秦軍攻滅趙國這個勁敵之後,秦王政一統天下之路,可以說是勢如破竹,秦軍很快北上陳兵易水,燕國岌岌可危,燕國的太子丹曾經質於秦國,並遭受過秦王政的冷遇,所以無論是國仇還是私怨,太子丹都千方百計,設法阻擋秦王政的進攻。最終太子丹謀劃了千古傳頌的荊軻刺秦王事件,結果是荊軻這位壯士一去不復返,刺殺行動失敗。而在荊軻刺秦王的第二年,秦王政便發兵攻打燕國。所以後世有很多名家在稱頌荊軻高義的同時認為荊軻刺秦是一樁禍事,這一刺殺事件,加速了燕國的滅亡,那麼真實的原因是如此嗎?誰需要為燕國的滅亡負責呢?燕國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的呢?竊以為,導致燕國滅亡主要是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是禪讓亂國。公元前317年,燕王噲效仿聖賢,將燕王之位禪讓給子之。而且為了讓子之能夠穩坐王位,燕王噲先是廢黜太子平,隨後又收回俸祿在300石以上的官印,由子之重新任命。
子之即位後的第三年,太子平與將軍市被髮動叛亂,子之率兵反攻,最終市被被殺,太子平逃亡。齊宣王聽聞燕國大亂,便打著討伐子之,匡扶正義的旗號,發兵入侵燕國。燕國自從子之即位以來,內亂不斷,國民飽受動亂之苦,在齊國軍隊兵臨城下時,燕國國民沒有做絲毫抵抗,反而開啟城門,夾道歡迎。在這種情況下,齊軍很快便攻佔了燕國都城,燕王噲被殺,子之逃亡,後被擒獲,處以醢(讀海)刑(剁成肉醬)。
齊軍佔領燕國以後,燒殺掠奪,毀壞宗廟,無惡不作,種種惡行激起燕國國民的同仇敵愾,團結起來抵抗齊軍,雖然最終齊軍退出了燕國領土,但燕國經此動亂,國力大幅衰退。
其次是疲趙自弱,也是燕國滅亡的最主要原因。趙國是戰國後期山東六國中唯一能夠和秦國掰掰手腕的國家,秦國的遠交近攻戰略,攻的就是趙國。也正是由於趙國的苦戰,才有了燕國的和平,可以說是趙國軍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保護了燕國免遭秦軍的屠戮。
但是燕國的國君非常糊塗,在公元前251年,燕國相邦慄腹出使趙國,回國後便向燕王報告,說趙國青壯年在長平之戰中死亡殆盡,目前國內空虛,諫言燕王趁機發兵攻打趙國。聽說燕軍來襲,趙國派廉頗迎戰,廉頗率軍一舉擊潰燕軍,擒殺慄腹。
正是由於燕國的這次偷襲,導致了趙國在隨後的三年裡連續同燕國開戰,使得趙國失去了休養生息的機會。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損失了四十五萬主力軍,所以長平之戰以後,趙國最重要的便是應該休養生息,恢復國力,時刻預防秦國的再次入侵。但是由於燕王缺乏戰略眼光,在趙國最需要休息的時候騷擾趙國,使得趙國疲憊不堪,最終被秦國攻滅,而失去了趙國這道屏障,弱小的燕國將直面秦軍鐵騎,自是不敵。公元前226年,秦王政派兵攻打燕國,公元前225年,燕國主力被擊潰,燕國都城被攻破,燕王喜逃到遼東,公元前222年,秦軍攻佔遼東,擒獲燕王喜,燕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