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很多“明明白白”的事情背後往往藏著一些驚天大秘。就比如司馬光和王安石這一對老冤家,王安石的貢獻是替北宋收復失土,把北宋的財政搞上去;而司馬光呢,最大的功勞是打擊王安石等變法人士,然後寫了一本資治通鑑。但是大家一定對司馬光比王安石熟悉得多。
而且王安石在歷史上一直是作為“奸佞”來對待的,近代才變成一位正面人物;相反,司馬光這樣破壞變法,出賣大宋國土的人卻是人人叫好的“大宋英雄”。這其中一個最大原因,可能是一個“小故事”,也就是“司馬光砸缸”了。王安石又沒有砸缸,又沒有寫歷史書給別人下定論,所以最終只能淪落為默默無聞的“奸佞”了。
那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到底有什麼秘密呢?他在故事當中救人家喻戶曉,可你知道被救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呢?“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倒是記錄在正史《宋史》當中的。《宋史》是元朝人脫脫、阿魯圖等人編撰的。一般而言,這種在正史當中新增“小故事”,主要都是為了突出故事主人公的某種個性。
而司馬光作為前朝宰輔,居然被元朝人專門新增“小故事”來突出司馬光聰明機智的特點,可見司馬光這樣一個宋朝人在元朝的人緣挺好的啊!這大約與他對西夏無償贈送大量國土,開創了宋朝各地求饒的新境界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像這樣的好人,脫脫當然要毫不猶豫的誇一誇了。不過,《宋史》對此事也僅僅只有寥寥數語:
“光生七歲,能讀《左氏春秋》…一兒登甕,足跌沒於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意思司馬光小時候很聰明,7歲就可以通讀《左氏春秋》,並且砸缸救人,果敢機智。先說7歲能讀《左氏春秋》這件事吧,確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在古代也就算是中上之資了。因為古人重視經學教育,很小就會教孩子讀四書五經,所以7歲能夠誦讀經典的人還是有不少的。
所以對司馬光機智的刻畫的點睛之筆還是“砸缸救人”,因為讀書在當時不是特別稀奇的事情,而讀書人還能特別果敢就比較稀奇了。在大家都慌慌張張的時候,司馬光果敢的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這就突出了司馬光的“文武雙全”,把一個能文能武的神童刻畫得栩栩如生,因此也在歷史上留下了大名。
司馬光出生於1019年,死於1086年,距今已經將近1000年了。但是由於他“砸缸”得故事太過於形象生動,所以他得名聲遠比開疆拓土得王安石要大得多,問起咱們得讀者,不知道王安石得可能很多,不知道司馬光的卻很少。因為司馬光早在童年就被刻畫進了我們的腦子裡,他的“砸缸”故事被後來儒生當成了啟蒙教材。
然而,司馬光是一個可以果敢砸缸的人嗎?在歷史上來看,似乎是值得懷疑的。他是一個保守派,人家王安石打了勝仗他還怕西夏人報復,所以把土地又還給人家了,這樣的人物哪裡還有當時的“砸缸”氣魄呢?要想知道司馬光砸缸究竟是不是真的,找到他救出的那個小孩估計是最重要的。
好在,這個人還真就找到了。1000年以後,人們在河南信陽的一個上法官家族找到了一本1000年前的族譜。它上面記載著上官家曾經有一位叫作上官尚光的人,曾經做過宋朝的宰相,並且一個叫作龍堤南坡的地方為司馬光修建了一座“感恩亭”,他就是那個被司馬光救起來的小孩。
按理說,事情應該到此就真相大白了。可是沒想到這件事情背後卻並不這麼簡單,雖然這個家譜是明明白白的記載著上官尚光是司馬光救的小孩,而且做了宋朝的宰相。但是我們的正史當中卻並沒有這樣一位叫做上官尚光的宰相,那麼這個上官尚光是從哪裡來的呢?他的族譜又是否靠得住呢?
這就分為兩種情況了:要麼是司馬光和他的黨羽為了塑造自己的正面形象,故意“做局”,因為“上官尚光”這個名字似乎就是“大官崇拜司馬光”的意思,像是一個符號化的名字;要麼就是上官尚光確實存在,但是他做的官並沒有宰相那麼高,他的族人們為了表示對他的尊重,所以說他做了宰相。
但是不管哪一種情況都是缺乏證據的,所以老師當然也不會提出來了,這個小小的故事可是隱藏著1000多年的“正道”與“邪道”之爭的,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講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