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古老的呂家村位於井陘縣城西南31公里處。據呂氏族譜記載,元末就有人在此居住,以地取名——汪兒村。明永樂年間(公元1360年——1424年)後,從本縣南障城村洪河槽由呂氏遷入,因呂氏人丁興旺,故以姓氏改村名為呂家村(沿用至今)。當時當地自然壞境惡劣,生產條件落後,人聞觀念淡薄,運輸僅靠驢馱人背手提肩扛。

網路配圖

從南障城村一路向西到山西省平定縣的甘桃驛村四十餘里全是一條雨水沖刷而成的亂石滾滾的幹河灘為通路。相傳劉秀‘‘走國‘’時途經此地封為“四十里甘草溝”,人們的生活甭提有多艱難。當時此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走進甘草溝,遍地僅石頭;去時穿新鞋,回時手提留”。又有打油詩曰;井陘沒井旱莊多,沒水洗臉不刷鍋,十年就有九年旱,冬來花(化)雪蒸糠“窩”。這就是當年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解放後,全國各族人民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從此全國四萬萬同胞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祖國大地上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大建設。農村從互助組到合作社,從生產隊到人民公社,以糧為綱,全面發展。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線的指引下穩步向前。但是,由於黨的領導經驗不足,時而有左的、右的或是不甘心滅亡的階級敵人,帝國主義干擾,三年自然災害威脅,阻擾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受計劃經濟的制約,吃的農民常定量(成人日八兩,兒童按年領段定),工人憑糧票(按工種、腦力勞動28斤每月),兒童分年齡段,穿的釋出票,用的憑發號(購物劵),那叫誰都不能多吃多佔的“共產主義”。

更不可思議的是“十年浩劫”和“四人幫”給中華民族造成的人為災難,給國民經濟和人民財產造成的嚴重損失有目共睹人所共知。

改革開放四十年,村兩委一班人不忘初心,留住鄉愁。帶領村民奮力拼搏,把一個雜草叢生,街道破損,房屋倒塌,垃圾遍地千瘡百孔即將被後人遺棄的古老村莊,改變成一個街道整潔,層次分明,古香古色的世外桃源。

當遊客步入呂家,一座高大的石牌樓,映入眼簾,橫額上書深紅色“呂家”二字,展現出修茸一新呂家村,欣欣向榮的新氣魄。牌樓東側淺黃色的木棧道及木製涼小巧玲瓏,與亭下的水景融匯成一幅水上樂園圖,牌樓西側,呂家遊客接待中心、寫生基地兩棟二層樓。建築面積約三千平方米;樓前的小廣場也能容納兩千餘人集會遊樂。順著一段青石鋪設的柏樹林萌路便是通往呂家新村區與古建築群的通道。通道一側一個個石碌碡護欄排列整齊有序,好似夾道歡迎遊客的紅領巾。再往上走一巨石拱圈建築當地人叫他“石鎬兒”(方言),這是東入口進村的唯一通道。現以“石鎬兒”為界把村子分為東西兩部分,石鎬兒東側為新村區;紅磚灰牆水泥砸頂佈局整齊有序,好似等待首長檢閱的一個個方陣。石“鎬兒”西側便是老村古建築群了,穿過石“鎬兒”一棵堅守五個多世紀,飽經滄桑,默默無聞的“老者”——大槐樹,不分嚴寒酷暑,時刻凝視和守護村落,也迎送南來北往的客人,因此遊客尊稱其為“迎客槐”。

從古槐背後沿石路向上不過50米就是老村中心____呂家明清老宅院建築群。建築群中房屋均依山就勢,林立入織,當年村民就地取材,把石頭一塊一塊取下來,作為原料圈成窯洞,成為“石窯”,又因順山而建也叫“靠山家”。這類古民居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因而來此租住的遊客給他取了個現代的名字——不用電的空調房。

建築群中一處修繕一新最有特色的院落吸引著絡繹不絕的遊客,他就是“三滴水院”此院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坐西朝東,佔地近300平方米,因房屋分三個層次,每逢雨天雨水順著錯落的屋簷層層滴落而下得名。

此院由祖宗三代居住,走進大門就進入第一層院,南北廂房各一層,供孫子輩居住;第二層院是二層樓房結構,南北廂房,供兒子輩居住,第三層為堂屋分上下兩層供爺爺輩居住。最高的堂屋底層為石拱圈窯,上層為木石磚混結構叫“企危”,門、窗垛柱雕刻花紋精緻細膩,做工考究。細細品味大有江南園林粉牆黛瓦的清秀靈巧之美,也體現出時代的工匠精神。“三滴水院”設計極為講究且寓義深長。從外向內層層拔高,向徵生活蒸蒸日上,從內向外向徵後繼有人,兒孫滿堂。相傳此種院落設計結構、風水,方圓百里實屬罕見。

據光緒年間(井陘縣誌)記載,該院第十一代祖先男主人早逝,女主人育兒成才在當地傳為佳話。被當時縣政府授失志育孤牌匾一塊予以葆獎。

現在的院主人叔伯兄弟四家培育出人類靈魂工程師六人,其中大學教師兩人,更為驕傲的是還有一位研究生(現在中科院工作)你說這不是一塊風水寶地嗎?

街中心拐彎抹角的一個小衚衕隱藏著一處該村最早別具特色的老宅院——石榴院,因院內有300多年樹齡的石榴樹得名。修繕後僅80平方米的小院,精心打造,別出心裁,設計獨特。用農耕傢俱裝點牆壁,河卵石作畫,用山坡上的乾花,奇枝裝點角落。

目光所及美不盛收日常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廚房、衛生間、蓄水井均是現代化武裝,居住安易舒適。酷暑邀人家家人朋友到石榴樹下談天說地,品茶,納涼,如身臨天然氧吧、一位租戶如是說。

年過花甲的房主呂斌栓說:真沒想到我家這即將滅亡的老古董,又起死回生了,還派上了大用場。

漫步村落你會發現一佈局整齊,坐在朝南大宅院,這座四合院,大門頂木雕有福壽二字,故而此院叫福壽宅,這就是八路軍129師指揮部舊址。據軍事記載,劉伯承,鄧小平在這裡指揮了著名的長生口伏擊戰,大獲全勝。這次戰役共擊斃日軍官兵130餘人,炸燬軍車5輛,繳獲迫擊炮兩門、九二式重機槍兩挺,其他槍支百餘及一些軍用物品(井陘史話有記載)。

據指揮部約50餘米處斜對面,有座坐南朝北的“石宅院”,當地人稱“新院”,該院除門窗扇外,全是清一色的石頭打造,上房、東西廂房全是石拱窯,因該院房間多居住舒適,給各科室和首長辦公和休息提供了方便。

沿青石路人們細細回味時空的穿越,品嚐著石文化的韻味,石路石牆、石井臺、石臼、石碾、石磨、石槽、石碌碡、石夯、石動、石臺階等、實物展現著古老的農耕石文化。

更值得一題的是彰顯古代人們聰明才智的“高科技加工廠”——古榨油坊。當地人稱壓油,這種單槓式古老的榨油工藝始於清乾隆年間,從外形看工具粗糙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卻是很細緻的、科學的、技術活。如果一道工序疏忽肯定榨不出油來。

壓油前先將原料(如:大麻籽、花生等)石碾上壓碎,這可是個技術活,碾壓時適當的加水,邊碾壓邊加水,加水要適中,加的少了不出油,加多了原料稀適中後,用兩道鐵箍做模子鋪上麻布包成一個圓圓的“大餅子”,放入油架底盤石上,再放上油墊板,墊板多少根據需要可增可減,然後大梁兩邊分別加木楔,兩個掄大錘,同時從兩邊用力把大梁擠緊,在大梁的壓力作用下油就被擠出。

這項傳統技術已成功申報為河北省石家莊市非物質遺產。這樣的“古代高科技產物”遊客看了即驚奇又讚歎!連老外也伸出拇指連連喊ok!

呂家村歷史悠久,有儲存完好的明清時代古民居院落76處,具有代表性的12處,2013年被河北住建廳評為“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2016年度被授予省級美麗鄉村,2017年度石家莊市美麗鄉村度假村之一,大有開發前景。

下一步,以“呂家劇境藝術村”為主題,把“古村落美麗鄉村度假區”打造成井陘縣乃至石家莊市名牌產業。讓遊客進得來,留得下。吃得好,住得住,走得滿意,村支書呂義青如是說。

流客異鄉的老者無論是回家上墳祭祖,還是省親都讚不絕口的說:變了!變了!!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見證近代中國工業史:152年前的船政老插床回馬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