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運動是我國近代史上與太平天國、辛亥革命並列的三大群眾運動之一,但其神秘性和複雜性在所有運動中是非常罕見的,上百年來人們對這場運動的評價眾說紛紜,有人稱其成員為“拳匪”,也有人稱其為“正義之師”,但不管怎麼說,義和團運動在當時的國內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義和團成員
義和團運動的高潮期前後不過幾個月,但參加運動的人卻多達幾十萬人,活動中傷亡的人數也無法統計,這樣大規模的運動是如何迅速發展起來的,非常值得深思。
義和團的前身晚清剛開始在北方活躍的義和拳只是一個民間的秘密結社,很多人都來自於白蓮教。白蓮教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年間,早期是一個提倡持戒唸佛的民間團體。清軍入關後,白蓮教開始被利用,成為“反清復明”的秘密組織,其政治起因是不滿於“異族”的統治,於是長期為清政府製造各種各樣的麻煩,例如從嘉慶元年開始的“五省白蓮教大起義”,前後持續了9年之多。這些運動無疑列外地,都遭到清政府的的鎮壓。
影視作品中的白蓮教
到了清朝中期,雖然白蓮教還存在,但很多人的“反清”思想已經大大削弱,從白蓮教中演化出來的義和拳也逐漸成為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的民間習武團體,一般沒什麼重要的政治訴求,對社會和清政府的政治地位也沒什麼威脅,所以義和拳平穩度過了很多年。
中西方宗教文化產生衝突,導致民間開始排斥洋人1840年,隨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大量的外國傳教士跟隨侵略者的艦船湧入中國,他們向對外界一無所知的中國民眾傳播著西方的“文明”。這些傳教士中,很多人確實是一心傳教,讓很多教民落後的思想有所改變,並且開辦了許多慈善機構、教育機構等。但也有一些所謂的傳教士是別用有心,直接換間接為自己國家的“利益”服務,披著宗教的外衣從事沒有任何正義可言的政治活動。
清末傳教士
而在教民中,大多數都非常虔誠,一心向教,但不可否認的是,確實也有一些地痞流氓之類的不良之士也進入了教民行列,他們一面以教民的身份示人,一面又繼續幹著欺凌百姓、為非作歹的勾當,人們很自然就將怨氣對準了這些“洋教”,從而加劇了各個民間秘密結社與傳教士之間的矛盾,逐漸地,這些民間秘密結社就成為晚晴時期對抗傳教士以及外來侵略者的重要力量。
甲午戰爭之前,雖然民間組織與傳教士之間發生矛盾時有發生,但基本上都是因為具體的事件而產生的個案,沒有群體性,也沒有任何政治性。但甲午戰爭以後,列強紛紛對中國虎視眈眈,侵略不斷,人們的民族危機感逐漸加深,同時西方的的科技和物品的湧入在很多方面顛覆了中國幾百年來的生活習慣,雖然有一部分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更多的是因為對新事物的陌生而發生了對自身不利,所以從思想上開始“排外”,再加上一些目的不純的“傳教士”暗地裡參與政治活動,傳教士和信奉洋教的人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反感的物件。
侵略者觸動百姓底線,民間組織開始反抗1897年,德軍佔領膠州灣後,就開始把整個山東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於是開始大量修築鐵路,開採礦山,他們不懂中國人非常重視的風水,不僅強佔農田,還破壞了很多人的祖墳,一些列行為都引起鐵路沿線附近人們的強烈不滿,不時有衝突發生。
剛開始百姓們還將期望清政府能與德軍交涉,保護大家的利益,而德軍則希望清政府能出面鎮壓“暴民”,但清政府既沒有能力保護百姓的利益,鎮壓衝突的行動也非常緩慢,所以當更多的衝突發生後,德軍直接出兵鎮壓,使得民間組織與洋人的矛盾越來越大,區域性抗爭也逐漸演化為大規模武裝反抗。
各種民間結社宣傳扶清滅洋,人數迅速增多山東淪為殖民地後,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沿海航運業也迅速由盛而衰,大量以此賴以生存的貧苦百姓失業,成為流民。再加上1895年以後,黃河連年決口,受災面積多達50多個縣,緊接著1899年黃河流域的大旱,使得不計其數的人流離失所。大量災民群體,面對動盪不安的社會,很容易被“煽動”,當有人喊出“殺洋人、謀生路”之類的口號時,很快就會得到大家的響應。
聚集在一起的義和團
綜合各種文獻記載,1895-1899年間在北方地區的秘密結社至少存在著武聖教、如意教、大刀會、紅拳、義和拳、訣字、紅門、彌勒教、梅花拳、鐵布衫、金鐘罩、紅燈照、八卦教、離卦教、黃洋教、在理教、混無門、六合拳、聖賢道、一炷香、白蓮教、江湖會、仁義會、紅槍會、天地會、哥老會等。如果從人員構成進行分析,這些教門結社的主體主要是遊離在傳統農業社會經濟結構之外的社會成分,如和尚、道士、拳師、術士、遊勇、流民、民間藝人(如耍猴的、架鷹的、耍武把式的)等。他們浪跡江湖,見多識廣;行蹤詭秘,飄忽無常;一無所有,勇於反抗。故而在社會動盪期,他們往往充當反抗官府活動的急先鋒或組織者角色。
清政府否定西方文化1899年華北騷亂剛剛開始,許多民間團體開始互相滲透融合,以趙三多為首的梅花拳改名為義和拳,也與八卦教等教門相結合,開始透過各種方式宣傳“義和拳是順應天意,拯救劫難”,利用各種宗教儀式,吸引了許多沒有文化的百姓。此時他們反對洋人,無非是洋人們觸動了大家的底線,尚且沒有什麼政治訴求,對社會的穩定依然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
被清政府鎮壓的義和團成員
隨著戊戌變法的失敗,慈禧宣佈廢除一切新政舉措,否定了西方文化,這無疑是對反抗洋人的民間團體最大的鼓舞,上到朝廷,下到百姓都纏身了強烈的排外意識。保守派的官員與同樣排外的義和拳很自然“親近”了不少,義和拳在得到政府默許的情況下,提出了“扶清滅洋”的政治口號。雖然清政府也出面鎮壓義和團,直隸總督裕祿甚至還動用了大量的軍隊,但為了避免激起更大的反抗,鎮壓手段也視情況而定,比如對待非暴力的成員,儘量以威懾為主,逼迫其解散即可;對待單純習武強身健體,而未參加暴力活動的成員,則是用和平的方式勸其解散;只有對待那些極其暴力的義和團成員,清政府才敢“以暴制暴”。
就這樣,在民族意識增強、洋人欺壓百姓、民間秘密結社政治宣傳、清政府默許等諸多因素下,臨近1900年時,民間和政府兩股反西方思潮的勢力合二為一,以義和拳、大刀會等民間團體紛紛加入了大規模的“扶清滅洋”活動,大量傳教士、教民們被殺,雖然在很大層面上保護了中國文化,但西方列強們卻以“鎮壓義和團”為由,在庚子年入侵北京,造成次年《辛丑條約》的簽訂,讓晚晴時期的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