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皇帝是老大但是很累,而王爺其實也很悲催。糾正大家一個觀念,就是什麼樣的人可以封王?必須是皇上的本家同姓,兄弟、叔伯、子侄可以封王,封了王之後是不是很風光呢?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不幸生在帝王家,這不是矯情。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秦始皇琢磨以前為什麼亂了這麼久,因為周文王、周武王的時候分封諸侯,所以秦朝不能這麼幹,統一起來都是郡縣,我說了算,我管丞相,丞相管郡守,郡守管縣令,縣令管村長,一竿子插到底,中央的政策能夠貫徹下去。
這個很好,結果因為秦始皇太能作了,秦二代又不咋地,劉邦奪取了政權,但是劉邦沒什麼文化,奪取了政權之後他總結呀為什麼秦朝那麼快就完?他給總結錯了。他認為是因為秦朝的皇帝沒有分封兄弟、叔伯、子侄,所以當有人推翻他的時候,他的這些本家骨肉手裡沒兵沒法去救。
所以劉邦封同姓王,兒子劉肥、孫子劉壽等等甭管什麼都封為王,而且他不可能反,但是劉邦一死就難免了。文帝的時候這幫諸侯就不服,到了漢景帝的時候吳王劉濞就造反了。劉濞看著漢景帝很不爽,你憑啥當皇上?我是你大爺,劉濞確實是劉啟大爺,你能當我也能當,他大爺領著一幫叔叔哥哥就反了。七國之亂給朝廷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皇上琢磨屁股底下這把椅子誰都想坐,那威脅最大的是誰?是哥哥、弟弟、侄子,甚至兒子。喂為什麼這些人威脅最大,是因為都姓劉,因為別的姓那是篡權,三國時期袁術想做皇帝,曹操一討伐就完蛋了,但是姓劉是天子至親,從法統上他能當我也能當。
所以皇帝從漢朝開始處心積慮要控制住的就他這些兄弟叔伯子侄,所以從漢朝開始確立一個原則叫封而不建,封建就是封邦建國,先秦的時候都是封建封邦建國,漢朝開始封而不建,封你為齊王,齊國你管不了,頂多是能收點稅,其地的行政、軍事,跟你一毛錢關係沒有。
到了明清兩朝,甚至覺得拿國名封你容易讓你想歪,所以明清從明朝後期到清朝一朝都不再用古國名或朝代名作為封王的名字。而用美稱,就像我們所謂的慶親王、恭親王、君親王等等,跟國家的一點關係沒有了。
所以說你是王爺,但是沒有實權不掌握國家的權力,如果只掛了一個王爺的爵位,就是一個大財主而已,是地位崇高的一個大財主,還不如財主活的逍遙自在。因為你是皇上的至親,他眼珠子盯著你,老怕你有事兒。
燕剌王劉旦怎麼死的?史籍記載他春遊的時候擺出天子的儀仗,他覺得天高皇帝遠,皇上不知道他春遊,王國的丞相雖然是王國的丞相,卻是皇帝派來監視他的,馬上從長安城寄了一杯毒酒。讓劉旦自盡。但好在他只是臭美了一下,並沒有謀反,所以劉旦自殺了,兒子還可以繼承王位。燕國並沒有被除國。
如果謀反那你這一支就徹底被抹掉了。明朝的時候所有的王爺都不在北京待著,一被封王就不能再北京呆了。到了你的封地之後,基本上跟坐牢的區別不大。活動範圍不許離開封地四十里。如果先帝的妃子駕崩了,王爺想去北京弔孝,想都甭想,除非皇上是親哥或兩人感情非常好,這種可能下皇上允許進京弔喪。明朝的時候是這樣規定的,進京弔喪只能走到盧溝橋,只能走到盧溝橋望京哭拜。
清朝跟明朝正好相反,清朝王爺都不許出去,必須在北京待著。所以北京王府很多,今天留下來的恭王府、醇王府是宋慶齡故居、醇王府,慶親王府、禮王府等等都留著。清朝的王爺不許出京,皇帝要不派差,你就是個王爺的話,一輩子出不了二環路。因此這幫人才哀不幸生在帝王家。
所以在古代作為皇室至親骨肉,生活其實挺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