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週年,120年前的1899年,國子監祭酒王懿榮發現:中藥“龍骨”上那些奇怪的劃痕居然是上古文字,甲骨文面紗由此揭開。
甲骨文已有3600多年曆史,是商代應用普遍的文字所記的多為問卜事宜。目前已知甲骨文單字量約有4400個,已經“破譯”近半。
看著看著,怎麼還感覺有點萌?甲骨文真的很萌!光是甲骨文用的“紙”,萌值就很高,主要是龜甲。
話說這萌萌的文字裡,有一個特殊的存在。
幾千年來字義從未改變這正是我們山西的“山”,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山西人厚道誠信的基因,或者真的與此有關。
令人意外的是山西的“西”,字義又出奇地特別,真讓人懷疑是不是穿越了。它是指美女們逛街的包包,可以想象最早媽媽的模樣。
甲骨文裡的大山西還不止於此。
山西簡稱“晉”,可謂早期王朝活動的縮影。其本意是朝見,堯都平陽、舜都蒲阪、禹都安邑,三晉大地名副其實。
有商一朝,疆域時有擴張。彪悍的背後是最早的騎兵作殺手鐗,山西也成騎兵前方主戰場。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還是早期馴化豬狗等家畜的地方。
這些家畜可是重要的資源,更是各方爭奪的物件。甲骨文中這兩個字,都是萌萌的傢伙,要區分它們主要看尾巴。
夏桀無道,成湯為帥。率眾戰於鳴條,一戰而代夏立商,“王天下”鳴條正在山西運城。後經週數百年王室多居山西,“王”又成了山西的大姓望族,王氏族譜就在太原晉祠。
龍,中華民族的圖騰。
《春秋》載,牛人董父,茶餘飯後竟在山西聞喜養龍,遂有“董父豢龍”的故事傳世。後人猜測,董父或是最早的鱷魚或蟒蛇飼養專業戶,龍的形象或源於鱷魚或蟒蛇,甲骨文的樣子似乎也說明了這一點。
《論語》曰:“殷(商)有三仁,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紂王末年,箕子苦諫而不聽,最終周代商。箕子隱居箕山,為世人敬仰,箕山正在晉城陵川,箕子也成為最早被成為“子”的人之一。
甲骨文是學界公認漢字的源頭,不過,山西有一個字又堪稱甲骨文的源頭,這個字正是山西陶寺遺址出土扁壺上的“文”。
它與甲骨文字形類同,卻要早七八百年。它們的發現,對於研究中國文字的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學者推測,陶寺遺址正是堯都宮殿所在。在這裡,在山西,有最早中國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