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今天來聊聊歷史上圍魏救趙的故事。

圍魏救趙是一個成語,也是一場戰爭。我們聽過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我記得語文課本里就有)。魏國攻打趙國,兵圍趙國國都邯鄲,趙國告急而求救於齊國。齊國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救趙。田忌採用孫臏計謀,不去邯鄲,而是直撲魏都大梁。魏將龐涓不得不領兵回救魏國,卻在路上遭遇齊軍截殺,死於亂箭之下。

故事好像就是這樣,看上去很完整,實則不然,而且在這裡,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很可能出現了比較大的差錯。圍魏救趙的故事發生在公元前353年,《史記》對這場戰爭的經過記錄很簡單,在相對具體的《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說道:“魏果去邯鄲,與齊戰於桂陵,大破梁軍。”魏軍果然離開了邯鄲,和齊軍在桂陵交戰,魏軍大敗。因為戰場在桂陵,所以又叫桂陵之戰,梁軍就是魏軍,因為魏國的都城叫大梁。齊軍的主將是田忌,軍師為孫臏,但是魏軍誰領兵,《史記》並沒有說。

而我們所熟知的,有些人還在課本上學過的“圍魏救趙”,那場孫臏命軍士一路減灶,造成齊軍害怕魏軍的假象,然後設下伏兵一舉殺死龐涓的戰爭,其實是“圍魏救韓”,又稱馬陵之戰。馬陵之戰發生在桂陵之戰後,《史記》說是十三年後,唐代史學家司馬貞在《史記索隱》裡認為是十年後(十年後的說法比較靠譜)。根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的春秋筆法,馬陵之戰寫得非常精彩,其結果是龐涓自殺,“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齊軍大破魏軍,俘虜魏國太子申,孫臏名揚天下,兵法傳於後世。

影視劇中的孫臏和龐涓

現在,我們要提一個問題:桂陵之戰,也就是孫臏圍魏救趙的戰爭中,魏國主將是誰?答案是龐涓。《史記》和《戰國策》都沒有寫魏軍主將,但是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的一本竹簡奇書,回答了這個問題,這本書就是前文司馬遷說“世傳其兵法”的《孫臏兵法》,也叫《齊孫子》。《孫臏兵法》殘缺不全,但桂陵之戰部分卻比較完整,也就是《擒龐涓》這一節,“龐子果棄其輜重,兼趣舍而至。孫子弗息而擊之桂陵,而擒龐涓”。孫臏精心佈置,還派出了齊城、高唐兩處部隊去“送死”以麻痺龐涓,然後再做出進攻大梁的姿態來激怒龐涓。連戰連勝的龐涓果然上當,丟下輜重,輕裝日夜兼程追來,結果孫臏在桂陵擊敗魏軍,擒拿龐涓。《孫臏兵法》可信度如何?回答是很靠譜,因為這是孫臏本人和弟子一起完成的,在這種大戰環節應該是不會錯的。

如果把《史記》和《孫臏兵法》結合起來看,那就是田忌孫臏在圍魏救趙活捉龐涓後十年,又是田忌和孫臏的最佳組合,採用同樣的方法,再一次擊敗龐涓這個倒黴蛋。龐涓怎麼說也是當世名將,在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而且劇情如此雷同,這可能性大嗎?為什麼龐涓十年前就被擒了,怎麼十年後又在指揮魏軍作戰?我的理解是:《史記》寫錯了。

《戰國策》記載馬陵之戰說:“齊、魏戰於馬陵,齊大勝魏,殺太子申,覆十萬之軍”,後文又說是“而禽太子申”。“禽”是個通假字,通“擒”,也就是說齊軍大勝,活捉或者殺死魏國太子申,擊潰十萬魏軍,居然隻字未提龐涓!所以此處,我大膽猜想,龐涓在桂陵之戰被擒後,就退出歷史舞臺了,馬陵之戰魏軍主將是太子申,和龐涓沒有關係。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間的十年裡,魏國大小戰事不斷,對秦、趙、燕、楚、齊、宋、衛等國都有戰事,如果不是龐涓早已不在,也沒法解釋他作為魏國大將,銷聲匿跡了十年。總不至於齊國人關了龐涓十年,在桂陵之戰前再把他放出來,然後由龐涓給齊國人送了十萬顆人頭吧?那大將軍龐涓可能就是魏奸了……

說完龐涓,我們再回到故事的本身“圍魏救趙”中來。齊軍大破魏軍,擒拿龐涓,是不是就解了趙國的邯鄲之圍呢?答案可能讓很多朋友想不到,不但沒解圍,邯鄲還被魏軍長期佔領了!《史記·魏書》說:“十八年,拔邯鄲。”一直到“二十年,歸趙邯鄲”。也就是說,從魏惠王十八年到二十年,公元前353年到公元前351年,三年的時間邯鄲都是魏國的佔領區,《戰國策》稱之為“邯鄲之難”。

孫臏不是擊敗龐涓了嗎?為什麼趙國的危機還是沒有解除?說好的圍魏救趙呢?其實圍魏救趙只是取得了小範圍的戰術成功,甚至可以說對大局無關痛癢。龐涓帶著從邯鄲撤回的並不是魏軍主力,只是一支偏師。齊國人也是見好就好,並沒有繼續擴大戰果。那麼,到底是誰解了“邯鄲之難”呢?為什麼魏國要在佔領邯鄲三年後,和趙國簽訂“漳水之盟”,然後退出邯鄲呢?

影視劇中的孫臏

《史記·秦本紀》記載:“十年,衛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秦孝公十年,也就是公元前352年,魏軍佔領邯鄲的第二年,商鞅出任秦國大良造(大良造是秦孝公時期秦國的最高爵位),領兵攻打魏國安邑,安邑降秦。當然當時的魏國並不是吃素的,當時的秦國也不是後來戰無不勝的虎狼之秦。在魏國和其盟友韓國的聯手反攻下,秦國不敢繼續進攻,佔據安邑、少梁等幾個據點後,便在河西(黃河以西)地區和魏軍形成均勢。

除了老冤家秦國不“安分”,還有幾個諸侯也“趁火打劫”。《史記·魏世家》記載:“十九年,諸侯圍我襄陵。”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諸侯圍攻魏國襄陵。此處《史記》的時間可能又錯了,《資治通鑑》說的是周顯王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352年,此年份《資治通鑑》的記錄相對更可靠。在這一年,不敢和魏國直接正面衝突的齊國,糾集了宋和衛兩個小國,一起攻打魏國的襄陵,另外還有楚國從南面進攻魏國,還佔領了魏國睢水、穢水間的土地。

魏武卒

所以在公元前352年,魏國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四戰之地,而由一代兵聖吳起一手打造的魏武卒簡直橫行天下。魏軍北面佔領邯鄲,繼續攻擊趙國;西邊和秦軍對戰河西不落下風,東邊擊敗了齊國聯軍,打得齊威王割地求和;南邊嚇得楚宣王趕緊下令大將景舍停止進攻,向魏國求和並歸還楚軍已經佔領的魏國領土。

一年後,也就是公元前351年,秦國人又來了。《資治通鑑》記載:“顯王十八年,秦衛鞅圍魏固陽,降之。”周顯王十八年,秦國商鞅再次出征河西,圍攻魏國固陽,固陽投降。在《史記·商君列傳》裡有一段商鞅和秦孝公的對話:“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並秦,秦即並魏。”魏國是秦國的心腹之患,不是魏國吞併秦國,就是秦國吞併魏國。這個道理,其實是顯而易見的,因為秦國從幾百年前的秦穆公時代就想著東出,東出就必然要攻打魏國,而河西地區就是魏秦爭奪的焦點。幾十年前,在魏文侯的英明領導下,在絕世名將吳起的軍事指揮下,魏國人全部佔領了秦人的河西之地。然而現在,秦國人打回來了,並且擺出了一副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態勢。

魏惠王是個老謀深算的君主,他明白孰輕孰重,再加上連年的征戰,即使魏武卒再強,也需要休整。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魏惠王做出了讓步,或者說戰略收縮。在這一年,也就是魏軍佔領邯鄲三年之後的公元前351年,“魏人歸趙邯鄲,與趙盟漳水上”。魏國把邯鄲歸還趙國,與趙結盟,史稱漳水之盟。“邯鄲之難”到此才算真正得解……

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明朝有件比黃金還貴重的東西,皇帝用來當俸祿發放,如今卻很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