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到底是哪裡人?可能大部分民眾並不關心,但對於有一部分人來說,這個問題,牽扯到太多的利益鏈條。
《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書——《宣德用計襲樊城元直走馬薦諸葛》中,徐庶曾經這樣介紹過諸葛亮的出身:"此人乃琅琊陽都人,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乃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
琅琊陽都,即今日的山東臨沂沂南縣,而這個地方,也是目前較為公認的諸葛亮出生地。不過,最近異議之聲出現,山西臨猗縣天興村,令人費解地舉辦了一場主題為"諸葛亮誕辰1839週年"的紀念活動,還成立了諸葛亮文化研究會。有網友調侃道:"莫不是聽空耳了?"
其實,關於名人出生地之爭的例子,在當下數不勝數,除了諸葛亮,大詩人李白到底是哪裡人,也無數次引發了論戰,而各個地方為此爭論不休、面紅耳赤,其最根本原因,就是因為這些名人"故居"、名人"出生地"所帶來的巨大旅遊經濟潛力。也就是說,文化之爭的背後,其實就是看不見的經濟之爭。
一個名人帶來的影響力是無窮的,例如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大文豪蘇東坡,就出生在四川眉州(現四川眉山)。也因為一個人的存在,造就了東坡文化,進而一步步成為了眉山文旅發展的資本,蘇家父子曾居住過的三蘇祠,現在也早已成為最亮眼的IP。
與此同時,身份標籤還有"美食家"的蘇東坡,也帶動了眉山餐飲業的發展,眉州東坡酒樓就是典型的例子,在2018年,眉州東坡酒樓全球直營店達到150家,營業額超過20億元,食客超過4000萬人次。這些經濟效益的瘋狂增長,其背後就在於如何利用名人"變現"!
因此,對於一個地區,尤其是亟待發展的地區而言,擁有一個"名人效應",對於經濟的助推有著巨大的作用。但是,如果僅僅是為了發展經濟而去搶奪一些已有歸屬的文化資源,就未免顯得有些可笑了。
經濟的確重要,但走名人效應並不是唯一的選擇,文化產業固然重要,但其他產業也依舊不能"放鬆",而且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但是對於一些缺少第一、第二產業,或者一、二產業發展困難的地區而言,發展文旅的確是一個最好的方法,但是文旅也不僅僅侷限於通過名人效應來博得"頭籌",注意民間習俗文化,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發展當地文旅經濟相當重要。
具有文化資源意識對於一個地方而言是一種好事,因為文化本身的確對經濟帶有促進作用,但發展文化的目的就是為了發掘地方特色,保護地方特色並形成地方特色,一個地方吸引人的不僅是當地的文化名人,更重要的是當地的地方特色。
而如果一味追求"名人效應",反過來會本末倒置。名人故居,越發成為了中國最尷尬的景點象徵。佈置上全是套路,千篇一律,雕像、茅屋、花園、池塘,所有故居的標準操作,古人的故居也都是新建的,歷史的味道里滲滿了現代文明的油漆。長此以往,"名人效應"總有被榨乾的一天,到時候,我們對先人敬意,便會隨著變現的弱化,而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