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國忠武公尉遲恭(585—658),字敬德,鮮卑族,朔州鄯陽(今山西平魯區)人。中國唐朝名將,封鄂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贈司徒兼併州都督,諡忠武,賜陪葬昭陵。尉遲恭純樸忠厚,勇武善戰,一身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後尉遲恭被尊為民間驅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華門神。傳說其面如黑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尉遲恭(胡敬德)與秦叔寶(秦瓊)是“門神”的原型。
年少時以打鐵為業,隋煬帝大業末,尉遲敬德從軍於高陽,以武勇稱,累授朝散大夫。隋大業十三年劉武周起,收羅尉遲敬德為偏將,與宋金剛南侵,陷晉、澮二州。尉遲敬德破永安王孝基,俘虜獨孤懷恩、唐儉等(李世民與劉武周對戰時,曾降服尉遲恭,後,尉遲恭被諸將排擠,李世民看出來後,跟他說:“願意,就留下來;不願意,我可以放你走。”尉遲恭求去,於是李世民給他一筆錢;後來,李世民在戰場上身陷危險,尉遲恭突然殺出,解救李世民一命,從此成為左右手。)
武德三年(620年),世民徵劉武周,劉武周令尉遲敬德與宋金剛在介休抵禦。太宗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前往勸降。尉遲敬德與尋相舉城投降。世民大悅,賜以曲宴,引為右一府統軍。
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恭事前事後出力甚多,尤以為救世民本人而射殺世民四弟元吉與入宮上船為唐高祖守衛並請立世民為太子等為最,後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詳細過程請見:玄武門之變)
敬德所得財,必散之士卒。頗以功自負,與朝廷宰相不和,後出為襄州都督,遷同州刺史。史載:嘗侍宴慶善宮,有班其上者,敬德曰:“爾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大怒,一拳揮出,差點把道宗眼睛打瞎。太宗很不高興,罷,召讓曰:“朕觀漢史,嘗怪高祖(劉邦)時功臣少全者。今視卿所為,乃知韓、彭(韓信、彭越)夷戮,非高祖過。國之大事,惟賞與罰,橫恩不可數得,勉自修飭,悔可及乎!”敬德頓首謝。後改封鄂國,歷鄜、夏二州都督。敬德晚年謝賓客不與通,“穿築池臺,崇飾羅綺,嘗奏清商樂以自奉養”。又餌雲母粉,飛鍊金石,為方士術延年,凡十六年。顯慶三年(658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即公元658年12月25日)卒,唐高宗廢朝三日,詔京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赴第臨吊,冊贈司徒、幷州都督,諡曰忠武,陪葬昭陵。
尉遲恭與秦瓊為中國兩位傳統門神。隋大業末,尉遲敬德從軍於高陽,以武勇稱,累授朝散大夫。隋大業十三年劉武周起,收羅尉遲敬德為偏將,與宋金剛南侵,陷晉、澮二州。尉遲敬德破永安王孝基,俘虜孤懷恩、唐儉等。武德三年,唐太宗征討劉武周,劉武周令尉遲敬德與宋金剛在介休抵禦。太宗遣任城王道宗 、宇文士前往勸降。尉遲敬德與尋相舉城投降。太宗大悅,賜以曲宴,引為右一府統軍。
門神的前身是桃符,又稱“桃板”。古人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克百鬼,故從漢代起即有用桃作辟邪之具的風習,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荼、鬱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荼、鬱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陰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
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門神。”
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荼、鬱壘,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