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階級固化的社會,不用努力,坐享其成 | 資治通鑑

【發生時間】

公元前一六年

【原文翻譯】

初,酇侯蕭何之子孫嗣為侯者,無子及有罪,凡五絕祀。高後、文帝、景帝、武帝、宣帝思何之功,輒以其支庶紹封。

酇(zàn)侯,指的是劉邦給蕭何定下的封號。

一開始,蕭何子孫的封地,被撤銷了五次之多。因為這些子孫,要麼沒有嫡長子,要麼犯法。呂后、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都思念蕭何之前的功績,都同意讓蕭何的庶子庶孫,有資格繼承爵位與封地。

是歲,何七世孫酇侯獲坐使奴殺人,減死,完為城旦。先是,上詔有司訪求漢初功臣之後,久未省錄。

公元前一六年,蕭何的七世孫蕭獲,因為指使家奴殺人,被判處死刑。但是,後來又減免死刑,判了三年的勞役。在此之前,漢成帝曾經下令,讓有關單位去尋找功臣的後代。這件事情拖了很久,沒有辦理。

杜業說上曰:“唐、虞、三代皆封建諸侯,以成太平之美,是以燕、齊之祀與周並傳,子繼弟及,歷載不墮。豈無刑辟、繇祖之竭力,故支庶賴焉。

跡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百餘年間,而襲封者盡,朽骨孤於墓,苗裔流於道,生為愍隸,死為轉屍。以往況今,甚可悲傷。聖朝憐閔,詔求其後,四方忻忻,靡不歸心。出入數年而不省察,恐議者不思大義,徒設虛言,則厚德掩息,吝簡布章,非所以示化勸後也。雖難盡繼,宜從尤功。”

伊祁放勳,指的是堯。姚重華,指的是舜。

杜業上書給漢成帝,說了一番話。

杜業認為,堯、舜,以及夏商周三代,都分封了功臣、親屬的後代,並以此來實現天下太平,例如燕國、齊國,與周王朝的香火,同時延續著。在當時,也有犯法的人,但是君主思念他們先祖的功績,都保護著他們的後代。

漢朝的功臣後代,也像是之前一樣,爵位世襲,接受山河之誓。山河之誓,指的是劉邦對蕭何的承諾,就算是泰山崩塌、黃河決水,蕭何的封國也永遠存在。

杜業認為,轉眼一百多年過去了,能夠繼承爵位的人,已經很少了。功臣的屍骨孤獨地躺在墳墓裡面,他們的後人只能夠在社會上流轉。活著的時候當差役,死的時候連個埋葬的地方都沒有。比起古時候,現在所發生的事情,令人感到北上。

杜業讚揚了漢成帝尋找功臣後代的做法,認為這樣能夠讓社會上的人都感覺到歡心,並忠心於朝廷。但是,這件事情卻拖了這麼久沒有結果,是因為辦事的人沒有重視,只用虛掩對待。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皇上的恩德,就會消失。就算是不能夠全部封爵,也應該選擇功勞最大的人進行分封。

上納其言。癸卯,封蕭何六世孫南癤長喜為酇侯。

漢成帝同意了杜業的話,並封了蕭何的六世孫,南癤的縣長蕭喜為酇侯。

【通鑑解析】

蕭何這個人我們都很熟悉,是漢朝的開國功臣。劉邦評價蕭何,說他“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如果沒有蕭何守住後方,源源不斷地給劉邦提供後勤保障,劉邦很難打贏項羽。也正是因此,劉邦曾經給蕭何一個山河之誓,要讓蕭何的子孫,世世代代繼承他們的封國。

但是,這樣的做法,真的沒有問題嗎?

一、漢代的政治制度

漢朝建立之初,天下剛剛太平,百姓急需一個穩定的社會來恢復元氣,因此漢朝施行的政治制度,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郡縣制,一條腿是分封制。漢初,劉邦為了安撫異姓功臣,將土地劃分給了功臣,例如韓信、英布、彭越等人。但是,為了解決這個異姓諸侯王做大威脅中央,劉邦花了極大的力氣,將他們進行翦除,並定下了“異姓不能為王”的規矩。可以看出,劉邦的目標,還是儘可能地往郡縣制去走。

我們知道,周王朝就是採用分封制度。分封制度,就像是一個家庭裡面的分家。隨著家庭的發展,家裡已經容納不下那麼多的人。因此家長給了孩子本錢,讓孩子去外面發展。周天子將天下的土地,分封給了後代,並讓他們去當地生根發芽。這種做法,提升了開疆擴土的效率,因此我們常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但是,隨著分封的土地越多,各地的發展水平不均勻,並且嫡長子繼承製度,又無法保證出現一些歪瓜裂棗的嫡長子。因此,有些諸侯王做大了,錢多了,發展快了,就出現了兼併。為什麼呢?因為諸侯王只需要向周天子繳納一定的錢財,剩餘的都是自己的。因此,有錢的地方越來越有錢。而為了更有錢,就必須把土地兼併到自己的國家裡面,戰爭就出現了。

春秋時期,有些兼併戰爭,還是以天子的名義,還要天子點頭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師出有名”。到了戰國時期,大家直接把天子拋在腦後,哪一方變弱了,就成為其他國家眼中的肥豬肉。在不斷地打打殺殺之下,一個最不被看好的秦國,統一了中國。

秦朝建立之後,按照秦始皇的規劃,應該是以和平養無限天機,創下千秋偉業,卻沒想到二世而亡。二世而亡之後,農民起義、各地諸侯後代紛紛起兵,又逐步回到了戰國狀態。戰國狀態持續到後期,就剩下劉邦與項羽兩家。劉邦打贏了項羽,統一了天下,建立了漢朝。

郡縣制的好處,就是化家為國,將原本天下大大小小的國家,都變成了郡縣,都直歸中央管理。這是為了防止諸侯王做大,威脅到中央。伴隨著這種底層思維,就產生出了各種各樣的治理制度。除了皇室之外,其他職務不再有繼承、世襲權利。這是一種政治上的進步與發展,也是提升社會發展效率的手段。

但是,漢高祖劉邦,為了安撫蕭何,顯然是給自己挖了一個坑。如果他活的時間長一點,應該能夠把這個坑填上。無論是呂后、還是後來的皇帝,都把劉邦這句話當成是金玉良言,這個坑也就一直保持著。到了漢成帝這一代,這個坑不僅沒有填上,反倒是繼續發展,一步一步變成了許多坑。我們往下看杜業的話,就知道這個坑,有多大。

二、杜業的私心

杜業認為,以前的太平盛世,不是因為天子勵精圖治,而是因為分封了功臣後代。這種看法,顯然是非常片面的。分封制度,在前期能夠引導後人開疆擴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但是在後期,卻會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社會動盪的根本原因。

用馬克思的話來講,杜業的觀點,是唯心主義的。就是說,他只看到了過去,看不到未來。只看到靜止的,看不到動態的。只看到片面的,看不到全域性的。

杜業還認為,當時的王朝並不是沒有犯法的人,而是天子看重了他們先祖的功績,因此才赦免了他們。這種觀點,顯然是在為違法犯罪分子狡辯。我們常說,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天子犯法了都要受到懲罰,更何況是一個諸侯呢?

換個方面來看,如果諸侯就可以犯法,為所欲為,那麼受到欺負的,將會是底層的百姓。而一個國家的發展,並不是單純看貴族、諸侯王,更重要的是看底層的勞動百姓。底層百姓犯法了,就要受到懲罰。而王公貴族犯法了,卻能夠得到赦免。這種錯誤的做法一旦起了頭,到後面要想糾正,就難上加難了。

杜業可憐這些功臣的後代,認為他們活著的時候只能夠充當差役,死的時候連個埋葬的地方都沒有。這種看法,又是一種十分片面的看法。功臣貴族的後代如果不努力,單純地想躺著發財,這是非常不公平的。社會要想發展,就勢必要讓能者上,去打破這種階級的固化。而如果整個社會變成了階級固化,也就意味著社會失去了活力。

用一個蓋子去捂住源源不斷產生的蒸汽,顯然是不可能的。當內部的蒸汽急劇充斥,當蓋子掩不住的時候,就會發生爆炸。而對於一個社會來說,就是變革的時代。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蕭何的後人都有了封國,只不過是家族內部那些犯罪的,無能的人被淘汰了。這能說是隻能夠當差役,死後無葬嗎?明顯是杜業的危言聳聽。

接著,杜業還認為,要想社會進步發展,就要把那些功臣的後來給找回來,重新給他們封地。這種做法,就像是回到了封建時代,無異於開歷史的倒車。就好像法國的波拿巴,竊取了社會變革的果實,重新回到了帝制。

從這個事情當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這個尋找功臣的事情,並不受到重視,也不受到待見。為什麼呢?當皇帝頒佈了一個法令,說要去尋找功臣,結果這件事情拖了幾年,都沒有效果。這說明,政令不通,到了下面,根本沒有人想去做。大家都不重視這件事情,而朝廷之上,也沒有人對這件事情的結果進行監督。也就是說,政務出現了滯後。

三、階級固化

列寧說過:“必須考慮現實的確切事實,而不應當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顯然,杜業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不僅杜業是如此,連漢成帝也是如此。此時的漢朝,已經開始出現社會動盪。而朝堂之上,又充斥著外戚。漢成帝的解決思路,是把這些功臣後代給找出來。找出來之後呢?分封他們土地,並借用他們來改變一下僵住的局勢,實現千秋大業的夢想。這種做法,無異於是抱薪救火,釜底抽薪。

漢成帝並不是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因此只能夠對這種制度,進行婦人般的修修補補。如果從上層的政治制度進行改革,那麼難度是非常大的,危險也是非常大的。例如,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講過京房想要改革一下人才的選拔制度,馬上就被外戚給幹掉了。

社會是由人構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係構成了社會關係,並逐步形成大網,例如法制、意志形態。這張大網,由人構成,卻又凌駕於個人的意志之上。我們常說,被社會壓得透不過氣,就是這樣的原因。而上層的改革,如非遇到一個雄才大略的著手,在危機到來之前進行疏導與改革,是很難自發進行的。

但是,底層的不滿顯然是不會等人的。一個受到壓迫的人產生了一點不滿,一群受到壓迫的人就會產生大量的不滿。而這種不滿無處可發,就會一步一步傳遞到上層。上層不能疏導,而是蓋住、捂住,那麼最後面臨的將會是無可阻擋的爆發。

秦朝後期就是如此。秦朝的終結,是凝聚著百姓的不滿,官僚、軍隊對趙高等奸臣的不滿。這種不滿的力量,顯然不是趙高等人能夠阻擋的。因此,不滿的力量衝破了阻礙,直接把桌子給掀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革命、戰爭就出現了。

只不過,受苦的,總是百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觸類旁通】

歷史使人明智,經典使人通達。

領略歷史魅力,感悟先賢智慧。

13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誰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