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時間:公元前607年

  地點:趙盾家

  刺客:鋤麑,屠岸賈家的門客

  目標:趙盾,晉國執政大臣

  指使者:晉靈公

  策劃者:屠岸賈,晉靈公的寵臣

  兇器:劍

  結局:鋤麑自殺

  在前幾年張藝謀所拍的《英雄》中有一個刺客名叫無名,他在最後一刻為了天下萬民,放棄了精心策劃長達十年的刺殺之舉。這個無名刺客雖然只是電影中虛構的一個人物,但歷史上卻有一個人,寧願自己捨身自殺,也不肯殺一個忠臣,這個人雖然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連生平事蹟都沒有留下太多,但卻成為古代平民義士的代表,而圍繞其後的趙穿刺殺昏君,以及史官董狐的秉筆直書、趙盾不殺史官寧願自己承受弒君之名,都成了歷史上的美談。

  拒絕納諫,晉靈公要殺忠臣

  齊桓公與管仲開創了春秋五霸的局面,但常言道花無百日紅,齊國的霸業隨著管仲與齊桓公的先後去世,如曇花一現終成了泡影,但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壯舉卻讓其他諸侯羨慕不已,繼齊桓公之後,春秋五霸中最強的霸主晉文公重耳誕生了。

  晉文公重耳是晉獻公的次子。晉獻公因為寵幸驪姬,以致釀成了內亂:大兒子申生被驪姬害死了,二兒子重耳也被驪姬逼走了。重耳先後流亡過狄、衛、齊、曹、宋、鄭、楚等國,在這場長達十九年的流亡中,除了齊桓公對他態度較好外,其他時間他更像一隻喪家之犬,既怕國內的殺手忽至,又要受流亡所到之處各國貴族、平民的白眼,可謂是吃足了苦頭。板蕩識忠臣,晉文公最後之所以能夠咬著牙堅持下來,除了堅強的毅力,當時他身邊一批忠心耿耿的臣子功不可沒。這其中最有名的分別是先軫、趙衰、魏仇等人。

  在外整整流亡了十九年後,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重耳終於返回晉國做了國君。雖然這一年,重耳已經六十二歲了,那群跟著他共患難的老臣也都是兩鬢斑白,但長期的磨難不僅沒有消磨掉晉文公的鬥志,反而激發他要像齊桓公那樣,做一個可以號令諸侯的霸主。晉文公大封功臣,使隨從他流亡的先軫、趙衰、魏仇等人掌握大權。此後,趁著周王室內亂,打著清君側的名義,消滅了反叛勢力,從周王那裡取得了名正言順干涉、討伐其他諸侯的權力。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晉文公重耳的霸業達到了頂峰,晉國大軍在城濮之戰中採用誘敵深入的戰略一舉打敗了強大的楚軍。此一役,令天下諸侯震驚,就連周天子也親自從洛陽跑到晉軍的軍營去慰勞晉軍,齊、宋、魯、鄭、陳、蔡、莒等國諸侯紛紛推舉晉文公為盟主。從此,晉文公就成了名正言順的諸侯霸主。

  齊國的霸業隨著齊桓公與管仲的去世很快就煙消雲散了,而晉國的霸業卻在晉文公去世後蒸蒸日上。在晉文公之後,晉國又先後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如崤山之戰使西方的霸主秦國幾百年也無法渡過黃河一步。晉國的命運之所以與齊國大不相同,除了晉文公打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外,更離不開晉文公留下的一批老臣子。晉文公之後,先軫、趙衰等卿大夫先後執掌晉國的大權,使晉國的基本國策保持了一個持續穩定的狀態。然而隨著時間的發展,先後執掌晉國大權的卿大夫形成了龐大的家族力量,就連晉國的國君也要看他們的眼色行事。好在這些卿大夫們權力雖然很大,但對國君還是執之以禮,兩方很長時間都相安無事。

  趙盾是趙衰的兒子,當年趙衰陪著重耳流亡於狄國的時候,狄國人將兩個俘虜的女奴隸季隗與叔隗送給重耳。當時公子重耳娶了其中的季隗,並將另一個叔隗送給了趙衰作小妾,這個叔隗就是趙盾的母親。趙盾生在狄國,童年及少年時代也是在狄國度過的。公元前644年,在趙盾不滿十歲的時候,趙衰隨重耳離狄,踏上了充滿艱難險阻的流亡旅途,客居異鄉的叔隗母子也飽嘗了離別後的寂寥、悽清和惆悵落寞的愁苦。直到八年後,在趙衰原妻趙姬一再懇求下,叔隗母子才回到晉國。這時趙盾已是年及弱冠的聰穎博達的青年了。不恃寵固位的趙姬深明大義,又固請於公,以趙盾為嫡子,而讓自己所生的三個兒子位於趙盾之下。其賢如是,實屬難能可貴。典籍中,關於叔隗雖無過多的記載,但也一定賢淑可風,教子有方,自是不言而喻。趙姬明義,叔隗賢惠,趙衰溫厚,在這種家庭環境的薰陶下,趙盾知書達理、溫文爾雅;而早年在狄地的閱歷,又使他養成了豁達大度的性情,這些優秀的品質在趙盾身上有機地結合起來,並在他執政後得到充分體現。

  晉文公去世六年後,趙衰也相繼去世。由於趙氏家臣陽處父鼎力相助,時年三十歲左右的趙盾得以以中軍元帥的身份成為晉國的執政。趙盾初執國政,便在內政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表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膽識。他"制事典,正法罪",補充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條文,使賞罰量刑有明確的客觀標準可循;"闢獄刑,董逋逃",昭雪沉冤積案,監督緝拿逃犯,穩定社會秩序;他還"續常職,出滯淹",選賢任能,賦職任事,罷免那些庸才和政績平平的官吏。這對於晉國政局的穩定以及法家思想在晉國的孕育產生,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然而,世上的事實在難料,就在趙盾準備進一步大展身手的時候,晉國出了一位昏君,不僅差一點使晉文公創立的霸業功虧一簣,而且也給趙盾帶來了殺身之禍。這位國君就是晉文公的孫子、晉襄公的兒子晉靈公夷皋。本來,當初晉襄公去世的時候,以趙盾為首的大臣們就發現夷皋舉止輕佻,而且年齡很小,不適合做國君,所以當時趙盾打算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做國君,而當時大臣們也公認公子雍"好善而長,先君愛之,且近於秦,秦故好也"。可見,趙盾立雍完全是為了晉國大局著想。但由於當時另一個執政大臣賈季的反對,特別是夷皋的母親大鬧公堂,逼趙盾立夷皋為君時,趙盾竟動了惻隱之心,改變了立公子雍的決定,讓夷皋繼位,是為靈公。這項決定很快就讓趙盾後悔了,晉靈公夷皋不行君道,荒淫無道,不僅向人民增加稅收來滿足個人的奢侈生活,還在高臺上用彈弓射行人,觀看他們躲避彈丸的樣子。在晉靈公的統治之下,晉國國勢再次出現危機,先後在西邊和南邊被跑來要報一箭之仇的秦國、楚國打敗,終於釀成了晉國霸勢日衰,"不競於楚"的結局。

  猛然一撞,鋤麑為正義而死

  晉靈公要殺趙盾,按人們對專制皇權的理解,晉靈公是君,趙盾是臣,君讓臣死,臣不敢不死,直接下命令就行了。可惜那時是春秋戰國時代,孔老夫子那套理論毫無市場,當時各國不僅是貴族與國君共同治理國家,就連平民也常常參與政治,國君不僅不能毫無理由地殺害大臣,如果國君做了錯事始終不改正,那麼對不起,大臣們甚至老百姓還可以開個會將國君給廢了,另立一個英明的人來當國君。比較典型的就是西周時期發生在共和元年(前841年)的"國人政變",將當時的周天子都給趕跑了,天下諸侯反而認為周天子罪該如此。心虛的晉靈公自然不敢公開地殺害在朝野威望都很高的趙盾,於是他決定採用暗殺的手段。

  雖然趙盾很有才幹,但是他過於鋒芒畢露,有專權的傾向。這不僅得罪了國君,也讓其他一些無權的公卿們覺得心裡不好受,也想取趙盾之位而代之。而這其中以靈公的寵臣屠岸賈最為活躍,他嫉妒趙氏的權力,他想消滅趙的實力,自己成為晉國的首席執政公卿。他看見晉靈公討厭趙盾,認為機會來了,於是他開始煽風點火。

  一天,靈公在桃園遊玩。屠岸賈侍靈公遊戲。正在歡笑之際,屠岸賈忽然嘆曰:"此樂不可再矣!"靈公問:"大夫何發此嘆?"屠岸賈:"趙盾明早必然又來聒噪,豈容主公復出耶?"靈公憤然作色曰:"自古臣制於君,不聞君制於臣。此老在,甚不便於寡人,何計可以除之?"屠岸賈向晉靈公獻計說:"臣有個門客鋤麑,家貧,臣常接濟他,他感臣的恩惠,願效死力,可派他去行刺趙盾!"

  鋤麑(音chu mi),從史書上看鋤麑家很貧窮,屬於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型別,他的家庭應該是一個沒落的平民之家,而像這種家庭在當時一般是沒有正式的姓名的。

  雖然歷史對鋤麑沒有更多的記載,可是他應該是一個有勇力的人,一個勇猛堅強的人。否則身為大臣又心術不正的屠岸賈不會去接濟他;他也應該是一名有點名氣的任俠,作為屠岸賈家的一名食客,為了回報主公的恩德,他願意為主人去做許多事,包括殺人。可是他是個好人,他要殺的人是該死的那種人,他心中有自己的尺度。

  當天夜裡,靈公和屠岸賈秘密召見鋤麑,鋤麑很驚訝,終於見到了國君,而且那個據說殘暴的人很和藹地接見了他,還賜給他上好的酒食,鋤麑從沒有享受過國宴的待遇,他跪在食桌前,享受著國宴的美味,屠岸賈這時候告訴他"趙盾專權欺主,今天晚上派你前往刺,不可誤事"。

  鋤麑嘴裡的肉還沒有嚥下去,他知道這頓飯不是白吃的,雖然有許多種想象,可是沒有想到國君竟然要他去殺一個在晉國執掌國政的大人物。可是國君、主人的命令是必須執行的,何況自己還吃了人家的東西。

  鋤麑領命後,帶了匕首,後半夜潛伏趙府左右,察看形勢,伺機動手。等到五更,趙盾所要乘的車已經駕到了門外,見重門洞開,鋤麑趁機溜了進去。鋤麑看到堂上燈光影影綽綽,有一位官員,朝衣朝冠,垂紳正笏,端然而坐。此位官員,正是趙盾,天沒亮,趙盾已經起來了,正準備離家去上朝呢。因為時間還早,趙盾坐在堂廳,端端正正穿著肥大的朝服,思索著國家的大事,不覺間睡著了,一派日理萬機、兢兢業業、克勤克儉、公而忘私的樣子,場面非常感人。古代沒有手錶,國君宮殿裡用漏壺,銅壺滴水,水盡了,表示時間到了,就敲鼓。城裡的官員們聽見鼓聲,就出發上早朝。大臣們家裡也自行掌握鐘點,也用漏壺,但跟國君的壺未必同步,偶然起早了,像趙盾那樣,等著國君敲鼓來喊,也是常事。趙盾在等候上朝的時候,舉止惟莊惟敬、神態肅然,活脫脫一個持重守正、一絲不苟的元老重臣形象,人民所依賴的領路人,把刺客都給感動了。史書上這畫龍點睛的一筆,使趙盾的形象頓時無限美好,給人以信賴和無比的安全。

  鋤麑覺得慚愧了,他從門裡退出來,嘆道:"恭敬如此,忠義之臣也!刺殺忠臣,則為不義;受君命而棄之,則為不信。不信不義,何以立於天地之間哉?"自己身為晉國的臣民,應該為能有這樣的忠臣感到驕傲和慶幸啊,可是,自己是奉國君的命令來的啊,自己是誰?是刺客啊!刺客應該履行自己的使命,可是在正義和使命之間,他最終選擇了前者。刺客殺的人不應該是忠臣良將,想到這,他站在門外大聲說:"我是鋤麑,國君派來殺你的,但你是個忠臣,我寧肯違背國君的命令也不能殺你這樣的忠臣啊!我現在自殺,以後怕還會有人來,你小心了!"言罷,鋤麑懷著對心中正義的追求,懷著痛苦的矛盾,勇敢地向門前一株大槐樹撞去,腦漿迸裂而死。這時驚動了守門人,報知趙盾,趙盾走到鋤麑屍身旁,擦了擦額頭上的汗,嘆息不已,命令下人將鋤麑埋於槐樹之側。

  一些人不認為鋤麑是刺客,因為他根本沒有行刺,用現在的話說是犯罪終止。但鋤麑的歷史身份的確是刺客,雖然他不是一個稱職的刺客,可是他是一個偉大的義士。鋤麑為了保全忠良,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無愧於"聞義能徙、視死如歸",被譽為刺客中的義士。他是所有刺客中最獨特的也是最勇敢的,因為他為了心中的正義,選擇了不殺與自殺。鋤麑的行為正體現了春秋時代人們身上最寶貴的品質,為了正義,即使是君主的命令也不執行,他們有著獨立的人格。鋤麑這個普通的刺客,這個沒落計程車人,他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春秋時代忠義的悲歌,教育著無數後來的古人與今人。

  酒宴伏兵,義士再救趙盾一命

  鋤麑被趙盾忠公親國的精神所感動,不忍殺死趙盾,又不願棄君之命,遂觸槐而死。這成為春秋時期各階層流傳的一段佳話。這事不久就傳到了晉靈公的耳朵裡,晉靈公不僅沒有悔過反而惱羞成怒,下定決心一定要殺了趙盾不可。

  晉靈公與屠岸賈一切準備就緒,誰知這一場陰謀一直被一雙神秘的眼睛悄悄監視著,那神秘的目光來自一名甲士。

  有時候,人不得不接受命運的安排,趙盾做夢也沒想到,兩年前一樁不經意的善舉竟然救了他一命。兩年前的一天,趙盾在路上走,看見桑樹底下有一個餓得快死的人。趙盾停下車問:"你為什麼被餓成這樣?"那人回答:"我回家的路上斷了糧,我又羞於乞討,又不會偷,所以餓成這樣了。"趙盾取出乾糧和肉乾遞與那人。那人狼吞虎嚥地吃了一半,又將另一半小心翼翼地包好。趙盾很奇怪,那人說:"我在外遊學三年,不知家中老母是否健在,請讓我留一些帶回家去吧。"趙盾見他如此孝義,深為感動,又多分給了他一些食物。

  那快要餓死的人是個恩怨分明的俠義漢子。此後他來到國都謀生,竟做了晉靈公的甲士。如今他知道了靈公的陰謀,知道是自己報恩的時候了。於是,他等到酒過三巡以後,便來到席間對趙盾說:"君賜臣酒,三巡過後,禮數已盡,還不快快謝恩退席?"拉著趙盾便往外走。趙盾早忘了兩年前的事,奇怪地望著他,但仍被拽著身不由己地來到戶外。戶外的甲士未及出手,靈公已放出一隻巨大的獒犬攻擊趙盾,被那名甲士徒手擊殺。趙盾嘆道:"棄人用狗,雖猛何為!"晉靈公的殺手追蹤而至,又被那名甲士一一擊退,趙盾遂得脫險。分手時,趙盾問其故,那名甲士只說了一句:"我是桑下餓人。"再問姓名,甲士只是深深一揖,轉身消失在黑暗深處,從此不知所蹤。

  趙盾知道在晉國待不下去了,連夜逃往國外。可是還沒走出晉國邊境,就傳來訊息說,趙盾的族弟趙穿將軍在桃園襲殺了晉靈公,正派人追趕前來迎接自己回國。

  靈公無道,趙穿設計除昏君

  趙穿是趙盾的族弟。常言道,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春秋時代家族不僅是個人精神寄託的場所,更是其事業成敗的關鍵,對於國君來說,這個國就是自己的家業,而對於大臣來說,家就是一個小國。為了家族的利益不惜放棄自己的性命。更有些人只知有家不知有國,而趙穿就是這種人!

  說起來,趙穿還和趙盾有點矛盾,當年趙盾率領大軍與秦國沿著黃河邊準備大戰,趙盾手下一個謀士給趙盾出主意,讓軍隊在黃河岸邊設下埋伏,伏擊秦軍,結果這個趙穿對這個主意很不滿意,認為打仗應該光明正大地進行,而不應該搞伏擊這種"下三爛"的手段,於是他故意當著秦國使者的面亂喊:"你們不行了就快跑吧,我們晉軍不會在岸邊設伏的。打埋伏,贏了也不算好漢!"

  因為趙穿洩露了軍機,晉人也不好設伏了,秦軍遂順利逃遁。趙穿因此被革職,遠遠地發配到邊疆。因為這個原因,趙穿和趙盾這位老哥長期沒有聯絡,但趙穿不愧是個一切以家族為重的漢子,雖然晉靈公說起來還是趙穿的親妹夫。但由於晉靈公一向喜歡在外面拈花惹草,趙穿的妹妹一直不太受寵愛,因此他對不問朝政、只顧淫樂的靈公也深惡痛絕。因此,當趙盾以及家族遇到麻煩的時候,他立刻起來要用自己的方式來解決掉晉靈公。

  那天趙盾離開都城絳城西去時,趙穿正在絳城西郊狩獵,望見煙塵滾滾和家族的旗幟,吃了一驚。他疾馳上前,攔住車馬,看見趙盾,非常吃驚。趙穿問明緣由,對趙盾說:"哥,先別離境,我去面見他,給你調解調解吧。你暫時先找個地方避一避,等我幾天,有訊息後再做決定。"

  趙盾說:"好吧。我先住首明山。等你的好訊息。"怎樣給已經勢如水火的趙盾與晉靈公調解呢?唯一的辦法就是除掉靈公,又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趙穿尋思一陣,終於想出一計。於是趙穿便前去求見靈公。

  趙穿別了趙盾,回至絳城,知靈公住於桃園,假意謁見,稽首謝罪。對晉靈公說道:"我雖然跟趙盾是一個家族,但我們兩個的關係一向不好,上次他還撤了我的職,這個仇我一定要報!"靈公信以為真,高興地說他只是不能忍受趙盾,與別人無關。其實晉靈公當時只是對趙盾不滿意,並沒有想把老趙家一網打盡的想法,他也知道趙家在晉國民間威望比較高,現在見到趙家有一個人站出來支援自己,更何況這個人還是自己的姐夫,自然是求之不得,馬上命令趙穿留在自己的身邊,予以重用。

  一天,趙穿上奏:"我聽說貴為人主者,唯能極人生聲色之樂也。主公鐘鼓雖懸,而內宮不備,何樂之有?齊桓公嬖倖滿宮,正娶之外,如夫人者六人。先君文公雖出亡,患難之際,所至納姬,迄於返國,年逾六旬,尚且妾媵無數。主公既有高臺廣囿,以為寢處之所,何不多選良家女子,充牣其中,使明師教之歌舞,以備娛樂,豈不美哉?"這句話雖然很繞口,但核心意思只有一個,就是建議靈公遍選晉國絕色美女,納入宮中。靈公更加高興,問誰可以做這件事。趙穿建議由屠岸賈操辦。靈公就命屠岸賈去選美了,要求不拘城內郊外,有顏色女子,年二十以內未嫁者,鹹令報名選擇,限一月內回話。

  遣開屠岸賈,趙穿又上奏,說桃園的侍衛力量太弱,自己可以從上軍選二百名精勇兵士,日夜守衛。靈公照準。趙穿回營,果然挑選了二百名甲士。

  一天,趙穿對那二百甲士說道:"主上不恤民情,終日在桃園行樂,使我挑選汝等,替他巡警。汝等俱有室家,此去立風宿露,何日了期?"軍士皆嗟怨曰:"如此無道昏君,何不速死?若相國在此,必無此事。"趙穿曰:"吾有一語,與汝等商量,不知可否?"眾軍士皆曰:"將軍能救拔我等之苦,恩同再生!"穿曰:"桃園不比深宮邃密。汝等以二更為候,攻入園中,託言討賞。我揮袖為號,汝等殺了晉候,我當迎還相國,另立新君。此計何如?"

  軍士皆曰:"甚善!"趙穿密令二百親兵,看自己訊號,二更行事,殺靈公,迎還相國,另立新君。當夜,月色滿園。趙穿在高樓上陪靈公飲酒賞月。二更天,二百兵士集合起來,闖上高樓。靈公的衛隊抵擋不住。靈公聽見喧譁,問趙穿怎麼回事。趙穿說:"他們思念相國,想請主公召他們還朝。"

  靈公瞪大眼睛,剛喝下一口酒,含在口中。趙穿一隻手攬過靈公的肩,另一隻手持劍刺進靈公的腹部,又抽出劍,再刺進去。再抽出來,又刺進去。連刺了二十多劍,晉靈公屍體倒在地上,上面沾著酒菜,滿面憤懣悽惘,抽搐了一會兒,不動了。

  因為晉靈公無道好殺,百姓怨苦日久,反以晉靈公之死為快事,絕無一人歸罪於趙穿。

  眾臣都不發表意見。趙盾提議擁立晉文公的另一個兒子,外號黑臀,繼承君位。眾臣都表擁護。黑臀這時在周王朝做官。趙盾為解趙穿的弒君之罪,就派趙穿出使周王朝,迎請黑臀歸晉。黑臀繼位,成為晉成公。晉成公即位,專任趙盾為國政,把女兒莊姬嫁給趙盾的兒子趙朔,與趙盾結為親家。

  "秉筆直書",史官之權大如天

  晉國更始,皆大歡喜。不料,有名的史官董狐這時候卻出來了,他在國家檔案裡寫道:"趙盾弒其君。"趙盾看後很驚詫,瞪著眼珠問董狐有沒有搞錯。

  董狐回答:"你是國家正卿,你出逃但沒有逃出國境。只要在國境內你就是政府負責人,就要對國家安危、主子性命負責。你從國境回來以後,至今也沒殺死作亂之人(趙穿),趙穿是你的族人,我不說你弒君說誰呢。"趙盾有口難辯,無奈何,替趙穿背了這個弒君惡名。這就是所謂"董狐直筆",傳為史學美談,一邊是誇董狐剛直不阿,一邊也推崇忠君思想,被美美地大書特書在《春秋》一書之中。

  但趙盾沒有藉助自己的沖天勢力強求董狐改寫史書,也不殺這個直筆的董狐,可見趙盾的確"心古"一些,比起後來連殺兩個史官的齊國弒君犯崔杼,或者大興文字獄的康熙、幹隆大帝,要雅量高致得多了。世人也都挺同情趙盾,畢竟趙盾是個好官。實際上,董狐之所以要寫"趙盾弒其君"是覺得趙穿弒君很大程度上是在幫趙盾,趙盾雖然出逃但沒有出境(沒有出境就等於在職,就還有翫忽職守之責),回來又沒有懲治兇手(這等於說趙盾也認為故君該殺),因此董狐就直接寫"趙盾弒其君"。趙盾被"誣賴"了,也不過感嘆一下自己而已。這樣胸懷的人怎麼可能再去殺害董狐。而《左傳》的記載也就此作節。孔子在感嘆"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的同時,也感嘆"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這裡孔子的意思是趙盾是一個良臣啊,如果說為了自己的名聲,直接逃出晉國就行了;但為了承擔國家的危難而揹負惡名,真了不起啊。之後也再沒有相關記載,可見趙盾並沒有殺董狐,成就了董狐的生,也成就了自己的名。

  雖然趙盾勇毅寬容,但因為董狐的筆法,使得他之後不免縮手縮腳。也為之後趙氏滅門案埋下了伏筆。當晉靈公死後,屠岸賈正在操辦選美之事,趙穿私下提醒趙盾,屠岸賈與趙氏有仇,此人不除,恐趙氏不安。趙盾勸趙穿息事寧人,先修補和君主的裂隙,不宜尋仇太過。由於屠岸賈表現謹慎,對趙氏恭敬有加。所以趙盾放過了屠岸賈。趙盾老於世故,精明無比,放過屠岸賈,卻是他一生所犯的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錯誤。若不是程嬰和公孫杵臼救下趙氏孤兒,趙氏便從此絕後了。

  其實董狐完全可以費些筆墨,把他應對趙盾的那段話寫出來的,為什麼平白無故放過真兇?比較起來,還是喜歡"春秋筆法",孔子述"鄭伯克段於鄢",褒貶已明,但對歷史事件的記載卻分毫不差,不會因為覺得鄭伯不兄、段不弟就說"鄭伯與段非兄弟也"這樣的話。

  當然也有學者認為,靈公被殺,是趙盾與趙穿的"預定陰謀",是趙氏專權,而"靈公長,思收政權"所致。這種看法未免失之偏頗。趙盾權力很大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但靈公之"侈",典籍也有確鑿的記載,趙盾力諫失君之道的靈公,招來殺身之禍也在情理之中。靈公被殺時,趙盾逃奔在外,豈能預謀弒君?晉景公三年(前597年),司寇屠岸賈欲誅趙氏家族,也曾說:"盾雖不知,猶為賊首。"可見,趙盾確實不知道弒君一事。

  公元前601年,趙盾去世,終年五十歲。四年後,趙氏遭難,幾乎慘遭滅門。但趙盾所開的異姓卿族執政的先河卻不可遏止,並終於導致韓、趙、魏三家分晉。而他後代子孫趙襄子也演繹了一段與刺客豫讓的故事,留下的千古美談不次於他。

1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公天下――堯舜禪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