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中,官僚體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而在2000多年的官僚體系之中,“相”則是最高級別的官職,不過在不同的王朝中,這一官職也在稱呼上比較不同,比如今天我們所最熟悉的兩個就是宰相和丞相,那麼這兩個“相”僅僅只是一字之差,其中又有什麼區別呢?弄懂它們,往後才不會鬧出笑話。
首先要知道的一點是,宰相其實並不是一個常設的官職,而是很多最高官職的統稱,意為“主宰”之意,而丞相則是從秦朝開始,正式設立的一個官職,是為百官之首,此後的歷朝歷代幾乎都有設定丞相,只是具體的官職名稱不盡相同,但是這些官職大體上都被民間稱為“宰相”。
也就是說,宰相是民間對當朝最高級別官員的稱謂,而丞相則是某一個朝代具體的最高官職名稱,但是二者實際上所反映出的,還是中國封建官僚體系中的重要部分——相權,以及其所代表著的人臣最高之機遇。宰相是一個廣泛的概念,而丞相則是具體的某一段時間內的這一官職的具體稱謂。
比如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官吏最高為相國,這也是最早的“相”的來源,一般而言相國是國家日常事務的最高主持者,這一理念一直貫穿後世,也逐漸在民間演變成了“宰相”的概念。在秦統一六國之後,設定三公九卿作為國家中央的行政官員機構,丞相一詞也正式在此時產生,作為眾臣之首負責國家日常事務的處理。
到了漢朝,丞相的權力被逐漸分散,三公也慢慢演變成了司馬司徒司空,直到後來三國時期曹操在三公之上又重新設定了丞相一職,丞相才再次回到了國家政治中。到了後世,丞相被進一步分為左右丞相,比如唐宋時期,這時的左右丞相都被尊為“宰相”、“宰輔”,但是權利就大大弱化了。
而到了明清兩代,隨著朱元璋殺掉胡惟庸後,徹底的將丞相制度廢除,丞相這個專有的政治名詞也就徹底消失了,但是宰相所代表的最高權力的人臣之位,卻以不同的形式保留了下來,比如後來明朝的內閣大學士,清朝的軍機處和議政大臣等等,丞相的權力被接替到了其他名稱的官職手中,而這些官職都可以被稱為“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