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許多難以理解的事情,都是掩人耳目的藉口。

曹操起兵之初,長期隸屬袁紹麾下(190-195),直到建安元年(196)南下許縣,始獨立發展。此處人所共知。

覽查諸書,會發現曹操最初所依附者,是張邈而非袁紹。滎陽慘敗(190)之後,才走上與袁紹合流的道路。

滎陽之戰後,曹操曾消失數月,遠走揚州。《武帝紀》託言“南下募兵”,但實際的募兵成果一無可取,最終僅帶回五百士卒。可知募兵是假,串聯是真。

(募)兵謀叛,夜燒太祖帳,太祖手劍殺數十人,餘皆披靡,乃得出營;其不叛者五百餘人。--王沈《魏書》

曹操所串聯者,便是揚州軍閥陳溫與周昕。

從後續事件中陳溫與周昕的立場來看,二人很明顯隸屬袁紹聯盟。因此,在曹操離開酸棗的數月時間裡,實際是充當袁紹使者,替其廣交英雄。

在“募兵”結束之後,曹操也並沒有返回酸棗,而是進屯河內。

須知,屯兵酸棗的軍閥,是張邈、劉岱、臧洪、喬瑁與袁遺;而駐紮河內的軍閥,則是袁紹。

是時紹屯河內,邈、岱、瑁、遺屯酸棗。--《魏書 武帝紀》

換言之,曹操在滎陽慘敗之後,便棄張邈而投袁紹。募兵只是幌子,實際是在替袁紹進行政治串聯。

本文共 3500 字,閱讀需 7 分鐘

曹操在酸棗

屯兵酸棗的軍閥,有張邈、喬瑁、劉岱、袁遺、鮑信等人。從私交上看,與曹操均比較友善。

陳留太守張邈,是曹操在洛陽的故交,被稱作“奔走之友”。

太祖、袁紹皆與(張)邈友。--《魏書 呂布傳-附傳》

東郡太守喬瑁,是喬玄族子,而喬玄則是曹操的恩公。

(喬)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魏書 武帝紀》

兗州刺史劉岱,彼時正與袁紹合作;袁紹甚至以家人相托,以示拉攏。

是時岱與袁紹、公孫瓚和親,紹令妻子居岱所。--《魏書 程昱傳》

山陽太守袁遺,是袁紹堂弟,且與曹操為文友。曹操曾說“成年後能勤學苦讀者,只有我和袁遺”。

(太祖曰)“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長大而能勤學者,唯吾與袁伯業耳。”--《典論 自敘》

長大而能勤學者,唯吾與袁伯業耳

曹操憑藉昔日人脈,在酸棗應該混得還不錯。那麼,為何他要離開酸棗,轉走河內,與袁紹合兵呢?

因為曹操慘敗滎陽,敗光了自己在酸棗的臉面。

酸棗聯軍本是為“討伐董卓”而設。董卓在中平六年(189)八月進京,曹操在同年十二月逃至陳留,在此興兵。

需要注意的是,曹操的老家在豫州沛國譙縣;而起兵的位置,卻在兗州陳留郡己吾縣。

(董)卓遂殺太后及弘農王。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魏書 武帝紀》

可知曹操未曾返回老家,而是就近逃往陳留。無疑是託庇昔日好友、陳留太守張邈。

《世語》此處註釋,稱《武帝紀》中的“散家財、合義兵”,主要來自衛茲的資助。

陳留孝廉衛茲以家財資太祖,使起兵。眾有五千人。--《世語》

換言之,曹操是“散別人家的財”來招自己的兵。而衛茲又是張邈部將。可知曹操最初的政治依託,就是張邈。

在滎陽之戰(190)中,曹操輕敵冒進,被董卓部將徐榮打得大敗。五千兵勇全數覆滅,衛茲也不幸陣亡,曹操則連坐騎都被射死(見《曹洪傳》),僅以身免。

(張)邈遣將衛茲分兵隨太祖。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魏書 武帝紀》

因此,曹操回到酸棗(屬陳留郡)之後,受盡諸侯的白眼。這也能解釋為何曹操在座上慷慨陳詞,而諸將置酒高會,根本不搭理他。

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太祖責讓之,邈等不能用。--《魏書 武帝紀》

曹操慘敗滎陽,士卒盡死

曹操彼時的形象,無異於《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敗家仔,是一個“糟蹋乾淨投資人的血汗錢”的無賴。

因此曹操“南下募兵”,也便勢所必至。實際募兵是假,改換門庭是真。

所謂“募兵”

曹操帶領親舊肺腑,遠赴揚州募兵,事見於《武帝紀》、《夏侯惇傳》、《曹純傳》與《曹洪傳》,可謂大張旗鼓。但實際的工作成果卻很不理想。

曹操真正帶回中原的兵馬,僅有五百;收攏殘卒,也不過千餘。

其不叛者五百餘人。--王沈《魏書》

(曹操)還到龍亢,士卒多叛。至銍、建平,復收兵得千餘人,進屯河內。--《魏書 武帝紀》

穿越半個中國(兗州→揚州)的漫長旅行,僅僅招募到如此可憐的兵員數量,實在匪夷所思。雖然王沈、陳壽等人諱稱“遭遇兵變”,恐怕亦有曲筆。

曹操南下的真正意圖,是替袁紹聯絡東南軍閥。所聯絡者,便是揚州刺史陳溫,與丹陽太守周昕。

(1)陳溫

陳溫,一作陳禕。是漢末揚州刺史,在初平四年(193)死於袁術之手。

(袁)術以餘眾奔九江,殺揚州刺史陳溫,領其州。--《魏書 袁術傳》

考慮到袁紹與袁術的對立關係,陳溫的政治立場可見一斑。

更重要的是,陳溫的郡望是豫州汝南,與袁紹(汝南汝陽)為同鄉。曹操串聯陳溫,恐怕就是以“籍貫族望”為依託。

陳溫字元悌,汝南人。先為揚州刺史。--《英雄記》

曹操從弟曹洪,又與陳溫有舊交。曹休的祖父曹鼎,昔日曾官至吳郡太守,而吳郡就在揚州。換言之,曹氏與陳氏,同出豫州,任官地區又相似,應有世交。

揚州刺史陳溫素與(曹)洪善。--《魏書 曹洪傳》

(曹)休祖父嘗為吳郡太守。--王沈《魏書》

揚州刺史陳溫素與曹洪善

且陳溫死後,袁紹遣堂弟袁遺、代陳溫為繼任揚州刺史。可知陳溫隸屬袁紹聯軍。

(陳溫死)袁紹遣袁遺領(揚)州。--《英雄記》

總而言之,曹操、袁紹、陳溫,無論從籍貫還是故舊關係上看,均有瓜葛。因此遊說聯合,也便有據可循。

按陳溫贈與曹操“二千精兵”的記載,曹操在淮南的活動,頗有成果。

(曹)洪將家兵千餘人,就(陳)溫募兵,得廬江上甲二千人。--《魏書 曹洪傳》

(2)周昕

周昕是丹陽太守,出身揚州會稽。

此處需要強調一點,會稽周氏兄弟共三人:周昂、周喁、周昕。

兄弟三人均無傳,且頻繁參與中原群雄的割據活動,因此記載相互舛謬,事蹟經常被混淆。

但周氏三兄弟的政治立場,卻完全一致。即隸屬袁紹-曹操聯軍。

周昂是袁紹任免的豫州刺史,對抗袁術所置的刺史孫堅。

是時,(袁)術遣孫堅屯陽城拒卓,(袁)紹使周昂奪其處。--《魏書 公孫瓚傳》

周昕是丹陽太守,曾徵發境內的精銳山民,以支援曹操。

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刺史陳溫、丹楊太守周昕與兵四千餘人。--《魏書 武帝紀》

周喁則乾脆跟隨曹操征戰,作為隨軍謀主。

初曹公興義兵,遣人要(周)喁。喁即收合兵眾,得二千人,從公征伐,以為軍師。--《會稽典錄》

周氏兄弟追隨曹操

彼時(190)曹操南下,便得到(丹陽太守)周昕的大力支援。

丹陽“山出銅鐵、自鑄甲兵”(見《諸葛恪傳》),民風彪悍,是盛產精兵之地。丹楊武士天下聞名,陶謙亦曾用之招誘劉備,使劉備脫離(青州)田楷而轉投徐州。

(陶)謙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田)楷歸謙。--《蜀書 先主傳》

按周昕贈與曹操“丹楊兵二千”,可知曹操在當地的遊說活動,頗為成功。

(曹洪)就(陳)溫募兵,得廬江上甲二千人,東到丹楊(周昕)復得數千人,與太祖會龍亢。--《魏書 曹洪傳》

當然,曹操是否真在揚州招募到數千兵士,實際難於定論。

按《魏書》記載,曹操招募到四千兵勇;而按《讓縣自明書》的自述,則只招募到三千兵勇。如果按袁紹所見,那不過只有千餘兵士而已。

(孤)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讓縣自明書》

總而言之,曹操南下揚州,其真實目的應該不在“招兵多寡”,而在替袁紹進行政治聯絡,遊說東南軍閥。

小結

初平元年(190)是關東兵起的第一年,按理也應是最精彩紛呈的一年。但曹操在該年的記載卻零散且跳躍。滎陽慘敗之後便不見於史書,直到募兵歸來,進屯河內。

考慮到曹操自酸棗(張邈等人駐地)離去,卻投奔河內(袁紹駐地),可知是有意脫離張邈,意在投奔袁紹。

(董)卓留屯洛陽,遂焚宮室。是時(袁)紹屯河內。邈、岱、瑁、遺屯酸棗。--《魏書 武帝紀》

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復收兵得千餘人,進屯河內。--《魏書 武帝紀》

因此,所謂的“南下募兵”,實際也帶著明顯的政治目的。即替新主子(袁紹)遊說江南軍閥,做武裝串聯。

從陳溫、周氏兄弟後續的政治立場上看,曹操的活動無疑是成功的。這可能也是陳琳《檄文》中“鷹犬之才、爪牙可用”的隱喻。

續遇董卓侵官暴國,於是(袁紹)提劍揮鼓,發命東夏,方收羅英雄,棄瑕錄用,故遂與(曹)操參諮策略,謂其鷹犬之才,爪牙可任。--《為袁紹檄豫州》

袁紹謂曹操鷹犬之才,爪牙可任

因為按《檄文》的時間線,此時尚在東郡之戰(191)之前,曹操替袁紹立的功勞,恐怕就是在揚州的“合縱連橫”。

中原、河北的土地如此廣闊,曹操卻捨近求遠,跑去千里之外的揚州募兵,可知背後必有隱情。

至於曹操脫離酸棗的直接原因,便是慘敗滎陽,敗光張邈等人的“天使投資”,因此遭到鄙視,不得不改換門庭。

換言之,滎陽之戰(190)的勝敗,促成了袁曹合縱,從而引發了歷史的轉折。徐榮在無意間推倒了歷史的多米諾骨牌,引爆蝴蝶效應,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

徐榮,一個出身幽州(玄菟)、仕宦涼州(董卓)、在司隸(滎陽)打敗了自兗州(陳留酸棗)而來的豫州軍閥(曹操),最終掀起了漢末群雄的重新洗牌,奠定了三國爭霸的偉大局面。這是怎樣的一種鬼斧神工?

歷史的魅力,大概就在於此吧!

Thanks for reading.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牛繼馬後是個通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