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到公元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亞非、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到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佔廷帝國)則在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它與秦漢時期的的中國一樣,是古代世界強大的帝國之一。
先看1959年版本的電影,獲得了1960年第32屆奧斯卡金像獎。對比後來翻拍的其他版本,公認這版最好。在當時那個年代,鏡頭片段擁有油畫般質感,再配上大氣磅礴的古典音樂。細膩而寬宏地展現了主人公賓虛的家世由盛轉衰、由反抗羅馬統治到妥協讓步、由復仇到寬恕的曲折人生。
賓虛的好友米撒拉,最後成為仇人
小時候總是感概,在銀幕中主角如夢似幻般的電影人生給予了我無限遐想,現在仍然對影視故事神馳意往。賓虛影片中幾處由一幅舊畫伴隨著起伏緊湊的音樂緩緩推進直至停止的長鏡頭,似在述說著一段段震撼人心的真實往事。這種電影剪輯安排,銀幕看上去沒有什麼畫面,但是音樂總是勾起一段段回憶,或者是引發出自己內心的故事,回味無窮。每每期待這樣的故事,就怕有主角那樣的不幸,卻沒有他那樣的好運化解。
主人公賓虛
賓虛的故事確實充滿傳奇色彩,他是猶太人,家世富貴顯赫,在家鄉深得民眾愛戴,盛傳威望名氣於一方。羅馬帝國對外進行領土擴張戰爭,戰火就蔓延到他的家鄉,賓虛代表猶太人的利益,不妥協與歸屬於羅馬政權,一家人就被曾經的好友米撒拉冤枉定罪,囚禁於監牢,在那之後,賓虛跟米撒拉關係決裂,成為仇人。賓虛越獄被抓,再入獄就淪為了奴隸,被髮配至遠疆,後被奴隸主阿里士看中其智勇雙全的能力,終給予自由,賓虛得以歸來找米撒拉復仇。主角賓虛的故事經歷,大起大落之後又歸於平淡,有跌至谷底,令人絕望的奴隸生活,又能實現逆襲翻身,接受羅馬皇帝最高嘉獎和人民最深敬意。就是一種戲劇般的人生,融合了現實和想象的經歷,這類故事只有在虛擬的藝術作品中遇見。
影片高潮部分,就是賓虛是實現了渴望已久的復仇,這一段的鏡頭畫面和配樂,激昂震撼,節奏暢快。
最震撼場面之一——競技場賽馬
萬人競技場裡賓虛與仇人進行賽馬生死鬥,這個戲段集合了觀眾觀看比賽的高漲情緒、賓虛與仇人相見的失控情緒,賓虛賽馬贏得的個人榮譽和人權自由。比賽在千軍萬馬奔騰的氣勢中展開,讓人看得刺激過癮,以仇人的悲憤離世而結束,又讓人不禁噓籲。在支援“賓虛”復仇的同時,對“仇人”身死而仇恨仍在的深思。
代表上帝,神秘不露臉的耶穌
最後耶穌殉道使家人病癒的玄幻情節,出乎預料,也在情理之中。普通民眾絕無能力對抗羅馬政權,甚至連面對戰勝疾病的勇氣都沒有,僅有對普通生活的信仰,而信仰等力量只能來源於有上帝神力的耶穌。也正是耶穌以身受難,使賓虛放下苦痛的復仇,達到寬恕救贖的主題。畢竟報過了仇,用個人能力也不能推翻羅馬殘暴的統治,不如像眾人一樣,心懷感恩和寬恕活下去,對家人也是一種負責,對自己就是看淡仇恨,迴歸正常生活。
仁慈的奴隸主——阿里士
網上都說《賓虛》,《泰坦尼克號》,《指環王3》這三部作品獲得奧斯卡獎項最多,即使對同樣優秀的作品,網友都有各自的看法對比。我想說對它們的喜愛程度當然不能以同一時期內的觀感來排名,或許當下受某一種情感牽制,會覺得與其情感臨近的作品高明一點,過了年頭時日,回過來看又不一樣了。也不能不按它們出品的時代來考慮,幾十年前的作品,呈現的影視效果多少會受當時的拍攝技術限制,在內涵上也自然會有不同於當今的審美趨勢。其實要我選最喜歡作品,當然是《泰坦尼克號》,愛情的主題,萬古長青也最直白簡單。千變萬化的可能性塑造都離不開一個浪漫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