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談論起古往今來的“謀士”,我們都會自然想到“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謀士形象。預見未來、運籌未來,掌控未來,彷彿是謀士這個職業與生俱來的崗位職責。
今天要說的這位謀士,年紀很大,但他卻老驥伏櫪;性格有些倔強,但他卻有赤膽忠心;沒啥貪心,但卻一心想振興楚人一族。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范增。
說到范增,他也許在抗秦、楚漢發展階段並不是太出名,不像張良、韓信、章邯這些打過硬仗和處理過重大決策的“集團高管”。他更多的是以一個幕僚的身份,服務於楚霸王項羽左右,助其完成一番大業。
他與項羽的關係情同父子,項羽也自然以理待之,稱其亞父。當然,除了二人日積月累的親情,范增還是給項羽出謀劃策的主要角色。范增獻反秦良計,感召楚人民間力量,順應民心,揮師伐秦。為鞏固楚軍地位,鴻門宴智鬥劉邦,逼其造反,待一舉殲滅。可以說楚軍集團的強大發展,離不開范增的謀略和心血。但是俗話常說:“人的命,天註定”。
不是你聰慧、努力就可以改變命運的,有時往往更多的是“運氣”。就先從范增原本信心滿滿的鴻門宴說起,鴻門宴的制定、推動、落實,都是經過范增、項羽等人周密的計劃、部署。可是一萬中的萬一也是會發生的,劉邦並沒有在鴻門宴上激怒項羽,而是採取處處示弱、時時低調的策略迷惑項羽,讓項羽心生憐憫,瞬間起了婦人之仁。
不管怎樣,劉邦還是在虎口中脫離了險境。日後的劉邦也驗證了范增的猜忌,劉邦不除,則後患無窮。對於范增來說,劉邦這隻到嘴的鴨子煮飛了是“運氣”的眷顧,但是韓信也被范增毫無感覺的忽略。
這是韓信隱藏的太深?還是范增根本沒有能力判斷出韓信的大才?或者反過來說,范增是否本身出了問題?自己不屬於大才,也就識別不出大才。只不過比庸才們強了一些分析能力而混跡在項羽身邊呢?其實不然,先從當時的歲數來說,范增已是垂暮之人,有可能上了年紀,對身邊的人和事的反應都不是很靈敏了。其次,再加上項羽傲氣十足,除了范增的勸言,其他人說的話根本就聽不進去。身邊的有志之士自然也就無法親近、甚至參與其中。
可一個人最可悲的是不僅傲,還不虛心,不幸的是項羽這兩條“閃光點”都有。即使在韓信冒死納諫的時候,項羽依然不予採納,甚至大動肝火,要以軍法處置韓信。俗話說的好:“No 作,No 死”。就是項羽這樣一步步地自負發展,才最終匯出了“烏江自刎”的英雄悲劇。
由此看來,事情的發展往往不是單方面的。范增或許到最後也未曾想到過自己因錯失韓信而後悔自責,實際而是多種原因導致的結果。
試想,即使韓信堅持留在楚軍等待出人頭地,相信也不會有任何良機能完成夢想。戲劇性的是,卻在敵軍陣營中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更能證明出,“運氣”才是主導結果最終走向的指引。但也不能是一味的“唯心主義”,而是一定要以“唯物主義”為基礎的唯心。
也就是你要有真正的實力,才會遇到你可能會有的“運氣”。同時,“運氣”選擇的隨機性也不會因實力的多少而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