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理論上,日本仍然有上中下三策可選。上策是懸崖勒馬,從中國撤出;中策是北上打蘇聯,求得美英諒解,順便保住滿洲;下策是南下奪取東南亞,與美英法荷全面開戰。
然而,1941年日本正面已陷入中國的泥沼中,背面又有蘇聯這個宿敵,在這種條件下,按理無論如何也不會選南下與強大的美英開戰。可是,日本偏偏就選了這作死的下策,那這又是為什麼呢?
日本人原來設想的是德意日蘇結盟共同打美英,突然間希特勒開始進攻蘇聯,這才讓近衛不得不承認自己把寶押在德國身上是犯了大錯。希特勒根本就沒拿自己當朋友啊!所以他力主回到談判桌上去,與英美媾和。
日本方面提出的條件是:美英不許再支援中國,中國的問題日中兩國自己慢慢解決;美英也不許在東亞、印尼和蘇聯遠東地區修建機場和軍事基地;立即恢復與日本的貿易。作為回報,日本25年內從印度支那撤軍,恪守與蘇聯的中立,保證菲律賓中立地位。
但是這個時候,日本在國際上孤立無援不說,中國抗日軍民也開始反攻了。一手爛牌,還非得要這麼高的籌碼,這就沒辦法談。談來談去,美國和中國的底線是日本從中國完全撤軍,而日本軍部的底線是滿洲獨立,還要在內蒙和華北駐軍。根本達不成一致。
談判失敗,1941年7月2號,天皇召集內閣、陸軍和海軍一起開了個御前會議。天皇和內閣一致認為,和美國打是死路一條,一定會輸。既然一定會輸,那麼打就沒有意義。
這次會議,特別能暴露出日本軍部的愚蠢。日本陸軍和海軍也都認為打不過美國。那就下決心去打蘇聯啊!不,陸軍的想法是等蘇德戰爭出結果了再做計較。但是海軍說我們等不了,因為石油儲備只夠四個月的了。海軍說,既然已經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不如專心向南,畢竟印尼有石油。
如此因為誰也說服不了誰,這次御前會議就弄了一桶漿糊出來。最後的結論是集中精力打中國,同時準備南下和北上。是先南下還是先北上呢?說是視歐洲戰局形勢再定。那這個會,在天皇和內閣看來,就是個按兵不動的結論。但是軍部不這麼看,軍部認為這是吹響了和英美大幹一場的號角。第二天,全面備戰的指令就發下去了。
海軍開始制定襲擊珍珠港的計劃。陸軍乾脆就釋出了作戰命令,要求軍隊南下佔領印度支那。最多加個泰國和緬甸。以確保美國不會參與。近衛和外相松岡極力勸阻,但大勢已去了。
絕望之下,近衛傳話給美國,要求親自與羅斯福面談。羅斯福總統本人對和近衛舉行峰會的想法感興趣,他相信至少能為美國軍隊更好地備戰爭取時間。可是,總統的熱情被囯務卿赫爾澆了冷水,赫爾認為除非近衛拿個基本的框架協議出來,保證從中國完全撤出,否則舉行峰會毫無用處。更重要的是赫爾生怕會議有可能影響ABCD同盟的團結,使中國在絕望中倒向日本人。如果讓中國人感到他們被美國人出賣了,赫爾相信這一後果並非不可想象,甚至還會使日本軍隊從中國解脫出來得以南下。
可是,讓近衛拿著完全撤出中國的保證再來美國談,他哪裡拿得出來?軍部不答應啊!這樣近衛就只好下臺了。由東條英機接任首相一職。
從1941年10月17號東條英機組閣,到12月8號襲擊珍珠港。最後的這52天裡,仍然還有調整的空間。東條之前是陸軍大臣,他忠實地代表了日本陸軍的利益和關切,經常粗暴地反對海軍和文職機構。他頑固地堅持在中國保留日本軍隊,即使讓近衛內閣垮臺也在所不惜,因為日本軍隊在大陸的存在,象徵著陸軍在國家政治中的特殊地位。而在他一旦被任命為首相,他就意識到他不再只是陸軍同袍們的代言人,而是必須執行經由天皇表達的國家意志。在第一次會見東條時,天皇就把這一點挑得很明白,他希望東條遵守憲法,促成陸海軍之間的合作。他將其任務理解為政府必須另起爐灶,和美國達成某種和解,在和美國談判時自己闢出一條路來。
為此,東條自己兼任陸軍大臣並臨時擔任內務大臣,他希望自己親自領導陸軍部以彈壓軍部不再胡攪蠻纏,臨時擔任內務大臣以便嚴厲處置因與美和談引發的示威和突發的暴亂。這樣東條提出了和美國談判真正的底線:25年內分階段從印度支那和中國其他地區全部撤軍,只保留滿洲。也就是回到1931年的情況。這十年,算是白折騰了。
按說,即使是1941年提出這個條件,也並不算晚,也還有得談。怎麼最後就沒談成呢?原因有這樣幾個。
第一,鑑於日本人對現實的估計,認為,如果日本僅僅隱忍不發,則兩年之內,美國的地位將更加強固,因其空軍力量將達及太平洋,而日本的石油儲備也將告罄。到那時再想實施南進戰略以獲取石油,則為時晚矣。同時,在中國,美國支援下的抵抗日本佔領軍的運動將聲勢益壯,甚至連蘇聯都有可能壯起膽子幫助中國。換言之,無所作為會在兩年內使形勢惡化,而軍部則說至少在那段時期,戰爭將使國運昌隆。日本將用兩年時間締造一個南方帝國,儘管其間對華戰爭興許仍未平息,但形勢不會比消極被動所致的日壞一日更糟。
第二,如果德國能打敗蘇聯,即使打不敗蘇聯,希特勒能在歐洲鬧騰個四五年也行,就拖住了美英法。這樣日本把東南亞一佔,四五年時間,東南亞的資源就完全可以為我所用。有了這些資源,再以島嶼為陸基,就可以和美國一較高下。如此結論是1942年和1943年會非常困難。但是隻要挺到1944年,就大功告成。
第三,又要說到羅斯福。當時,美國已經能夠破譯日本的外交電報,知道12月1號之前如果談不攏,日本就要動手。羅斯福為了推遲與日本攤牌,繼續爭取談判時間,就提了一個方案,要求日本從南印度支那撤軍,只在北印度支那保留數量有限(25000人)的軍隊,以換取美國恢復對日本的石油出口。這只是一次為期三個月的嘗試,遠非所需的全面諒解。即便如此,中國人表示強烈反對,而丘吉爾則從倫敦致電,聲援中國人的立場。羅斯福一看中英都反對,就把方案撤回去了。羅斯福的這個舉動,讓日本陷入了徹底的絕望。日本軍部一口咬定美國就是用談判拖時間,以便消耗光日本的石油儲備。這麼著,天皇和東條英機,就都壓不住了。
最後,也因為日本陸海軍備戰已經開始了,上百萬人一旦調動起來,叫停也難。加之,海軍這邊山本五十六心裡雖不想打,但因為有了一個非常優秀的奇襲珍珠港計劃,認為無論如何,奇襲珍珠港這一戰心勝。
這樣,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和太平洋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