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中國歷史上上曾經出現了三次滅佛事件,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並稱為“三武滅佛”。其中北周武帝滅佛事件的範圍最廣,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周武滅佛一共使得北朝的300萬僧侶還俗,大大增加了國家的編戶齊民和軍隊,甚至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南北朝的歷史格局,加速了中國的再一次統一。

一,滅佛的起因

佛教從漢朝傳播到了中國,那時候並未大規模傳播。魏晉時期,由於天下大亂、國家分裂、社會動盪,佛教得以興盛。而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發展到達了極盛。南朝方面,劉宋有1913座寺廟,僧尼36000多人;到梁朝時期,寺廟到達2800多座,僧尼82700多人,就連梁武帝蕭衍也信仰佛教。北朝方面更加嚴重:北魏末期,北朝的寺廟有3萬多座。在北周北齊時期,北朝的僧尼數量達到了300萬,已經佔據北方總人口的十分之一。著名的四大石窟就是在北朝開始開鑿的。

龍門石窟

佛教的大規模發展,也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危機。首先帶來的就是信仰危機。佛教在思想層面沖淡了中國的宗法觀念。從劉宋開始,宗室的自相殘殺屢見不鮮,將領的投敵數不勝數,這和佛教的廣泛傳播是有關係的。當時的劉勰、荀濟等批判佛教:“入家而破家,使父子殊事,兄弟異法,遺棄二親,孝道頓絕”,“使父子之親隔,君臣之義乖,夫婦之和曠,友朋之信絕,海內殺亂”。可以說,南北朝的社會動盪、政變不斷,和佛教也是有一定的關係的。

在經濟方面,南北朝佛教以寺院為中心,形成了寺院經濟。寺院最早出現於東漢,當時佛教初來,國家就贈送一部分田園,作為寺廟僧尼維持生計的經濟來源。到了兩晉時期,寺院墾殖土地,兼涉商利,從而形成經濟實體。許多寺院僧尼憑藉寺院經濟而富裕起來,並且涉足商業、高利貸等行業。到了南北朝,統治階層大規模向寺廟贈與土地,使得寺院經濟急劇膨脹。如梁武帝時的建康有“佛寺五百餘,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

南京的寺廟

寺院經濟的抨擊,反過來又動搖了國家的根基。首先,寺院廣佔土地,也就加速了土地集中,加劇了社會矛盾第二,寺院的僧人不需要繳納賦稅,也不需要承擔徭役。許多百姓為了逃避服役,也就“假慕沙門,實避調役”“避役鍾於百里,逋逃盈於寺廟”,使得國家控制的編戶齊民減少。南梁因為武帝推崇佛教,使得“天下戶口幾亡其半”。北朝的僧尼更是達到了300萬,佔據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如此,國家的賦役收入,兵源都受到了影響;第三,僧尼還從事高利貸行業,寺院收債不顧水旱災害強徵勒索。有的欠債人雖已“償利過本”,可是僧侶竟“翻改券契”,照舊催徵。這些行為都加重了階級矛盾。

本來佛教的教義是讓信徒們甘於清苦,但是南北朝時期的僧尼早已腐化。在寺院中甚至出現有釀酒裝置、藏匿婦女的窟室等,僧尼們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雖然寺院廣佔土地,但是其勞動力卻不全是僧尼。當時寺院具體參加勞作的人是佛圖戶,他們的地位等同於莊園經濟上的佃戶、奴婢。這些佛圖戶需要向寺廟繳納“僧祇粟”,這些糧食本來是用來賑災用的,但是往往被僧尼佔為己有。支援佛教的統治者往往會賜給寺院大量的佛圖戶,其主要的來源是戰爭掠奪而來,或者將犯罪的人充作“佛圖戶”。寺院經濟形成後,僧尼們也是一方大地主了。

二,太武滅佛和佛教的復興

北朝時期,出現的第一次滅佛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滅佛事件,此次滅佛的原來帶有許多的偶然性,因此影響並不深遠,這裡也大概介紹一下。

北魏建立初期,推行“三教並行”的政策,佛教也得到了支援。道武帝拓跋燾本人就善於用佛教收攬人心,他曾在平城建寺廟,令沙門開導民俗。拓跋燾上臺後,重用漢族門閥崔浩,而崔浩信仰道教,在崔浩的影響下,拓跋燾開始對佛教加以限制。438年,拓跋燾下令50歲之下的僧尼,一概還俗,以充兵役。

北魏統一北方後,由於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並存,開始出現了一些較大規模的起義。445年,盧水胡(匈奴的一支)人蓋吳聚眾起義,許多僧尼也加入了其中。446年,拓跋燾親征蓋吳起義後,駐蹕長安,入佛寺,看到了寺廟中藏匿了許多兵器,也就是懷疑該寺廟和蓋吳通謀,於是下令將該寺廟僧人全部殺滅。在沒收寺廟財產時,又發現了寺廟中有釀酒工具,以及藏匿婦女的窟室,甚至還有許多州郡官員寄存的財物。於是太武帝就下令殺掉全國僧尼,毀掉所有寺廟。這件事被稱為“太武滅佛”。

後來,北方的道教領袖寇謙之病死,而崔浩也因事被殺,於是禁止佛教禁令就開始鬆弛了,佛教開始恢復起來。文成帝時期,佛教禁令解除,並且將重用沙門為國師,開始開鑿雲岡石窟。此後,佛教就迅速發展起來。孝文帝時期,全國僧尼數量已經達到了200萬。

雲岡石窟

北魏滅亡後,北方分裂為高氏王朝和宇文王朝。高氏王朝佔據肥沃的華北平原,戶籍人口達到了2000多萬。而佛教在高氏王朝的發展也是一帆風順,北齊的皇帝都十分信仰佛教,例如文宣帝於晚年更到遼陽甘露寺,深居禪觀,不理政務。北齊後期的寺廟多達4萬所,僧尼達到了200萬人,佔據了戶籍人口的十分之一。

宇文泰也比較崇尚佛教,嘗命沙門曇顯等依經撰《菩薩藏眾經要》及《百二十法門》。當然,由於關西地區土地貧瘠,人口遠不如華北平原,使得北周的佛教沒有北齊昌盛。在宇文泰得到了益州、荊州之地後,已經佔據一半的天下,此時境內的僧尼數量也到達了100萬,寺廟超過1萬座。

三,周武滅佛

北周的佛教雖然昌盛,但是地位是不及儒學和道教的。567年,有人上書建議滅佛,於是當時的掌權者宇文護召集百官僧道進行討論,先後討論了四次,但是沒有結果,但是最終確立了道教高於佛教的原則。573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也召集百官僧道討論三次,最終定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佛教的地位在北周下降,這就為後來的滅佛埋下了伏筆。

宇文邕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上臺之後的勵精圖治,整頓吏治,企圖統一全國。但是在三國對峙中,北周的面積雖然是最大的,但是人口卻是最少的,因此兵源和財政收入也是最好的。為了能夠增強國家的實力,宇文邕只能向佛教開刀,也就是“求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

北周武帝

574年,宇文邕正式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也就是宇文邕不僅要滅佛,還要滅道。命令下達後,北周境內“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這給北周增加了100萬的勞動力。577年,北周滅北齊,宇文邕又將滅佛政策推廣到整個北方,使得北齊的200萬僧尼被迫還俗。此後的北周,佔據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人口,財力充足,兵強馬壯,可以說是真正的強國了。可惜宇文邕不久就去世了,他沒有完成統一天下的願望。

周武帝滅佛,使得一大批僧尼逃到了南陳,對中國佛教的傳播具有重要的影響。如北齊僧曇遷、靖嵩等三百餘人遷徙到了江東,他們成為了法相宗之先驅。又比如智凱亦因滅佛南下,奠定了天台宗的基礎。

580年,楊堅執政,又重新恢復了佛教。此後的隋唐兩代,佛教又發展到了比較繁榮的階段。但是隋朝的僧尼總人口不過24萬,唐朝僧尼總人口不過26萬,比起北朝300萬的資料來說,已經是微不足道了。隋唐時期的佛教已經不能動搖國家政權,他們已經被限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北周武帝滅佛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2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不當戳辱大臣太甚,賈詡請求大臣遭到責問時,盤水加劍,公平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