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王翦和李牧,都是戰國末期的名將,一個是秦國名將,一個是趙國名將,既然是名將,很多人當然更在意他們的戰績了,而如果要做比對,自然也是要對比兩人的戰績如何了。但畢竟兩人的際遇不同,所處的陣營不同,因此他們各自行為處事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那如果從各方面來看的話,究竟王翦和李牧誰要更厲害一些呢?下面就讓吾愛詩經網的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1、李牧三次擊敗王翦

如果說秦國為什麼能夠很快的統一六國,肯定跟很多人分不開關係,武將和謀士的貢獻都是缺一不可。其中,武將肯定包括大將王翦,他對於秦國的擴張有著重要的影響,倘若沒有王翦,統一的步伐肯定受到阻攔,可以說他是秦統一過程中的最大功臣。王翦的出生時間不詳,但是我們知道他是頻陽東鄉人,就是如今的陝西富平那一塊人。他年幼的時候,就特別喜歡軍事,之後沒多久就侍奉始皇帝。

在公元前236年的時候,王翦率領秦兵去攻打趙國境內的闕與。他只是花了18天不到的時間,就把原本軍中的那些不滿足於百石的校尉趕回家,而且只是從原來軍隊中,進行十個人選出二個人的選拔方式,並把他們留在軍中,就是這樣的做法,留在軍中的都是精銳。王翦就是率領著這些精銳,士兵們高昂計程車氣,很快就攻打下了闕與,到了趙地,王翦不可能是到此一遊,他還攻取了趙國的九個城池可謂是大勝。

之後他還攻破了趙國的首都,把趙國人打的一看到王翦的將旗就聞風喪膽,使秦國收復了趙國。在趙地收復以後,他還消滅了燕國。如果說他哪一場戰爭打的最為壯闊的話,那就是率領秦國的絕大部分兵力去攻打楚國,摧古拉朽的攻勢就把楚國滅亡。他的兒子王賁是他的得意助手,就是他們兩個合璧,共同去攻打六國,可以說六國中除了韓之外,其餘的5國都是被這兩父子所滅。

王翦的作戰風格偏向於智取,而不是跟敵軍硬碰硬,也不會去過多的殺戮平民百姓,在當時殺戮無數的戰國時期,可以說他是為數稀缺的一批人。關於王翦對楚國的攻打,其實在秦國把其餘5國給消滅完之後,集中兵力再去攻打楚國。耗時也沒用多少年,就把實力雄厚的楚國給消滅掉,可見秦軍的實力之強,在不斷攻打各國的同時,不斷補充自己,用來加強自己的軍事實力。

在公元前224年的時候,秦王為了如何滅掉楚國召開了一次群臣會議,當時的大將王翦提議,他認為如果沒有60萬的大軍,根本不可能滅掉楚國,而李信說:“我只要20萬大軍足以。”李信的話讓秦王大喜,認為王翦已經老了,不中用了,就派李信為主將,蒙恬為副將去攻打楚國。正在此時,王翦說自己生病了,跟秦王辭官,準備返鄉。不久之後,楚國先是不斷地示弱,往後方撤退,誘使秦軍深入,然後保留精銳實力,突襲李信,使秦軍失去了兩個營的兵力以及斬殺了幾個都尉,可以說這是秦軍滅六國中少有的敗仗。

聽到這個訊息,秦王大怒,覺得李信帶兵根本不可能滅的了楚國,就駕車去頻陽,想要請王翦出山。見到王翦之後,他就說:“當初我沒有聽從你的建議,現在秦軍在楚地深陷,老將軍雖然身懷重病,但是你忍心拋棄我嗎?”王翦沒有回答,只是說:“我已經夠老了,不中用了,懇請大王可以另選名將。”而秦王就再次道歉,說:“老將軍不要再說了。”王翦就說:“想要我出山,你就得給我60萬大軍,不然我不去。”秦王就答應了他的條件,於是,王翦就率領60萬的大軍前往楚地。

王翦率領60萬大軍,他知道秦王心性多疑,假如自己不索要點錢財或者利益的話,秦王會覺得自己會擁兵自立。因此王翦就要求在自己歸來之後,可以獲得秦王賜予的大量土地和錢財。次年,王翦的大軍到了楚地之後,先是按兵不動,花了一段的時間,就是嚇唬楚軍,天天玩耍。而楚軍自知自己兵力少,想先發制人,卻被王翦逮住了空檔,一把攻破了國都,消滅了楚國。可以說秦滅六國,其中就有5個是王翦父子所滅,雖然說王翦只是滅了三個國家,其中他滅的兩個國家實力都算雄厚的,無人敢說趙、楚弱,因此他的功勞是當之無愧的。

在公元前229年的時候,雖然在此之前王翦曾帶領士兵去攻打過趙國,但是沒有把趙國給真正消滅了,於是在這一年,秦王就派他去滅了趙國。王翦從郡上出兵,到了井陘這個地方,跟楊端和的軍隊起到相互呼應的作用。待士兵們養精蓄銳,就一舉攻破趙國。原本以為這場戰爭很快就能結束,沒想到的就是遇到了趙國的將軍,這名將軍可不是一般的將軍,而是名將李牧。雙方在趙國境內對峙了一年多的時間,誰也沒有優勢。王翦為了打破這個僵局,就採用了反間計,讓趙王把自己手下大將給除掉,只要李牧一死,趙國對於他來說只是一塊肥肉。

沒過多久,王翦率軍就接連大敗趙軍,把趙國的主將趙蔥的腦袋砍了下來。把趙國的土地收復之後,納入為秦國的一個群。過了兩年,發生了一起震驚世界的刺殺事件,那就是荊軻刺秦王,雖然秦王沒事,但是他大怒,派王翦立馬去攻打燕國。於是,王翦率軍攻破了燕國的首都,逼迫燕王逃亡到遼東,可以說燕國也已經是名存實亡了。他滅的第三個國家,那就是楚國,楚國就是在他兒子的合力喜愛所滅。雖然楚將項燕拼死的抵抗,但奈何實力過於懸殊,只能是戰死沙場。王翦的一生戰爭無數,但都是智取,沒有過多的損耗秦軍實力,對於秦國來說是福音。

在王翦迴歸之後,他就跟自己的子孫們說:“我們家已經有三個人為將,倘若在多幾個,那麼大王就會懷疑,我們離死不遠了。”他希望自己的孫子王離不要參軍,但是王離還是當上了將軍,最終被項羽俘虜。王翦的晚年,並沒有因為他的赫赫戰功而功高蓋主,那是因為他懂得做人,善於抓住時機,揣測出秦王的心思,把跟他的關係處理的非常巧妙。最終秦王賜予他萬畝良田,讓他告老還鄉。王翦最終的死,只是老死在家鄉。

2、李牧不死趙國不滅是真的嗎

李牧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員大將,王翦則是身在秦國,而且兩人還都是“戰國四名將”其中之一。只不過,李牧最終是死在了王翦的計謀中,卻也可以說,是死在了趙國國君的手裡。就像後人所說,滅六國者六國也,如果不是六國自己或多或少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秦國如何能夠把六個國家一個一個擊潰?那麼,不妨設想一下,假如李牧並沒有死,他與王翦誰輸誰贏?李牧又是不是能夠阻擋住秦國統一天下的腳步呢?

先看李牧的戰場表現。

李牧最先小試牛刀是在趙國北部與匈奴作戰時,把李牧打的哭爹叫孃的。更重要的是他打造了一支數成的騎兵隊伍,這是戰國時期是絕無僅有的,包括秦國也沒有;至於大秦帝國中吹噓的秦國騎兵實際上都是在吹牛。一則漢之前,中國大地上的馬質量太差,不能擔當戰馬,二來沒有馬鐙,根本不可能有十萬以上的騎兵存在。而李牧的騎兵卻是貨真價實的。

公元前235年,李牧擊敗秦國大將恆奇,殲秦軍十萬,為秦國在戰國時代遭受的最慘重損失。傳回國內,秦國震動。

公元前232年,李牧再次以各個擊破戰術,擊敗秦將李信和蒙驁的兩路秦軍入侵,為趙國曆史上最後一次對秦作戰的勝利。多年間,王翦之外(白起已死)的秦國名將,他幾乎獨自打了個遍,終未逢敵手,秦王嬴政的統一大業面前,李牧,彷彿就是一條越不過的長城。

公元前229年,趙國發生百年一遇的大地震,秦軍再次攻趙,這次下了狠心,調王翦。兩位不世出的名將,終於有了交手的機會。

秦國發動幾十萬大軍分兩路向趙國殺來,而趙國還沒有從長平之戰的陰影中走出來,難以組建龐大的軍團來應戰,加上剛經受災情,人心離散。

然而名將就是名將,李牧制定了北守南攻的策略,對北部王翦以固守為主,集中僅有的精銳騎兵,猛烈打擊楊端的軍隊。就這樣也打成了平手,成功地守住了趙國的邊境。最後卻因秦國的離間計,李牧被趙王下令殺害。從此,李牧死,趙國亡。

回到題目,如果趙國君主如果沒有聽信讒言害死李牧,趙國會滅亡嗎?我的答案是不會,為什麼呢?因為長平之戰後,趙國受到重大損失,國內青壯年男子基本死光了。之後趙國一直處在恢復之中,並且恢復的態勢相當不錯。雖然趙國男子經過三十年的成長,已可以組建一支軍隊。但在長平之戰中最大的損失不是士兵,而是軍官。招募一支軍隊容易,培養起一批軍官就很難了。

沒有一批合格的軍官指揮作戰,再多的軍隊也是烏合之眾,也形不成戰鬥力。趙國還需要時間,在戰爭中培養起一批軍官。這個時間越久越好。然而秦國卻不給趙國機會,趁趙國受災之機來進攻趙國。李牧只能利用趙國邊境的地利和騎兵的優勢和秦國展開周旋,藉機消滅秦軍。秦軍遠道而來,而且兵馬太多,各種物資消耗很大。只要雙方對峙下去,總有一天秦軍會因糧草供應問題而退卻。

這對趙國是一大利好,因為這場大戰又可以為趙國培養一批軍官,往後的戰爭會更好打。

只要李牧不死,趙國進攻秦國不可能,但防守秦國進攻卻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李牧能連續兩次擊敗,甚至重創秦軍。並在最後一戰和名將王翦的大軍打成平手,充分證明李牧的指揮能力遠在王翦之上,在當時戰國七強中無人能比無人能敵。

亡六國,非秦也,六國也。同樣我們也可以說,亡趙國,非秦也,趙國國君也。一個國家也好,一個企業也好,任何一個組織,成長的天花板,就是老闆的能力和見識,它決定了一個組織的走向和高度。趙王如此淺薄,恐怕有一百個李牧經不起殺戮,救不了趙國。堡壘從來都是首先從內部被攻破的,這才是亡國的根本原因。

3、王翦為何比李牧更勝一籌

李牧成名的時候趙國因為長平之戰元氣大傷,並且老將廉頗的出走更是雪上加霜。秦軍對趙國的猛攻,讓李牧成為趙國唯一能和秦軍抗衡的人,連普通的百姓都知道,只要李牧在趙國就在。李牧能夠揹負這樣的重任,也是由於他早年在趙國北方對抗匈奴時,展現出了過人的軍事才華。

當時趙國北邊的匈奴經常來掃邊,作為邊境守將的李牧面對這種情況,一是訓練士兵,二是加強堡壘,從來不主動出戰,只要匈奴人打來了,就躲進防禦基地,要是有匈奴人膽子大敢殺進堡壘,能殺了這些攻城匈奴人計程車兵就給重賞。這樣防禦了幾年,匈奴人覺得這些漢人膽子太小了,但是又沒辦法真的劫掠到什麼東西,不僅匈奴人這樣想,就連朝內也覺得李牧膽怯懦弱,甚至罷免了他。

李牧面對這樣的指責並沒有辯解,直接裝病躲在家裡了,他心裡有數邊境上少不了他。果然,在隨後一年多,雖然趙軍經常出戰匈奴,可是總是打敗仗,百姓們更是被騷擾侵略,損失慘重。這個時候,趙王才明白李牧的厲害,重新請他出山。李牧還是按照原來的方針,邊境計程車兵們日漸強大,而且心裡一直憋著一股勁想要和匈奴真正的打一場。李牧看時機到了,我軍士氣正盛,而對方卻驕狂鬆懈。在一次匈奴軍來時,李牧安排小部隊跟匈奴接觸,並且故意戰敗,勾引匈奴大軍進了早已安排好的埋伏圈,一次殲滅了匈奴的主力部隊,徹底平息了邊境的禍患。

從邊境戰場就能看出,李牧是一個真正懂得謀略、心中有大局,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穩得住,不躁進,不畏戰。這樣的李牧出現在對抗秦軍的第一線時,立刻重挫秦軍。秦軍當時也因為打了不少勝仗,湧現了一些年輕將領,從主君到將士心裡都有些傲氣,這個在長平大敗的趙國想當然也是可以輕易拿下了。李牧到了前線,看到秦軍士氣高昂,於是起先也不出戰只是守著,並且加固之前廉頗留下的軍事防禦,同僚們對這種防守提出意見他也不理會。在這樣防守了一段時間之後,李牧透過探子知道現在秦軍已經開始鬆懈了,覺得趙軍膽小。於是李牧趁秦軍主力出去的時候,先是派軍奇襲了秦軍大營,然後再趁主力回援時夾擊秦軍,取得了大勝。

秦軍這場仗打的憋屈,像記重重的耳光刷在嬴政臉上。之前嬴政重用年輕將領,王翦說趙國不好打,嬴政還覺得他是老了,這下吃了大虧,趕緊親自請老將出馬。王翦分析了戰場局勢之後,他判定只要拿下李牧,趙國防線不堪一擊。但是從正面戰場上他也沒有把握能打贏,並且即便能打贏,對於秦國來說也可能是慘盛,後續還要攻打其他諸侯國呢,沒有兵力可不行。於是,王翦想了一招,就是反間計,成功離間了趙國君臣,讓趙王自己殺了李牧。

為什麼王翦能對李牧用反間計,而李牧不能對王翦用呢,這就是由兩個人的性格和政治水準決定的了。王翦帶大軍出征,知道關內沒有兵,他是重臣又掌管重兵,君王心裡難免沒有個小懷疑小擔憂,這些懷疑擔憂被有心人利用,很可能就成了自己的催命索。於是王翦在出徵前又是問秦王要錢又是田地要宅子,說自己打仗不是為了封侯,就是想為兒孫爭點家業。臣子要錢皇帝不怕,怕就怕要權,這番舉動一下打消了嬴政的疑心。

王翦這一手玩的妙,也看出他老謀深算。至於李牧,就非常耿介了,之前趙王想要複用他對抗匈奴,親自去他府上請他,他還一再拒絕。等到了秦軍前線,對自己的行軍作戰不彙報、不解釋,趙王要是有指示過來,他覺得不行立馬就直接回絕。李牧執掌大軍,這些行為都讓趙王心裡對他產生懷疑,覺得他會擁兵自重,於是當邯鄲出現李牧想要自立的謠言之後,懷疑的種子一下被催發了。如果說軍事上王翦和李牧可能不相上下,但是在政治權謀上卻相差很大,而一個戰將處理不好後方,最終也只有功垂身敗這條路了。

16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拿破崙幾乎征服了整個歐洲,為何他不能像秦始皇一樣完成大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