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與萬國全圖》:“伯西爾,此言蘇木。此國人不作房屋,開地為穴以居,好食人肉,但食男不食女,以鳥毛織衣。”
清朝,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因為年代距離不遠,所以有大量的記載直接或者間接以影視劇的形式讓人們認識到這段歷史。而提起清王朝,人們總能把它和“腐敗”這個詞聯絡起來,雖然清朝也有過“康乾盛世”的鼎盛時期,但是因為內部的衰敗和外部世界的格局變化,清朝統治的結局註定是失敗的。
1840的鴉片戰爭是歷史上一次重要的變局,它開啟清政府封建王朝的大門,加速腐敗清王朝的覆滅。在面對洋人的炮火進攻時,迂腐自大的清王朝還處於矇昧狀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對世界各國的地理位置,軍事力量了解甚少。道光皇帝面對外部攻勢,還在慌忙詢問:英國在哪,是否和俄羅斯接壤,這種荒謬的問題。
其實早在明朝,這個問題就不是一個秘密,也不是很難回答的問題,看過明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才發現清朝的統治者,究竟有多愚昧。公元1583年,來自義大利的傳教士利瑪竇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登陸我國後,他先是在廣東肇慶傳教,在傳教期間,他畫了一幅世界地圖並掛在教堂的門口。
這幅小小的掛畫吸引了很多當地的老百姓圍觀,從沒出過國門的他們,對這幅圖充滿了好奇,儘管上面全是看不懂的洋文。後來,利瑪竇獲得進京的機會,在朝見萬曆皇帝的時候,還帶了很多西洋禮物,這其中就包括世界地圖。萬曆皇帝對這幅世界地圖很感興趣,還讓工匠把這幅圖用絲帛織成。
不久後,利瑪竇與工部官員李之藻合作,繪製出一副記錄世界各國地理位置、風土人情的世界地圖。這幅地圖就是《坤輿萬國全圖》,“坤”代表的就是“天”,“輿”代表的就是地圖,這幅圖面世之後,更是在北京發刊,一時重新整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
彼時很多的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還是停留在“天圓地方”的格局,《坤輿萬國全圖》把地球是圓的這一概念表現出來,對世界幾大洲也用不同的顏色繪製。歐洲用粉紅色,亞洲是土黃色,非洲用白色,海洋的顏色和陸地的顏色都不同。
還對已知的世界各個國家的名字、位置、習俗進行了標註,連很多著名河流的發源地也有說明,更加生動的是,連世界上帆船的型別、各個洲特有的鳥獸也描畫出來,總體內容十分詳盡而豐富。
而世界地圖的繪製在此之前是以歐洲為中心點的,為了中國人更容易接受,利瑪竇把這幅地圖以亞洲東部為中心進行表現,儘量把中國放在中間。李之藻博學多識,他對中國地理研究過也非常熟悉,所以在地圖上面也都能看見中國的各個省份,全圖的文字也不再是洋文,而是漢字。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坤輿萬國全圖》都是一副用心製作,具有實際價值和歷史意義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的原版已經無法找尋,但是它卻有很多精良的復刻本,1992年的時候,一位古玩齋的老闆兒子就淘到了這幅地圖的復刻版。
拍賣者稱這幅地圖是宮裡出來的,其他人都沒有怎麼在意,只有這位古玩店老闆的兒子慧眼識圖,以20大洋的價錢把這幅圖收購回去。拿回圖後,他沒有大肆宣揚,只是叫自己的朋友一同鑑賞,在朋友的初步鑑定下,得知這是一件難得的真品。後來,這幅圖也輾轉於多人之手,最後在南京博物院展出,作為一件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供人們觀摩。
與慧眼識圖的古玩店老闆相比,早在清兵入關建立政權之後,清朝統治者們不可能不知道《萬國全圖》。只是他們並沒有悉心瞭解世界格局,認為中國地大物博,本王朝非常強大,不思進取,閉關鎖國。直到被槍炮聲打亂了皇朝夢,打開了緊閉著的大門,才慌不擇路棄城而逃,這實在迂腐的統治者必然也是不可改變的命運。
在如今的刊物書籍市場上,世界地圖是很常見的,隨著世界各國的交流,科技的發展和進步,繪製出精確的地圖已經不再是難事。而對於1601年的利瑪竇和李之藻來說,並不是輕而易舉的,除了需要他們本身的學識和經歷,還要蒐集相關的資料,付出很多的精力和時間才能描繪而成。
而他們所作的地圖,對人們的眼界開闊有著重要作用,也能讓後人在感受歷史之中品鑑藝術和科學,而這些,都是走向覆滅的清王朝無法體會的了。
參考資料:
《坤與萬國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