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多日不見的朋友聚在一起,免不了喝酒助興,可尷尬的是:有些人不能喝酒,或者喝酒過敏,但是為了情面,硬著頭皮喝酒,以至於喝的上吐下瀉,甚至於酒精中毒被送進醫院,也是醉了.......

如何化解這種尷尬,且看我們的古人是怎樣解圍的?

公元252年,吳太祖孫權病死,傳位於子孫亮,後宮廷政變,孫亮之兄孫休上臺。孫休臨終時,遺詔兒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

兩位"顧命大臣"嫌孫休兒子太小,改立23歲的"長君"孫皓為帝。孫皓初立時,撫卹人民、開倉賑貧,後變得專橫殘暴、終日沉浸於酒色從而民心喪盡。孫皓好酒,生性多疑,十分殘暴,他總是懷疑大臣們心懷不滿,但又找不到證據。於是乎,他想起了“酒後吐真言”這句話。於是他經常擺酒設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個規矩:每人以7升為限,不管會不會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須見底。群臣中有個人叫韋曜,酒量只有二升。韋曜原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故孫皓對韋曜格外照顧。看他喝不動了,就悄悄換上茶,讓他"以茶代酒",不至於因喝不下酒難堪。由此,我想到了如今有些地方飯桌勸酒的習俗,東吳的宮廷中,比現在的酒席勸酒要離譜數倍,一時間,烏煙瘴氣人人自危。

這位大臣韋曜是幸運的,受到皇帝孫皓的敬重。韋曜酒量不行,每到灌酒的場合,孫皓都要給韋曜“密賜茶代酒”。也就是說,偷偷賜給韋曜茶,用來代替酒。雖說要喝下去七升茶也夠受罪的,但總比酗酒強多了。韋曜,也算是靠茶躲過一劫。

自此,便有了“以茶代酒”的典故。當然,適當飲酒對身體也是有好處的。不管是促進微迴圈還是促進睡眠,也都是茶所不能代替的。但在飯桌上,為了避免受到東吳宮廷般的“特殊待遇”,以茶代酒不失為文明的就餐習慣。

如果您酒量欠佳,或者不會飲酒,“以茶代酒”是妙法。

再有就是有人開懷暢飲之後喜歡喝濃茶,一杯濃茶似乎起到了救贖的作用,但其實,酒後容易口乾舌燥,茶確實能解燃眉之急,但如果說要化解酒力,濃茶其實不是最佳選擇。茶本身具有藥效,這是眾人皆知的事情。茶利便,平時喝茶,也確實可以起到促進排水的作用。但如果茶水過濃,則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如果實在想喝,可以喝點淡茶。

如今聚會上,以茶代酒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很少人知道,最早關注到“以茶代酒”的還是我們的茶聖陸羽。

15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早期以色列,新統治者所帶來的預言與“新型別先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