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存在過無數個政權,大多數來之不易,可是卻有這麼個政權特立獨行,建立時間不過幾天,存在時間不過六個月,它就是秦末漢初的“張楚”政權。歷史給予“張楚”政權極高的評價,有人認為陳勝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震耳欲聾,打破了階級的固有屬性,發出底層人民的心聲。
陳勝是如何在幾天內建立“張楚”政權的?當時,陳勝、吳廣負責押解,主要任務是督促百姓到驪山做勞工,奈何遇上傾盆大雨,估摸著無法按時到達目的地,按照秦法是要砍頭的。於是,兩人琢磨著出個計謀,利用迷信鬼怪之事煽動勞工情緒,為自己稱王起義作輿論準備,隨後吳廣假裝醉酒羞辱軍官,陳勝在軍官失控時配合吳廣拔刀刺殺軍官。兩人開了個頭,其他勞工紛紛揭竿而起,響應陳勝的起義。
就這樣,大楚興,陳勝王。公元前209年,“張楚”政權誕生了。隨後,陳勝組建了多支隊伍東征西討,他任命吳廣為假王,率軍西擊滎陽,命武臣、張耳、陳餘北攻趙地,鄧宗南征九江,周市奪取魏地。後來吳廣攻滎陽受挫,最後甚至因內訌反遭遇部下所害。
“張楚”政權是如何衰敗的?吳廣受挫後,陳勝改派周文(也叫周章)進攻秦國都城咸陽,戲水(古水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源出驪山,北流經古戲亭東,又北入渭。秦二世二年(前208年),陳涉將周章率兵數十萬至戲水,即此。)之上,自以為秦軍無兵可出的周文命令楚軍在戲水逗留,殊不知一場災難正在悄悄降臨。
秦二世從夢中驚醒,意識到這不是區域性的叛亂,而是全國性的災難。慌亂之中,秦二世命令章邯釋放七十萬驪山勞工,充當臨時軍隊配合京師軍一起擊退楚軍。
於是周文強行渡河,章邯一聲令下,京師軍萬箭齊發,剎那間血流漂杵。周文原本還想著先犧牲一部分士兵,待秦軍耗盡弓箭再全軍出擊。可是望著身中數箭的戰友,士兵們害怕了,就像鮮血在戲水中蔓延一樣,恐懼在士兵心中蔓延。
而七十萬勞工從兩側突襲楚軍,周文怎麼樣想不到會發生這種事。來不及應對突如其來的情況,周文命令軍隊邊戰邊撤。京師軍退守關中,章邯則率領七十萬勞工繼續追擊周文,從戲水追到曹陽,再從曹陽追到澠池。到了澠池,即到了楚軍葬身之地,周文最終戰敗自殺。
諷刺的是,陳勝此時正在陳縣興建宮殿,縱情享樂,全然不知更大的危機已經來臨了。隨著陳勝貪圖享樂,並聽信讒言迫害部下,造成他與部將之間漸漸離心離德。其次,陳勝稱王后,還瞧不起昔日的窮朋友,尤其是曾經一起耕地的人,最終還對舊友動了殺念,完全拋棄了耕地時所說的的那句“苟富貴,勿相忘”的話來,以至於身邊的人都認為陳勝刻薄寡恩,紛紛離他而去。
這樣一來,陳勝的威信漸漸喪失,人品也崩潰,各路原本屬於陳勝麾下的起義軍將領也紛紛在進軍的途中脫離陳勝並稱王。如:部將武臣自立為趙王,手下韓廣在攻打燕地的時候自立為了燕王,至於攻打魏地的周市,此人雖然最後沒有自己稱王,但卻找了魏國後裔魏咎為王,自己做起了魏國宰相。
自此,陳勝的號召力越來越弱,之前響應他的起義軍也都不再支援他,這讓張楚政權的力量也日漸衰敗,秦軍則趁機反撲,勢如破竹,一直打到陳勝的大本營陳縣,陳勝只得帶著殘軍弱軍與章邯軍作困獸之鬥。最終,陳勝兵敗,打算逃跑以圖日後東山再起,沒想到在逃亡的過程中卻被身邊的車伕莊賈刺殺身亡。陳勝被害後,張楚政權基本上宣告滅亡。
“張楚”政權為何會垮臺?我們在感嘆“張楚”政權垮臺的同時也在思考為何失敗?先從起義領袖陳勝身上找原因,楚軍主力在澠池全軍覆沒的時候,陳勝在幹嘛?據史料記載,此時的陳勝沉迷於歌舞享樂之中,全然不顧在外奮鬥計程車兵。有這樣的領袖,哪有不顛覆的道理?
自己待在陳縣享樂,派吳廣帶兵西征。吳廣先是圍困滎陽,因為李由領導滎陽百姓頑強抵抗,日久不見效果,所以吳廣一方面留下小部分士兵繼續圍困滎陽,另一方面派周文率主力軍前往戲水。
最終,前往戲水的周文部隊在澠池全軍覆沒,楚國完全暴露在章邯的威脅之下。吳廣的部下田臧得知周文犧牲的訊息後,暗中刺殺吳廣造反,接過軍權率領殘餘楚軍和章邯戰鬥。陳勝不僅無視田臧以下犯上刺殺吳廣這件事,還認同田臧對軍隊的指揮權。有這樣的上級,哪有不顛覆的道理?
陳勝的出身決定了“張楚”政權的失敗,陳勝出身平民家庭,沒有號召力,連起義都得靠扶蘇項燕的名號。秦末,戰國時期沒落的貴族依舊想著復國,重新擁有曾經的輝煌。陳勝一介草民,就算成功推翻秦朝的統治又如何?關舊貴族什麼事?既然得不到利益,為什麼舊貴族要幫陳勝?
故而,陳勝之所以能在短短几日內建立“張楚”政權,不過是因為關東百姓苦於秦的暴政而已,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誰先起義都會得到百姓的擁護。而出身平民的陳勝,恐怕沒有那麼多的政治頭腦,他既不能保障周文的後勤,也不會維護上下級的關係,且私心和玩樂心重,導致起義軍內部矛盾重重,內訌不斷,以至張楚政權的力量逐漸變小而被秦軍所滅。
可惜,可惜!
不過,陳勝的舉動還是鼓舞了後來的劉邦、項羽等人。漢朝開國後,劉邦高度讚揚陳勝首倡反秦之功,追陳勝為“隱王”,並設定30戶人家為其守墓,並免其賦稅雜役,要求此30戶人家年年按王侯之禮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