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佔據中原的民族以華夏自居。並稱四個方向的其他部落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隨著歷史的車輪持續向前滾動,經過部落間的衝突與兼併,華夏漸漸融合了其他民族和部落,並逐漸壯大。
華夷格局
始皇一統中國之後,漢王朝繼承了秦大一統的衣缽,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此間,漢王朝國勢強盛,在漢王朝鑿穿西域、北擊匈奴、平定西羌、征伐朝鮮、拓服西南的過程中,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形成了“漢族”。
在西方堅船利炮叩開國門之前,北方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和東北的漁獵民族始終是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外來威脅”。西周末年,犬戎來襲,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西周的覆滅;戰國時期崛起的匈奴,雖曾被趙、秦擊打,卻在漢初將漢高祖劉邦圍困於白登山;西晉時期的“五胡亂華”拉開了300年分裂的序幕;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在中國北方建立慕容氏諸燕、西秦、南涼、代國、北魏等政權。隋唐時,突厥崛起於北方草原,併成為隋唐的主要北方對手。唐末,契丹族在蒙古草原興起,併成為整個北宋時期佔據了漢地燕雲十六州;隨後,女真人成為南宋一生的對手,直到蒙古人的出現,橫掃歐亞大陸。雖然朱元璋北伐將蒙古統治者趕回了大漠,但是終明一朝都在修築長城防禦蒙古人。再然後,女真人趁著明末亂世一統中原,直到西方人來敲門。
戰國末期匈奴與中原
進入我們視野的第一個主角,戰國後期蒙古高原出現的一個民族---匈奴。匈奴,這是讓周幽王 “烽火戲諸侯”的犬戎之後,第一個顯著影響華夏中原歷史走向的北方少數民族。其本是在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遊牧部族,主要分佈於阿爾泰山以東的鄂爾多斯高原。由於其發展仍處於較為原始的階段,尚無法與中原已進入鐵器時代的各國相媲美。當時的中原大地即將進入戰國的尾聲,各國雖然征伐不斷,但仍舊保持著對北方遊牧民族的警戒和戰力優勢。以七雄之一的趙國為例,雖疲於抵抗秦國,甚至長平之戰被坑殺四十萬將士,但是依然在北部防線保持著對匈奴的優勢戰力,抵禦著匈奴南侵。趙國名將李牧曾率軍與匈奴會戰,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從此匈奴十餘年不敢南犯。
秦一統六合之後,乃使蒙恬北築長城,“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蒙恬率軍三十萬,北擊匈奴,在北境構築城塞,連線秦、趙、燕舊長城,並修築北起九原、南至雲陽的直道,構成了北方漫長的防禦線,匈奴懾其威猛,不敢來犯。不過,秦始皇在出巡途中駕崩後,北部邊防軍領袖蒙恬與王朝原本的繼位者扶蘇被迫自盡,於是,名將王翦之孫王離接替了蒙恬守衛北疆的軍事指揮權。陳勝吳廣扛起起義反秦的大旗之後,秦軍內部空虛,王離邊防軍被迫從北方防線調回,作為帝國最後的力量,來對抗農民起義軍和諸侯叛軍。此時,匈奴的機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