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題記

《大秦賦》中,韓王看著秦國的步步強大,思忖著,若秦東出,第一個要滅的就是韓國。韓王想尋找良策,韓非子提出韓國要想富國強兵唯有變法!只有變法才能讓韓變強,再無它途!

但是,韓王並不認同韓非的變法圖強論。這個時候,韓王收到了呂不韋送來的求賢令,他又看見了水工鄭國,心生一計。原來,韓王想借幫秦國修渠來消耗秦國的實力。當秦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來修渠,肯定就沒有多的精力東出,如此,韓國便可自保了

鄭國渠

一、秦國修鄭國渠的背景?

1.秦國內部穩定後,嬴政把注意力集中在對外擴張上,圖謀吞併六國,完成統一大業。

2.秦的大本營地處關中,為達到一統全國的目的,需要大力提高自己的經濟實力。因此,發展關中農田水利以達到糧食增產是當務之急!

3.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秦思忖著能否效仿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變水患為水利,成就關中的天府之國的樂土。

關於修建都江堰的成效,史書記載:“蜀人旱則藉以為溉,雨則不遏其流”,以至出現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沃野千里,謂之天府”的局面。

二、韓國為什麼派鄭國入秦?

1.當時,六國早已喪失了單獨對抗秦國的力量(六國曾多次合縱攻秦,由於各懷鬼胎,也多次流產),秦國的東鄰韓國更是顯得力量弱小。

2.韓國為了延緩秦國的擴張,保護自己,派善於興建水利工程的鄭國為間諜入秦,遊說秦國在涇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河支流)間,穿鑿一條人工渠。表面上是幫助秦國發展水利,促進農業生產,實際目的是耗竭秦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鄭國入秦

三、秦國的態度如何?

1.秦王嬴政認為開渠有利於農田灌溉,增加秦國糧食產量,能進一步支援戰爭,是好事,就採納了這一誘人的建議。

2.秦國立即徵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鄭國主持,興建這一浩瀚工程。

秦王嬴政批准鄭國修建人工渠

四、修建過程如何?

當施工進行了一半時,鄭國的間諜身份和韓國的“疲秦”陰謀暴露,秦王嬴政雷霆大怒,要殺鄭國。

陰謀暴露

鄭國承認了自己的間諜身份,坦誠地說:“我當初是間諜,這樣做對韓國只能延遲幾年壽命,但是渠鑿成後,對秦國卻建立了萬世功業,對秦國是有利的呀。”

《史記》記載了鄭國的答辯詞:“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五、後續如何?

秦王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的功效;西門豹引漳河水,使魏國的河內地區富裕起來的先例實在誘人!

嬴政認為鄭國言之有理,再說現在秦國的水利工程設計和施工技術都很落後,需要鄭國這樣一個專案經理兼總工的人做現場指揮,所以對鄭國繼續重用。

六、結果如何?

為了成功地引涇水東注洛水,在沒有半點現代工程機械的前提下,經過鄭國及其團隊十年艱苦卓絕得努力,硬是靠“人工”修成了長達 300 餘里人工渠。

七、作用如何?

1.這條長達300公里的水渠完成後,灌溉農田400多畝,使秦國不懼怕旱災,靠天吃飯成了過去時。

2.秦國的鹽鹼地變良田,從此富強起來,對秦國的富強起了關鍵作用,為秦國的統一提供了可靠的物資保障。

3.鄭國渠的作用不僅僅在於它發揮灌溉效益100餘年,還在於首開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後世引涇灌溉有著深遠的意義。

結語

1.韓王派鄭國入秦,其實結果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韓王知道秦國喜歡興風作浪 (對鄰國興兵),不從加強自身努力,不想著如何去富國強兵,棄用太子韓非的革新思維,而是打歪主意,用幫秦國修人工渠使秦國力疲憊,不使他向東來征伐韓國,使自己苟延殘喘幾年。韓王自認為的妙招其實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秦王嬴政和李斯制定的殲滅六國的思路是“先取韓,以恐他國。”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令內史騰率領大軍進攻韓國,韓國幾乎沒有任何抵抗,就被秦國攻下新鄭,韓王安被俘,韓國滅亡,成了秦國的穎川郡。

韓王

鄭國不僅僅是間諜身份,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身份,水利專家。既是水利專家,職業素養、職業名聲對鄭國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這項關中大型水利工程,由鄭國領銜,要知道當時不可能有反剷、挖掘機、推土機、鑽孔機,也不可能有羊角碾、振動碾、震動夯和破碎機、篩分機、拌合樓等現代施工器械,完全靠雙手完工的。

6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兩德統一時,蘇聯為何不阻止,30萬駐德蘇軍精銳在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