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均上海遇刺案
甲午戰前,中國周邊的藩屬相繼變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繼續維持與朝鮮的宗藩關係已是力不從心,朝王李熙一方面受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為宗藩關係的存在而苦惱,另一方面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和對實際利益的考量,又不能一下子擺脫對天朝上國的依賴,同樣陷入矛盾而不能自拔。是日本挑起的甲午戰爭,是日本的軍刀斬斷了中朝之間的宗藩關係的紐帶,在使朝鮮獲得“獨立”的同時,又為它套上了近代殖民主義的枷鎖。
朝王李熙
甲申政變失敗,開化黨首領金玉均等逃亡日本(詳看前面寫的甲申政變一文)朝日漢城談判,雙方爭論最大的問題是朝方提出引渡金玉均等要求,日本以國際法不能引渡政治犯為由拒絕。後日本認為金玉均等人已失去可利用價值,井上馨外相設計使日本既能拋掉負擔又不蒙受惡名的方案,與李鴻章密電:派人陪金玉均赴上海,抵申後,騙其游出租界,彼時可由清政府逮捕。然這次密謀因一次意外未能實現。
1894年3月27日,金玉均偕其友人洪鐘宇到上海旅遊,住北河南路日本東和旅館,28日,洪鐘宇換上朝鮮官府,將金玉均槍殺,29日凌晨在吳淞口客寓被捕。
3月30日,上海縣令將案情稟報江海關道聶緝梁,請其電裹南北洋通商大臣、總理衙門,轉電駐朝鮮商務大臣袁世凱。當夜,即接漢城回電,朝鮮政府證明金玉均確係叛臣,脫逃已久。洪鐘字系官員。此案理合解歸朝鮮定奪。於是,洪鐘宇由捕房移送朝鮮官員趙漢根寓所
洪鐘宇
,並派差役二員輪流守護,無論何國人不許探望。4月1日,又將洪鐘宇迎至上海縣衙居住,派兵四名保護。金玉均棺木移寄湖南會館。
1894年4月6日,南洋大臣劉坤一派威靖兵輪,將洪鐘宇及金玉均屍棺護送回國,為穩定朝鮮政局,避免因金玉均案株連他人,李鴻章下令銷燬了金玉均隨身攜帶的全部文字材料。
日本煽動戰爭狂熱
與金玉均被刺同時,又有開化黨領袖樸泳孝向日政府控告李逸稷謀刺。日本警察為速捕李逸稷,闖入朝鮮駐日使館搜獲證人權東壽。
朝鮮國王以日本違犯國際法,準備撤回駐日公使,並向日駐朝公使抗議。朝鮮駐日公使俞箕煥憤而自行起程回國。日本乘機煽動對中、朝兩國的仇恨情緒。國會議員質向政府、需論金玉均案。日人為金髮喪,做抗議性的示威。浪人組織玄津社清外相陸奧宗光對華宜戰。陸奧認為,因一亡命徒之死而對華宣識、終覺理由不足,介紹玄洋社員去見參謀次長川上操六。川上說:“精為玄洋社之一員,聞貴社為濟濟遠征黨之淵數,豈無一放火之人平?若能放火,則此後之事為予之任務,予當樂就之。"不久,傳來了朝鮮東學黨起義的訊息。日本人期待的火終於在朝鮮半島燃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