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渦輪的人生三寶:

①讀書:首讀史,讀史首讀《史記》;

②健康:看鍛鍊,鍛鍊首選競走;不病,不窮家;

世間的四個主法則:

①進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②強弱: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④平衡:失衡,平衡,迴圈往復。

秦始皇追求的萬世帝業

公元前259年,嬴政降生在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嬴政的童年在趙國人的圈禁和仇視中渡過,九歲時,於公元前251年回到了秦國。

前247年,13歲的嬴政即王位。

前238年,嬴政冠禮親政,平定嫪毐叛亂,削除呂不韋相權,獨攬大政。 重用李斯、王翦、尉繚、蒙恬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約10年之間,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了大一統。

大一統之後的政策,秦始皇致力於贏氏帝國的萬世長存:

三公九卿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方便了管理和生產。

修築靈渠、修築長城,修始皇陵,阿房宮,直道:急功近利,濫用民力,急於求成,苛刻民力,耗盡錢糧。

焚書坑儒:禁言焚書,坑儒黜文,抑制思想,愚昧黔首

信方士“亡秦者胡”、求仙藥:求仙問道,新巫師丹道,徒耗民心國力。

遷徙百姓:隨性遷徙百姓,先後進行過四五次的大規模移民,總計約14萬戶60餘萬人。

刑法苛刻:刑法對秦民本已苛刻,秦民秦兵做了官吏,則對六國之民,更加的苛刻,更加的貪婪暴虐。

以短短十年之間完成了以上的驚人壯舉,令人讚歎因為此,耗盡民力也是因為此。

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

始皇在,天下之人俱懾服於威刑之下;始皇死,天下怨氣噴薄而發,刑徒揭竿而起,六國之民雲集響應,大秦帝國竟至於轟然倒塌。

前207年,劉邦率部攻入關中,秦王子嬰降,秦亡。

《道德經》曰:【強梁者不得其死。】

一味的逞強施威的,不能長久。

《易經・繫辭上》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道德經》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交通成和,萬物化生。

漢文帝:劉恆

生而為王,諸呂之亂,天降帝位

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一生征戰,自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時,從47歲起義開始,征戰不停,至死每年有戰,從未離開過戰場,滅秦、滅項羽之後,也是連年征戰,繼續滅臧荼、滅利幾、滅韓信、滅彭越、滅英布,直至前195年,討伐英布叛亂時,傷重不起;制定“白馬之盟”後,駕崩於長安,終年62歲。

漢高帝去世後,呂后臨朝稱制。漢惠帝早逝,呂后專權,大肆殺戮劉邦子嗣,分封呂家人為王,諸呂掌握朝中大權。呂后去世後,太尉周勃聯合丞相陳平等人剿滅了諸呂勢力。

此時,劉邦的兒子只剩下兩個:淮南王劉長,排行老七;代王劉恆,排行老四。

劉恆(前203年—前157年),漢高帝劉邦第四子,漢惠帝劉盈異母弟,母為薄姬。漢高帝十二年(前196年),受封代王。此時,劉恆八歲。

其後,劉恆在他就藩代地的十五年間,與民休息,發展生產,恭儉作則,代地由是大安。劉恆以寬厚低調著稱,又有賢名。同時,這十五年也是呂后專政的15年。

因此,前180年,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立代王劉恆進京稱帝,史稱漢文帝。

此時,劉恆24歲。

劉恆稱帝,也並非無緣無故,主要也是因為:代地的強大、劉恆的仁慈寬厚有賢名不折騰、長期駐守邊地與眾人無仇怨、關係簡單大家都能接受。

《史記》: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長樂宮,太子襲號為帝。是時高祖八子:長男肥,孝惠兄也,異母,肥為齊王;餘皆孝惠弟,戚姬子如意為趙王,薄夫人子恆為代王,諸姬子子恢為梁王,子友為淮陽王,子長為淮南王,子建為燕王。

(諸呂之亂平息後,宋昌勸諫)方今高帝子獨淮南王與大王,大王又長,賢聖仁孝,聞於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班固《漢書》:“高祖八子,二帝六王。三趙不辜,淮厲自亡,燕靈絕嗣,齊悼特昌。”

“三趙不辜”:老三趙隱王劉如意,乃戚夫人之子,被呂后毒死;老六趙幽王劉友,後被封為趙王,被呂后軟禁餓死;老五劉恢,被呂后立為新任趙王,被迫娶呂產的女兒為王后。呂后七年,呂產之女毒殺劉恢寵妃,劉恢因此悶悶不樂,於同年六月,殉情自殺。

“淮厲自亡”:淮厲即淮南王劉長,排行老七,母趙姬,漢文帝時因謀反被貶蜀郡,途中不食而亡,諡號厲王。

“燕靈絕嗣”:老八燕王劉建,有一子被呂后殺害,絕嗣。

“齊悼特昌”:老大齊王劉肥,是高祖最大的庶子,他的母親是曹氏,齊悼王這一支是劉邦八子中除漢文帝之外唯一昌盛的一支。

“二帝”:老二漢惠帝劉盈,老四漢文帝劉恆。

即位之後,漢文帝的政策和綱領:

穩固帝位:分功賞賜,賞必全,賞必有名,賞必重(到位啊)

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張武為衛將軍和郎中令,負責守衛皇宮、京城,從根本上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後,對於擁立他做皇帝的功臣們一一賞賜、封官晉爵,對於被呂后貶斥的劉姓王公恢復了爵位和封地,同時,對於跟隨父親劉邦開國的功臣們分別賞賜、分封。

勵精圖治,興修水利,減少徭役和佃租,厲行節儉樸素;繼承秦法,去除秦法的極刑(最佳化),廢除連坐法、廢除肉刑;

深知百姓生活之樂苦對政權安定的意義。其性又節儉,故在位時奉行黃老“無為而治”的政策。曾因惜十家之財而罷建露臺;因憐吏卒輸送之勞而令列侯歸於封國,不須留於長安奉朝請;借緹縈救父之事而下詔廢肉刑;又詔罷天下田租。

漢文帝二年(前178年)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文帝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稅一減為三十稅一,即納1∕30的土地稅。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以後,三十稅一成為漢代定製。此外,算賦也由每人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

文帝“偃武興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減為每三年服役一次。這樣的減免,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文帝后六年(前158年),文帝下令,開放原來歸屬國家的所有山林川澤,准許私人開採礦產,利用和開發漁鹽資源,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弛禁的結果,“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

言必稱“德薄”、言必稱“天命”、言必稱“高祖”,行事必惠及百姓而不傷人(政治手腕智慧柔和);

對待諸侯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休養生息、和親止戰

對待諸侯王,採用以德服人、以武平亂的態度;對待匈奴,採用和親止戰的方式,營造安定團結、休養生息的政治局面。

時年28歲的賈誼上《陳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兩點:第一,親疏不是主要問題,即同姓諸侯王不比異姓王可靠。第二,是強者先反叛,弱者後反叛,在這樣的封國條件下,最後都是要威脅中央集權政權的。賈誼提出解決的辦法就是“眾建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諸侯王國的勢力,從而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文帝十分欣賞賈誼的《治安策》,然而,當時他正用心於穩定政局,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形勢不允許他用激烈的方式實施《治安策》上的政治構想。他只有耐心等待合適的時機。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齊文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文帝趁機將最大的齊國分為六國。又封劉長的三子劉安、劉勃、劉賜等為王,將淮南國一分為三。

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漢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諸侯王。同年十二月,立原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琅邪王劉澤為燕王。後來,又立劉遂之弟劉強為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又徙封為淮陽王,後徙封為梁王;劉參為太原王,後徙代王;劉揖為梁王。

初步恢復國家元氣,開啟“文景之治” 的發端。

後元七年(前157年),漢文帝駕崩於未央宮,廟號太宗,諡號為文,安葬於霸陵,終年47歲。

《太史公自序》:“漢既初興,繼嗣不明,迎王踐祚,天下歸心;蠲除肉刑,開通關梁,廣恩博施,厥稱太宗。”

行的是實事、施惠於民、分爵祿於有功,用的方法是利己利人之道、共贏之道、平衡之道、假借民心天心道德祖宗之法。

外圓內方,外柔內剛;大事有原則,小事不計較;說話糊塗,做事不糊塗;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外偽善,而內有真意。

一人外顯多面,但能保持執行根本目的;外表包裝,此為方法,以方便實行根本目的。

《道德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道德經》:【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夫唯道,善貸且成】:只有道,要善於假借(各種方法)去達成。

這裡道德經講的是成道的方法,是為了更好的做到“道”“德”“白”“方”“器”“音”“象”的方法、手段、外包裝,是更方便達成自己堅守的那個“道”,或為人道,或者己道,或為天道。

那麼,你的“道”“德”“白”“方”“器”“音”“象”是什麼,你堅守的道是什麼。

如果堅守的道是不對,而又有能力去強力堅持,則越行越遠,譬如秦始皇欲有萬世基業而只能傳二世;

如果堅守的道是對的,而又有好的各種方法去堅持接近道,則越行越近,譬如漢文帝順利得位又施惠於民,從而享譽天下和後世;

那麼什麼樣的是對的?下面有講。

什麼時代做什麼事情,該做什麼的時候就做什麼:順勢而為

什麼時代做什麼事情,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從而使其繁榮和平衡,求得安穩,然後區域性繁榮強大或者衰敗弱小,接著平衡,或同繁榮或共同衰弱,繼續失衡,再平衡,週而復始。

什麼情勢下做什麼事,眾人真正需求什麼做什麼。

每一步都走在點上,每一步都急人所急、給人所需。

不行差踏錯,不倒行逆施。

該做什麼做什麼,而且順勢而為,順天而為,順祖而為;或者聲稱順勢而為,順天而為,順祖而為;又真正採用了中庸之法,滿足了中庸之道,符合了平衡之需要。

沒有走極端而形成傾覆之禍害。

此為,順民而為、順政而為、順天而為,順勢而為。

天下大勢是什麼,是多數人的期望,多數人的期望即是民心。

準確一些:最強大的集團的期望,即是民心,即是天意,即是大勢。

“最強大的集團”,會隨時會根據情勢、地域範圍、時間而變,誰在當時分辨、找到和代表了當下的最強大的集團的利益,誰就是勝利。

如果民心思安,那麼執政者休養生息,則民心安;則民不亂。

民不亂時,若官僚團體思變,則君主危,此為政亂而民不亂。

所以:

百姓為一個團體、功臣為一個團體、官僚為一個團體、文官為一個團體、武官為一個團體、諸侯為一個團體、邊疆大臣為一個團體、宦官為一個團體、外戚為一個團體、皇帝為一個團體;

無論哪個團體不平衡了,都會生亂:過於強大,則克其上下;或者過於弱,則被上下所欺。

所以,把已有的各階層利益分配均勻、強弱控制均衡,為平衡之道,動態平衡,可稱為穩固之道。

使弱者增強、強者削弱、增加新的階級,皆是為了平衡,平衡皆是為了秩序,秩序是為了穩固安穩安全,然後迴圈向上發展,失衡到平衡,失序到有序。

天人之道

《道德經》曰:【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個人之道,一人之道,是“損不足以奉有餘”;

然而,多人之道,一國之道,秩序之道,則需要符合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才可以在平衡時期具有天的“長久存在”的特性。

何謂“一人之道”:有階級之前,有秩序之前,有管理之前,有組織之前,散亂而聚居之時,大眾完全平等之時,互不相關之時。

何謂“多人之道”:自從有了上下尊卑之後,第一次有了階級之後,有了管理之後,有了秩序之後,則成為多人之道。 這是足夠多的人的道。

所以,想要長久,需要學習天道,則長久;無法繼續維持天道,則混亂;所以是天道的有序和人道的混亂,迴圈往復作用和出現的。

有治有亂,治時如天道,亂時主人道;治亂迴圈往復;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此意。

此為,《道德經》中,天人之道的正解。也是治亂之道。

明確民心、明確天道、明確大勢,而後促使人道向天道,則是順勢而為,然後得到一個時期的平衡,等到失衡的時候(偏離了民心、天道、大勢),再有人使其平衡。

此為:順勢而為的平衡之道。

#教育##少兒讀書##史記##平衡#

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中越戰爭的大叛徒,“氣死”父母,又被越南拋棄後,結局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