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紛爭百年,在戰國七雄中,最終,秦滅六國而結束戰國時代。為何秦國能夠以一荒涼之地而統御天下,這其中不僅有商鞅變法的功勞,更與秦國曆代諸王的勵精圖治(奮六世之餘烈)有著極大的關係。
與出道即巔峰的魏國相比,秦國地處西北邊陲,土地資源貧瘠,發展相對落後,在秦孝公和商鞅進行變法後,秦國才逐漸強大,特別在戰國中後期,秦國逐漸成為中原霸主,這與自秦孝公之後,秦國曆代國君的努力不無關係。
自秦孝公之後,秦國的歷屆國君幾乎很少有昏庸之輩,大部分國君繼位後,都以一統天下作為己任,在這些國君中,有這麼一位國君,他具有雄才大略和宏韜偉略,在位五十多年時間裡,頻繁東出函谷、掃六合,為秦國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秦國的盛世也是從他這一代開始,他就是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嬴稷前半生歷經了質子、公子、太子、王的身份轉變,這個跌宕起伏的人生,讓他更珍惜手中的權力。嬴稷不是嫡長子、也不是嫡子,在秦惠文王的諸多子嗣中,嬴稷沒有太多的存在感,甚至,秦惠文王從沒想過把“嬴稷”立為太子。
在嬴稷年幼時,他就被送往燕國當質子,進而與秦燕交好。雖然說,嬴稷是秦宣太后與秦惠文王所生的孩子,但是,宣太后並不重視嬴稷,父親的冷淡、母親的疏遠,也使得早年的嬴稷與權力無緣。嬴稷雖然貴為公子身份,怎奈朝中無靠山,因此,從小開始,嬴稷就學會了自立自強。
秦惠文王去世後,長子嬴蕩繼承王位,也就是秦武王。秦武王的個性勇武好戰,在位僅僅四年,就率領秦軍幾次東出,雖然秦武王不算昏庸之君,但也絕非明君,有一次,秦武王參加周王室在太廟舉辦 舉鼎比賽上,狂妄自大,妄圖赤手舉動太廟前的銅鼎以威震六國,然而,秦武王在舉鼎過程中,不幸脛骨被砸斷而死。
秦武王突然離世,秦國王位究竟該誰來繼承?這是一個嚴峻的問題,而秦國內部也因為武王的離世,變得人心惶惶,由於秦武王生前沒留下子嗣,也沒有留下遺囑,於是,秦武王的兄弟們開始蠢蠢欲動的覬覦王位。
此時,秦庭內部分為兩派,一派是以宣太后為首,他們擁立公子“芾”為王,而另一派則是以秦惠文王王后(秦武王之母)為首,他們擁立公子“壯”。
這兩派在秦國都擁有極大的勢力,誰也征服不了誰,這也導致秦國陷入了很長一段權力的真空期。而遠在燕國的公子嬴稷,聽說秦武王舉鼎遇難的訊息,他明白秦武王去世,秦國內部又會掀起一番腥風血雨。
嬴稷心裡也想成為秦國的王,但自己孑然一身,還身處燕國,身邊沒有名士輔佐,根本就沒機會奪取王位。嬴稷向西邊看看,心裡剛燃起希望之火,又瞬間被現實所澆滅。
然而,機會往往總會在不經意間落到你的身邊,當時,趙國名君趙武靈王看到秦國內亂,意識到機會來了,他想扶持一個秦王室的公子,以達到控制秦國的目的。不過,趙武靈王縱觀在趙國的秦國質子中,還沒有那個能讓他瞧得上眼,反倒是在燕國的公子稷,趙武靈王很是喜歡。
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趙武靈王為何要擁立嬴稷為秦君呢?這裡面其實有兩個深意,一是,趙武靈王想要透過控制嬴稷來達到挑撥秦國內鬥的目的,以此來不斷削弱秦國的實力,這就需要一個能力出眾的質子去奪位。
而在趙國的幾個質子,很顯然都是一些酒肉飯囊,沒有什麼大才能,而在燕國的嬴稷到是一個不錯的人選,趙武靈王認為嬴稷如果回國當秦王,那麼,宣太后和惠文後一定會再次分化而內鬥,這個時候,秦國如果發生內鬥,就不僅是“兩後”的內鬥,更是整個朝廷的內鬥。
二是,趙武靈王也想用此來向秦國施恩,畢竟秦國是自己鄰國,如果趙國不主動去拉攏,秦國一旦和齊國站在一起,對趙國而言一定是弊大於利,趙武靈王透過綜合考慮上述的因素後,最終,在趙武靈王的操作下,嬴稷就在趙國軍隊的護送下,回到了秦國。
秦國朝廷對嬴稷的突然迴歸,顯得有些手忙腳亂,特別是秦國的臣子們,他們極力地抗拒立嬴稷為秦王,原因就是嬴稷的迴歸,動機不純,如果立嬴稷為王,這很可能是趙國的陰謀。
秦惠文後派系對嬴稷的迴歸也十分忌憚,不僅派遣殺手去暗殺嬴稷,而且還明裡暗裡地挑撥群臣與嬴稷的關係。反倒是嬴稷的生母宣太后看到了一個機遇,原本立公子“芾”是無奈之舉,畢竟,公子芾再怎麼樣,都是“次子”,也就是說公子“芾”並不是長子。
在擁立公子“芾”時,群臣的意見很大,他們認為次子繼位違反宗法和傳統。而這一次,自己的長子回來了,也讓宣太后看到了希望,至少群臣沒有理由再講嬴稷繼位不合法了。所以,秦宣太后一派決定轉換方向,把所有的力量都投入到嬴稷身上。
嬴稷在內獲得宣太后勢力,在外獲得趙武靈王的支援,並且嬴稷還是秦宣太后的長子,於是,迫於內外壓力,秦國朝廷就只能夠擁戴嬴稷為秦王,史稱秦昭襄王。
嬴稷實現了自己成為秦王的願望,但是,自己卻是個被母后架空的秦王,因為,宣太后以秦王年幼為理由,直接代理朝政,於是,嬴稷的權力就這樣被宣太后架空,在其執政前期,秦國內外大事幾乎都是宣太后一人決定。
雖說,宣太后是自己的生母,但嬴稷明白,從小到大,自己的母后最疼愛的不是自己,而是弟弟公子芾;而自己在小小年紀時,被送到燕國當質子;因此,嬴稷對宣太后並不是很親近,但迫於宣太后的勢力,嬴稷只能一忍再忍。
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外加自己的勢力越來越大,嬴稷也開始一步一步地掌控秦國的權力。後來,秦昭襄王在任用范雎為謀士後,策劃一系列政變,收回了秦國四貴的權力,並廢掉了宣太后,因而,這時嬴稷徹底掌控了秦國大權。
嬴稷掌控秦國之後,他所做的第一步就是展開遠交近攻策略,和連橫策略,他在山東六國中,頻頻連橫,一步步地削弱諸國的實力,在他繼位的第四年,齊、魏、韓三國聯合攻打楚國,嬴稷就派兵直接聯合楚國反撲三國,在這場戰爭中,秦國名義上是楚國聯軍,但是,秦國基本上沒有出什麼力,大部分都是楚國一家抵禦三國的討伐。
當齊、魏、韓三國逐漸把楚國壓迫到絕境時,秦國直接派兵攻打韓國和魏國,並奪取了韓國、魏國的大片領土,這場戰爭最終以四國兩敗俱傷,秦國漁翁得利而告終。
秦昭襄王六年,秦國又聯合韓、魏、齊三家一同討伐楚國,並大敗楚軍,極大地削弱了楚國的國力。在結束對楚征戰後,秦國繼續轉換槍口,把大軍開進了韓國境內,再一次奪取了韓國大片土地。
而自此,韓國已經徹底被秦國打殘,導致韓國只剩下寥寥無幾的幾座城池而勉力維持。秦昭襄王七年,秦國再次攻打楚國,並攻佔了楚國核心地域襄城,就這樣,秦昭襄王透過不斷地連橫策略,不斷地挑撥戰爭,耗費其他諸國的實力,而秦國在戰爭中進一步坐大。
嬴稷的第二步就是稱帝,嬴稷明白,要想統一六國,那麼,就必須在身份上實現正統。在秦昭襄王十九年,嬴稷自稱為西帝,並且,為了掩人耳目,嬴稷還派使者到齊國尊稱齊王為東帝,想以此拉攏齊國。
而齊王識破了嬴稷的計劃,直接號召五國一同合縱起來,討伐秦國。嬴稷一看六國的陣勢是來真的,直接取消的帝號,重新恢復王的稱號。儘管這樣,六國聯軍並不買賬,已經出兵步步緊逼函谷關,秦國還得應對六國的討伐。
對此,嬴稷聽從大臣的意見,主動派軍隊出擊攻打魏國,而此時的魏國,因為參與六國討伐,國內的主力已經跟隨聯軍前往函谷關,這時候秦軍突然來襲,魏國還沒緩過神,就被秦國佔去了大片的國土。
最終,魏國沒辦法,只能退出六國聯軍,並割地來向秦國求和,秦國解決了魏國這個強國之後,接著需要解決的就是東部的強國齊國,嬴稷派遣使者多方遊說,策反了趙、韓、魏、燕四國,五國聯軍一同討伐齊國,於是,這原本是六國討伐秦國,轉眼一變就成了五國討伐齊國,由此可見,秦昭襄王的離間六國手段十分了得。
在此次五國聯軍伐齊期間,不僅重創了齊國大軍,而且還攻佔了齊國幾十座城池,自此,也逼迫齊國與諸國徹底地斷絕關係,轉而投向秦國的聯盟,也側面破解了六國聯合。
從秦國東出一直到秦國統一天下之時,秦國基本上都是贏家的身份,不管是諸國聯合討伐秦國,還是秦國與諸國討伐其他的國家,最大的受益者始終是秦國。因此,在此期間,秦國的國土得到了極大的擴張。
在嬴稷執政第42年時,周邊的魏國、韓國已經被打的奄奄一息,基本上對秦國不造成任何威脅;而南方的楚國也因為常年的戰爭,以及內部的體制問題,國力損耗嚴重,如今秦國的心腹大患就只有東北部的軍事強國趙國。
在過去的幾十年的戰爭中,趙國是受損失最小的國家,也是國力保持相對穩定的國家,嬴稷明白,如果趙國不除,秦國的一統霸業一定會受到極大的制約。
在嬴稷的指示下,秦軍主力開始源源不斷地攻伐趙國,而趙國在多方抵抗之下後,終於明白,只憑借自身的國力是不足以阻擋秦軍,因此,趙國就聯絡諸國,借諸國之力來抵禦秦國的征伐。
在這段時期裡,六國已經看清了秦國的真面目,他們也明白如果再不抱團,那麼,六國的未來都逃不過被秦國吞併的下場,所以,到了這一步,六國反而開始了緊密的聯盟。
嬴稷看到六國的態度,他明白如果還靠著之前的那一套已經不適用了,現如今最好的辦法就是憑藉絕對的武力打服諸國,讓他們徹底懼怕秦國虎狼之師。
也因此,秦國派遣了五十萬大軍攻趙,並在長平地區與40萬趙軍主力決戰。然而,白起的橫空出世,以及趙國錯誤地放棄了廉頗固守策略,採用趙括的迎戰之策後,主力盡出,完全被秦軍牽制住,在秦國困獸之鬥式包圍下,幾十萬趙軍斷糧46天,最終,40多萬趙軍無奈投降。
長平一戰不僅震驚了趙國,更是震驚了中原諸國,諸國心裡清楚秦軍已經勢不可擋,但沒料到的是,秦軍竟然如此厲害。
而秦軍後面的做法更是讓諸國心驚膽寒,或許秦軍的糧草不足無法供養戰俘,或許秦軍為了以絕後患防止趙國東山再起,或許秦軍為了威震諸國。總之,40萬主力的趙軍被秦軍現地活埋了,秦軍坑殺40萬趙軍,也使得秦國聲望名震中原,自此開始,秦國正式向六國攤牌,開始了統一的步伐。
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原,與自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起,歷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等歷代國君的努力有關;儘管,最後是秦始皇統一了天下,但在這些國君中,不得不說秦昭襄王的功勞算是最大的一個。
秦昭襄王的遠交近攻策略,徹底扭轉秦國的外部環境,並且解除魏國、楚國、趙國對秦國的威脅,他經營巴蜀地區,不僅為秦國獲得一個優良的農耕區和糧食主產區,並使得秦國在地緣政治上佔據優勢。在秦宣太后的幫助下,秦昭襄王滅義渠國,不僅解決邊患問題,更使得秦國的騎兵戰鬥力發生了質變。
秦昭襄王在軍事方面的成就更是卓越,他重用范雎、白起等人,徹底地打垮當時最強的軍事強國趙國,從此,山東六國再也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單獨地與秦國相抗衡,這在軍事上為秦國統一天下掃清了障礙。
可以說,在位56年的秦昭襄,這位超長待機的君王是秦國從崛起走向強盛的關鍵,嬴稷給後面幾位秦王留下了形勢一片大好的秦國,而自己的曾孫子秦王政更是完成昭襄王一生的夙願:一統六國。可以說,秦昭襄王的成就與秦始皇比肩,或許能超過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