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普魯士,隨著憲法糾紛的產生,國王與議會間的矛盾不斷擴大,國王威廉一世甚至準備退位。在這關鍵時刻,陸軍大臣羅恩將軍奏請威廉一世起用普魯士駐法大使俾斯麥。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首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麥便帶著他著名的“鐵血政策”登臺亮相了。他是普魯士精神和民族的化身,是個鐵腕人物。德意志和普魯士都需要這樣的人物。

俾斯麥深知德意志的統一面臨著內外的各種阻力。俄國、法國極力阻撓德國統一,奧地利與普魯士分庭抗禮,因此空談無濟於事,要統一必須壯大軍事力量。9月29日,俾斯麥在下議院發表了簡短講話,對議員多次否決軍事預算表示遺憾。9月30日,他參加了議會預算委員會會議,用奇怪的語氣談論了一個與預算毫無關係的話題,聲稱現在已是普魯士依仗自己的軍事力量取得好處的時候了,“普魯士必須積聚自己的力量並將它掌握在手裡以待有利時機”,而“這種時機已被錯過好幾次。維也納條約所規定的普魯士國界是不利於健全國家生活的。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透過演說與多數人的決議所能解決的—這正是1848年和184 9年所犯的錯誤—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

這種赤裸裸的暴力言論招致一片遣責,甚至推薦俾斯麥的陸軍大臣羅恩也認為他是“心血來潮”,國王威廉也對他的講話正確與否表示懷疑。但俾斯麥十分強硬,1862年10月,當他得知議會再次否決軍事預算時,便宣佈議會休會,開始軍事獨裁。他大力推行軍事改革計劃,贏得了國內局勢的穩定,並在1864年、1866年、1870年發動了三次王朝戰爭,最終完成了統一。

德意志的統一和帝國的建立,消除了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長期分裂局面;更重要的是,它是德意志民族的統一,把千千萬萬的德國人從受到列強宰割的痛苦中解救了出來,為德國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總體來看,稱得上是德意志民族發展史上一個巨大的轉折。隨著民族的德意志出現,舊的世界格局不斷被打破,當時的國際關係變得愈來愈錯綜複雜。

在這場統一的運動中,俾斯麥扮演了主角,不管他的動機如何,他為促進統一而推行的政治外交和軍事戰爭策略(即通常所說的“鐵血政策”)在客觀上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成為一個“從上面進行的普魯士革命者”,不自覺的充當了1848年革命的“遺囑執行人”,其歷史功績應予充分肯定。俾斯麥作為一個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清醒地認識到在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興盛的時代,“強權勝於公理”。他看清了民族的德國必須統一而且能夠統一,民族統一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他更明白以革命的方式統一德國必然招致列強的干涉以至大業難成,王朝戰爭是統一的唯一手段。在整個統一運動中,俾斯麥顯示了驚人的政治魄力和外交才幹,排除種種阻力,百折不撓,始終不渝地推行自己的既定政策,理論和事實都雄辨地證明,在當時的條件下,只有俾斯麥是正確的,因為實現德國的民族統一事實上不存在第二條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講:歷史造就了稗斯麥,俾斯麥締造了近代的德國。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盛極百年的契丹族在遼國滅亡後去哪了,為什麼56個民族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