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結束,趙國40萬將士慘遭坑殺。當時,楚考烈王剛繼位3年,長平之戰的結局震驚了楚國的朝堂,春申君黃歇、楚將項燕等人都勸楚考烈王早做和秦國開戰的準備,楚考烈王不以為然。因為對楚考烈王來說,楚國和趙國的關係早已破裂,而楚國和秦國是聯盟關係,秦國大勝趙國,反而是一件好事。後來證明,楚考烈王的這種觀點是大謬!

楚考烈王,羋姓,熊氏,名完,後人稱為“熊完”,楚頃襄王之子。當年楚國和秦國結盟,其實和熊完有一定關係。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打楚國,連下數城,一直打到楚國國都鄢郢,楚頃襄王被迫遷都,六年後,由於懼怕秦國再次攻打楚國,楚頃襄王派黃歇(春申君)去秦國議和,黃歇對秦昭襄王嬴政說:

“秦國和楚國都是大國,若真火拼下去,必然兩敗俱傷,韓趙魏等過必定漁翁得利,不如秦楚聯盟,然後一起來攻打其他國家。”

秦昭襄王覺得黃歇說得有理,但若想兩國聯盟,秦昭襄王提了一個條件:楚國派太子來秦國為質。楚頃襄王考慮再三,答應了這個要求,於是,當年,黃歇便陪著太子熊完來到秦國,熊完開啟了長達10年的人質生涯。

也就是說,楚考烈王熊完在為太子時,曾在秦國生活過10年,他在秦國為質期間,深深體會到了秦國的強大。10年之後,楚頃襄王病重,秦昭襄王本不打算讓熊完回國,然而,黃歇用偷樑換柱之計,助熊完回到楚國,繼承王位,是為楚考烈王。待黃歇返回秦國,楚考烈王任命黃歇為令尹,封春申君。

當時,戰國四公子同在,春申君禮賢下士,勉強維持楚國的“穩定”局面,而楚考烈王則不思進取,整日沉迷於歌舞之中,再加上屈景昭三族各自算計,楚國其實是外強中乾。三年後,長平之戰結束,天下譁然,楚考烈王卻不為所動,絲毫沒有感覺到背後的危機。直到又過了三年,邯鄲之戰到了最關鍵的時刻,楚國才被捲入其中。

原來,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派王陵攻打邯鄲,王陵久攻不下,秦國又派王齕繼續攻打,趙國軍民為了保衛邯鄲,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戰爭到了最緊急的時刻,趙孝成王派平原君趙勝出使楚國,請求楚考烈王派兵援助趙國。

平原君說:“楚王,懇請你發兵援趙!”

楚考烈王回答:“寡人不想和秦國打仗!”

平原君又說:“秦國虎狼之心,若秦滅趙,山東六國皆不可保,唇亡齒寒啊!”

楚考烈王回答:“寡人不想和秦國打仗!”

不管平原君說什麼,楚考烈王就這麼一句話。

《史記》雲:

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

兩人從日出談到日中,楚考烈王就是不願出兵。

楚考烈王不出兵的理由有兩點:第一,他和秦國是盟國,若違背盟約,秦國必然會攻打楚國。第二,他在秦國待了10年之久,對秦國的實力非常瞭解,秦國若真的打楚國,楚國只有吃虧的份。

這時,平原君的門客毛遂按捺不住了,他提劍對楚考烈王說:

“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

毛遂一番話,把楚國當年如何被秦國打敗,如何狼狽遷都,如何辱沒先祖的事情當眾抖了出來,楚考烈王彷彿被人扒光了衣服,既惱怒又羞愧,最終,楚考烈王決定硬氣一回,答應出兵抗秦。

後來,魏國信陵君魏無忌透過“竊符救趙”率魏國大軍同至,趙、魏、楚三國聯軍一起保衛邯鄲,秦將王齕兵敗,解了趙國滅國之危。

秦國雖然在邯鄲吃了敗仗,但“東出”之志不改,公元256年,秦昭襄王滅掉了西周國,寄居在西周國的周天子周赧王被俘而死,象徵王權的九鼎也被秦國奪走。7年後,秦莊襄王繼位,丞相呂不韋帶兵攻滅掉了東周國,山東各國懼怕秦國,紛紛勸楚國組織大家“合縱”抗秦,楚考烈王不僅不答應,還勸其他幾國不要合縱。直到公元242年,趙悼襄王派使者再次聯絡各國,楚考烈王在趙國使者、春申君以及屈景昭三族的共同勸說下,決定再次挺直腰板,要聯合諸國抗秦。這是楚考烈王一生中最後一次伐秦,然而,他其實並不情願,在大軍出發前,楚考烈王還囑咐春申君要儲存實力,不可拼光了自己的家底。

這一次,楚考烈王讓春申君黃歇擔任合縱長,由趙國老將龐煖擔任大將軍,舉楚、韓、魏、趙、燕五國之兵伐秦,聯軍一度攻入函谷關,然而最終還是敗下陣來。楚考烈王看到戰報後,一聲長嘆,從此,再也不提抗秦之事,可以說,從此後,楚考烈王徹底“慫了”,若有人再提合縱之事,他只裝作沒聽見。當秦國出兵來犯時,楚考烈王甚至遷都壽春,不願和秦軍對壘。

楚幽王熊悍在位10年,他的舅舅李園把持朝政,秦國在攻打趙國的同時,派大將辛梧攻打楚國和魏國,楚幽王無力抵抗,一味獻城妥協,和他爹一樣,慫人一個。

楚幽王無子,他死後,他的同母弟弟熊猶繼位,是為楚哀王,楚哀王只做了兩個月的楚王,就被他的異母庶兄負芻所殺,負芻登上王位,立即殺掉了李園全族。

楚王負芻二年,秦王嬴政派李信、蒙恬率軍20萬伐楚,楚國連丟10餘座城池,好在楚國名將項燕苦力支撐,打敗了李信和蒙恬。然而,不久後,嬴政又派大將王翦和蒙武率60萬大軍伐楚,項燕率領楚國軍民頑強抵抗一年有餘,由於兩國國力懸殊太大,楚國糧草不足,再加上楚國人心不齊,項燕最終兵敗,王翦俘虜了楚王負芻。

根據《史記》記載,楚王負芻被俘後,項燕又擁立昌平君熊啟為末代楚王(《史記索隱》認為昌平君熊啟是楚考烈王的另外一個兒子)。遺憾的是,項燕再一次戰敗,昌平君自殺,楚考烈王的4個兒子,全部身死。

正如毛遂所言:“今楚地方五千裡,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戰國末期,楚國地廣人多,若論人口和國力,是最有可能和秦國抗衡的國家,又有春申君禮賢下士,招攬人才,楚國可謂佔盡天時地利,然而,楚考烈王不思進取,慫了一輩子,只有兩次被迫抗秦。他的4個兒子都做過楚王,也都以悲劇收尾。

筆者認為,楚國之敗,有三點原因:其一,敵人太強大;其二,君王不進去;其三,楚人內部不團結。其中,第二條佔主要原因。

蘇洵在《六國論》中說:

“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

若楚考烈王對內能團結國內各貴族對外能和山東其他四國齊心協力,併力向西,楚國可保乎?五國可保乎?

1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歷史冷知識」——帶你走進古代首家國營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