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歷史上,雖然朱元璋對宦官管理比較嚴格,但是,自朱棣登基稱帝后,宦官漸受重用。永樂十八年(1420)設東廠,由宦官執掌。成化十三年(1477)在東廠外另設西廠,以宦官任提督。在此基礎上,宦官之禍迭起。成化年間的汪直、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勢力顯赫的權宦。
其中,就魏忠賢來說,無疑是明朝後期最具權勢的一位宦官了。明熹宗時期,魏忠賢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禍亂朝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那麼,問題來了,魏忠賢權傾朝野,黨羽眾多,為何卻鬥不過區區17歲的崇禎?
一
首先,天啟七年十一月初一甲子(1627年12月18日),17歲的朱由檢即位後,貶魏忠賢鳳陽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天啟七年十一月初五戊辰(1627年12月22日),魏忠賢自縊而死,崇禎帝下令磔其屍於河間。在除掉魏忠賢后,崇禎皇帝還全力打擊魏忠賢的黨羽,也即魏忠賢苦心多年構建的勢力,就這樣在崇禎皇帝即位後就土崩瓦解了。
天啟皇帝在位時,魏忠賢可謂權傾朝野,除了掌控錦衣衛、東廠之外,魏忠賢還有眾多黨羽,比如文臣有崔呈秀、田吉、吳淳夫、李夔龍、倪文煥主謀議,稱為“五虎”;武臣則有田爾耕、許顯純、孫雲鶴、楊寰等,還有吏部尚書周應秋、太僕寺少卿曹欽程等人。但是,在17歲的崇禎皇帝即位後,魏忠賢勢力立即走向了滅亡。對此,在筆者看來,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二
一方面,對於魏忠賢這位宦官,之所以能夠權傾朝野,離不開天啟皇帝的信任,以及他和客印月,也即客氏之間的密切關係。明熹宗即位之初,就封乳母客氏為奉聖夫人,頗為優容。客氏與魏忠賢狼狽為奸,陷害朝廷的忠良,一時之間,廠衛橫行。由此,對於魏忠賢來說,因為天啟皇帝的信任,得以濫行賜賞,大施刑罰。並且,明熹宗繼位後,賜婚客氏與魏忠賢,使他們成為“對食”夫妻。而客氏作為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自然也成為魏忠賢進一步擴大權勢的重要幫手。
但是,在天啟皇帝去世後,剛剛即位的崇禎皇帝就將客氏處死,對於魏忠賢來說,這意味著其再也無法獲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了。在明朝歷史上,宦官權勢雖大,但是,這都是需要依附於皇帝的。因此,對於失去根基的魏忠賢,自然無法和崇禎相抗衡了。
三
另一方面,雖然在朝廷的文臣武將中,確實有部分人選擇投靠魏忠賢,這促使其黨羽眾多。但是,也有不少文臣武將,選擇站到了魏忠賢的對立面,這成為崇禎皇帝剷除魏忠賢勢力的底氣。天啟年間,魏忠賢每次肆意妄為,都伴隨著文官的強烈抵抗,對此,在筆者看來,楊漣、左光斗等人就是死在魏忠賢的屠刀之下,但是,這些人到死都沒有屈服。
所以,在崇禎皇帝即位後,這些文臣武將顯然更加有勇氣和魏忠賢較量了。換而言之,如果朝廷的文臣武將都以魏忠賢馬首是瞻的話,崇禎即便再年輕氣盛,也不敢輕易除掉魏忠賢的。可是,魏忠賢的權勢,更多的是狐假虎威,當崇禎皇帝即位後,魏忠賢自然更加外強中乾了。到了公元1627年,朱由檢素來熟知魏忠賢的罪惡,自己深加戒備,魏忠賢的黨羽開始恐懼了。
四
最後,崇禎皇帝即位時,雖然只有17歲,但是,他卻擁有和年齡不相符合的城府。進入宮中後,崇禎在宮內吃飯喝水都得謹慎萬倍,生怕有人毒害自己。在對付魏忠賢上,崇禎更是步步為營,一方面,他首先授意幾位官員彈劾魏忠賢,之後隱忍不發,這讓魏忠賢喪失了警惕,認為崇禎沒有要除掉自己的意思。等到魏忠賢勢力被麻痺的時候,崇禎突然發力,令人彈劾魏忠賢十條大罪,蔑視皇后,搬弄兵權,目無皇權等,這些罪行都是死罪,在得知這一情況後,不僅魏忠賢感到恐懼,其黨羽更是逐漸鬆動,不再為魏忠賢馬首是瞻了。
另一方面,在意識到崇禎除掉魏忠賢的決心後,後者自然是樹倒猢猻散了。於是,崇禎先是下令讓魏忠賢去鳳陽養老,之後再派錦衣衛中途攔截,魏忠賢自知難逃一死,行到阜城時,便與同夥李朝欽在阜城南關客氏旅店痛飲至四更,最後一起自盡。綜上,崇禎作為一位少年老成的皇帝,在對付魏忠賢勢力上可謂心思縝密,這也是後者最終不堪一擊的重要原因。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