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朱厚照是何許人也?他是明朝的第十位皇帝,在位時年號正德,死後諡號武宗,如果把這些描述放在一起,就是:明朝第十任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

眾所周知,諡號是中國古代,人去世後才起的名號,目的是蓋棺定論,對這個人一生的主要事蹟做個總結,對中國古人,特別是帝王來說,諡號等同於名譽(雖然本人並不知道),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既然是總結,自然會有好有壞,通常來說,諡號中出現“文”、“武”、“德”、“仁”……這樣的文字,一般都是對人物的肯定,那麼朱厚照被定為武宗,是否應該也是一位有道明君呢?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

從史料記載來看朱厚照這個皇帝玩心太大,大到不務正業,大到荒誕不經,甚至讓人提心吊膽,可你要說他沒啥本事吧,在他統治時期,卻沒有出現過苛政,政治總體清明。並且據說朱厚照還是個極聰明的人,他精通包括蒙古語在內的多種語言,更重要的是,他還能臨危不懼,統領三軍打敗韃靼的精銳部隊。

既然對朱厚照的人格這麼不好判斷,那麼筆者還是為您講講關於他的故事,一起品品明武宗到底是個啥樣的人。

一、讓大臣陪著自己一起“戲中戲”

提起明武宗最讓大臣們頭疼的事,莫過於他的頑劣,或者說是他總能迸發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奇思妙想”出來,讓那些把握朝綱的文臣們防不勝防,卻又無可奈何。特別是他對帶兵打仗的痴迷,簡直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朱厚照從小就有個將軍夢,總是盼著自己能夠統領三軍,大敗敵寇於國門之外。可是有土木堡之變的慘痛教訓,朝野上下哪個還敢讓皇帝親自上戰場?要知道當年如果不是明英宗御駕親征,也就不會有明朝皇帝被瓦剌掠走的國恥了。

於是大臣們認了死理,說啥也不同意皇帝帶兵出征。但是明武宗可不是隻會走尋常路的人,為了實現夢想,給那些約束自己的文官點教訓,明武宗開始設計起自己的皇宮出逃計劃。

起先明武宗採取“逃跑”策略,趁宮裡防範不嚴,偷偷溜出皇宮,逃出京城,帶著幾個心腹直奔居庸關,可惜到了居庸關就被深明大義的武將們給攔回來了。為啥?因為他的身份太特殊,一看是皇上,哪個敢輕易放他出關帶兵?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這回武宗給自己起了個別名“朱壽”,然後再以皇帝的名義下一道聖旨,自己把自己加封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鎮國公”,這真是把玩笑開出了天際線,古往今來,恐怕皇帝把自己降級封為將軍的只此一人。

不過這招倒挺有效,大將軍帶兵出征名正言順,哪裡還敢有人造次?不僅把群臣搞懵了圈,還真的騙出了人馬,跑到邊境去跟蒙古人打了一仗。史書把這次戰役稱為“應州大捷”,也就是說,這一仗明武宗居然打贏了!

估計明武宗也是想用這種方式,治一治那些整天限制自己的老學究,出口惡氣;而那些大臣們雖然表面恭順,內心應該也無數次問候了明武宗的生母。

明武宗這操作,可以說是戲中套戲,戲中有戲,即令人哭笑不得,又能品味出一些君臣關係間“鬥智鬥勇”的微妙來。不過,這一次勝仗,並沒有讓武宗過癮,更有趣的事情還在後面。

二、必須搞出“愚人節”氛圍的南巡平叛

朝中的文臣們覺得,仗也打贏了,將軍癮也過足了,皇上這回該消停了吧?不,他們也太小看武宗皇帝的腦回路了。

沒過多久寧王在南昌叛亂,武宗立馬就要御駕親征,可他帶著大軍剛出北京城,捷報就來了,一個名叫王守仁的,僅有35天便把叛亂平息了。

要是按正常皇帝的想法,仗都打贏了,自己就別麻煩了,回宮開慶功會就好了。但是鎮國公朱壽的想法卻是:這麼回去太不好玩了。於是他跟群臣又開了一次玩笑,不收兵,繼續南下平亂。

當然既然已經不戰自勝,也就沒必要趕時間了。“朱壽”一路遊山玩水,用了四個多月才到了南昌。巡撫王守仁(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王陽明)的情商也是十分線上,他深知“鎮國公”此次南巡,是抱定了不勝不歸的。

於是真正的好戲開場了,王守仁命人在城外開闢一處廣場,把戰役中的俘虜盡數放入其中,“徐壽”大將軍身披鎧甲,“率領”大軍,將這些俘虜又二次打敗了一遍,然後凱旋迴到南昌城,王守仁迎接跪拜稱:“奉威武大將軍方略,討平叛亂。”把平亂大功,徹底轉移到“朱壽”身上,這出“大戲”才算完事。

這哪裡有堂堂一國之君的氣度和威嚴,活脫脫一個小玩鬧,而且還是拿著國庫的銀子,還有國家的精銳部隊給自己找樂子的那種,硬生生把剿匪平叛這樣的大事件,搞成了愚人節的化妝派對,這皇帝當得還真有點市井紈絝的勁頭。看來朱厚照按這個方式當皇帝,想讓史書給他正面的評價,怕是很有難度了。

三、朱厚照到底算不算個好皇帝?

據有些史料記載,明武宗一生好色、貪杯、無賴、處事荒誕,這麼看來他可真不能算是個合格的皇帝,甚至可以被稱為昏君。

然而,也有很多人替朱厚照鳴不平,因為在他統治時期,行事雖多怪誕之舉,讓人感覺很不靠譜,但在朝廷大事上卻不糊塗,雖然不愛上朝,卻也能及時批閱奏章,其中解決問題也算周全妥帖,特別是他當政時期,將不少賢能之士任命到朝廷的各個部門中,整個國家機器運轉還是非常高效的;況且又有哪個昏君,是可以縱橫沙場,旗開得勝的大將軍呢?

要這麼看,朱厚照雖然頑劣些,但並非昏君,甚至從政權的治理效率看,似乎也可以勉強歸入“明君”行列。那為何明朝的史料記載中,很少提到他的政績,卻對披露他的惡行卻毫不留情呢?這其中的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

首先,明武宗雖然很聰明,也很有能力,但卻沒有把自己的精力一門心思放到國家治理上,他的聰明才智,很大一部分確實花費到吃喝玩樂中去了。不少學者很惋惜,認為憑藉朱厚照的智商,如果他能專心國事的話,說不定可以讓明朝再次中興。

可事實卻是,朱厚照雖然沒有耽誤國事,搞腐敗政治,但在國事上確實也沒有花費太多的力氣,面對這樣的局面,恐怕惋惜的不僅僅是現代的學者,也有當朝的臣子,他們對皇帝有“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明朝文官集團的權勢很大,他們對皇帝執政有強勢的干預權。在這樣的背景下,明武宗即便在國家治理上有自己的想法,也很有可能因為觸動了文官集團的利益,而遭到反對,並快速流產。

所以說,與其讓你們否定,倒不如儘量少管,沉迷聲色犬馬,吃喝玩樂,豈不是比天天與一幫老頭子鬥智鬥勇,爭得雞飛狗跳要有趣多了!

這麼一來,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的對立情緒就起來了,時間久了,難免各自看不順眼,但礙於祖訓,明武宗也不能把那些讓人頭疼的文官怎麼樣,只能用自己越來越荒誕的行為表示不滿與抗議了,或者說,朱厚照並不是不知道什麼是帝王應該具備的德行,他只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罷了。

當然既然皇帝暗地裡與文官們鬥氣,官員們也能用自己的方式來回擊:比如在歷史文獻中對皇帝的行為進行詆譭:

根據現代學者的考證,在“應州大捷”中,韃靼軍隊的傷亡應該不少於萬人,而明朝的史料對這場戰役戰況的記錄竟然是:韃靼戰死16人,明軍陣亡52人。

事實上,這次戰役中,雙方的參戰人數不少於十萬人,這種規模的大戰,哪怕是稍微有所接觸,都不可能只有幾十人的傷亡數量,這明顯是史官為了證明皇帝的荒唐,有意編造出來的資料,文官們估計是想用這種方式,對皇帝戲弄群臣的行為,進行報復吧。

或者正是由於文官集團這種實際鄙夷,表面恭順的態度,讓真正統治者明武宗感到如芒在背,也就越發堅定了自己荒唐到底的決心,以至於雙方的矛盾越來越激化。

後來明武宗在泛舟時,意外落水,之後暴病身亡,年僅31歲。這件事被文官們記錄成一次意外,但就當時朝中君臣日益激化的矛盾而言,後世不少學者都認為,明武宗很有可能死於文官集團有預謀的暗殺。

但無論如何,明朝開始走向衰落,確實是被朱厚照“玩”出來的,從這點來說,即便他治軍有方、縱橫沙場,也不能抹殺行為上的“敗筆”,當明君是沒戲了,但明武宗看似分裂的人格和對國家治理的某些方面,依然值得後人思考和探究。

14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丁香,古代把它當作口香糖,在香料中卻是霸道總裁,一般難以駕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