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了與前蘇聯定下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大舉進攻前蘇聯,正式開啟了蘇聯與德國之間的戰爭。
蘇德之戰分為東線和西線,其區分是以德國來分界的。在柏林以東的戰線就是東線戰場,主要是用以對蘇聯,而柏林以西的西線主要是對抗英美盟軍的軍隊。
東線戰場是二戰時期最殘酷的戰場,戰後根據蘇聯的《偉大的衛國戰爭》的記載,德軍先後在東線投入了1300萬的軍隊,陣亡人數大約在400萬左右。
相比較同時期的東西線戰場,德軍在東線投入的兵力遠遠大於西線戰場,東西線的兵力之比達到了恐怖的9:1,由此可見德國對東線戰場的重視程度,和對拿下蘇聯的強大決心。
《東線:大崩潰》,是東線系列戰爭書籍中的一本,為國內著名的二戰軍事專家朱世巍先生的作品,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從1944年7月初,到1944年9月間,蘇聯對德國發動的反擊攻勢,將烏克蘭與羅馬尼亞的德軍絞殺,德軍在東線戰場上陷入全面崩潰的態勢。
朱世巍先生的書非常嚴謹,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大量的資料,力爭將二戰時期東線戰爭的全貌展現在讀者面前。關於蘇德雙方軍力的對比,雙方裝甲力量的對比,以及雙方內部政局變化對戰爭的影響等都描寫得極為詳盡。
最早的時候德軍在東線戰場所向披靡,而蘇軍節節敗退,讓德軍一度以為勝利就在眼前,誰知道形式千變萬化,從1943年7月到1944年9月,德軍經歷了從天上到地下的落差,在這整整一年的時間內,蘇聯戰場上的德軍不僅僅喪失了繼續攻擊蘇聯的能力,甚至在防禦戰中也吃盡了苦頭。雖然1944年春季的泥濘暫時阻止了蘇聯軍隊的反擊,但是當6月份來臨後,德軍發現形勢變得更加可怕,在短短的幾周之內,蘇聯的軍隊將希特勒最龐大的中央集團軍擊潰,並順勢將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南烏克蘭集團軍群擊敗。
德國人絕望地發現,漫長的東線戰場已經難以守衛,蘇聯開始勢不可擋地向德國本土進軍。
在蘇聯反擊德軍北烏克蘭戰區的時候,利沃夫之戰是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
利沃夫作為烏克蘭西部的主要城市,見證了二戰時期動盪與殘酷。就像是《東西街》的作者菲利普·桑茲所說的:" 在1914年9月到1944年7月間,城市的控制權易手了8次。這座城市從奧地利治下轉到俄羅斯手中,接著又回到奧地利,後來短暫地歸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所有,然後轉由波蘭控制,再到蘇聯,再到德國,然後回到蘇聯,最後到今天的烏克蘭管轄下。利韋夫的街道是整個歐洲動盪的20世紀的縮影,是割裂了不同文化的血腥衝突的焦點。"
《東線:大崩潰》中講述的利沃夫戰役是從德國到蘇聯的一次歸屬權變遷。為防止蘇聯的進攻,德軍在利沃夫一共修築了三道防線,防禦縱深達到40~50公里,擔任防禦的德軍有40個師又2個旅,除後勤部隊外有60萬人的兵力,配備火炮迫擊炮6300門,坦克自行火炮900輛,飛機700架。
而在蘇聯方面,則有科涅夫元帥指揮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卡圖科夫上將的第3集團軍、第13集團軍、近衛坦克第1集團軍和巴拉諾夫中將指揮的騎兵機械化兵叢集,共計軍隊120萬人,火炮13000門、坦克2200輛、飛機3000架。
交戰的結果也是殘酷的,蘇軍擊潰德軍23個師,全殲15個師。這場利沃夫戰役也被稱為十次斯大林突擊的第六次突擊。
在《東線:大崩潰》中重點介紹的另外一場戰役是斯大林第七次突擊,也就是基什尼奧夫-雅西戰役,從1944年8月20日一直延續到9月份。
希特勒對羅馬尼亞一向極為重視,
書中寫到:"希特勒曾對駐羅空軍指揮官說過:"我們把一切都賭上了。如果我們失去這個油田,就打不贏這場戰爭了!""
正因為在羅馬尼亞有驅動德國裝甲車輛不可缺少的油田,德國對羅納尼亞地區和巴爾幹地區是一定要嚴防死守的。
德軍在該區域一共佈置了50個師、90萬人,火炮迫擊炮7600門,坦克自行火炮400餘輛,810架飛機,組成強大的"南烏克蘭集團軍群"。
可是他們守得住嗎?答案是顯然的。
蘇聯一共投入125萬人,火炮16000門、坦克1870輛、飛機2200架,僅僅在八天的時間內就殲滅德軍的20個師,擊斃俘虜德軍一共25.6萬人,德軍的全面覆滅只是時間問題。
朱世巍先生在《東線:大崩潰》中還寫了兩個特別章,分別是1943年夏至1944年夏走向崩潰的東線德軍,和1943-1944年蘇聯與德國的戰時經濟,從各個不同的維度對這場戰鬥進行分析,許多觀點很新穎,也非常有趣,不同的讀者能夠從中得到不同的啟發。
《東線:大崩潰》,一本關於二戰東線戰爭的書,很值得一讀。
#紫焰小說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