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畫人傳》~第65篇

耶律倍(899年—937年1月11日),又名耶律突欲,賜名李贊華,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長子,遼太宗耶律德光的長兄,遼世宗耶律阮的父親。

耶律倍的祖父耶律撒剌,南院大王耶律磨魯古之孫。性格忠直沉厚。累遷西南面招討使,以善於理政稱道於當時。為契丹行宮都部署時,朝廷商議耶律乙辛重為樞臣,群臣不敢言。撒刺單獨上奏說:“乙辛有罪,不可為樞臣,故陛下讓他出外為官;現在又召他回,恐天下人生疑惑。”乙辛復為樞密使,見到撒剌,問他:“我與你無從過節,你為什麼堅持異議?”撒剌說:“為國家計,有什麼遺憾?”

耶律倍的父親耶律阿保機,遼朝開國君主。耶律阿保機勇善射騎,明達世務。並契丹餘七部。任用漢人韓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習俗,創造契丹文化,發展農業、商業。阿保機為汗後,不想按照傳統制度三年改選一次可汗,他要像中原的皇帝一樣建立終身制和世襲制,所以在他任可汗滿三年時不肯交出大權,憑藉他的實力和威望繼續坐在可汗的寶座上,開平元年(907年)正月,為契丹大首領,即皇帝位。貞明二年(916年),阿保機建立契丹國,稱帝。率部眾建都城皇城,即後來的上京,京中建孔子廟、佛寺、道觀等。

耶律倍自幼聰明好學,表面寬容,內心兇狠。他十八歲時,他父親阿保機在掃除了政敵和稱帝的障礙後,推翻了選舉制,自立為皇帝,建立了大契丹國,耶律倍被立為皇太子,成為大契丹國皇位的繼承人。阿保機對三個兒子的評價是:“長巧而次成,少不及矣”。

耶律倍作為立國的太子,絕不是花拳繡腿,武能上馬為將,文能畫史留名。他在契丹國應該推崇哪種思想治國方面,對父皇阿保機闡述了自己的意見,首先,他排除了以佛立國的動議,他認為:“孔子是萬世所尊崇的大聖人,應該排在最先。 ”阿保機聞言大喜,立即下詔建孔廟。《遼史》記載:“時太祖問侍臣曰:‘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對。太祖曰:‘佛非中國教。’倍曰:‘孔子大聖,萬世所尊,宜先。’”

他在參與契丹國擴張的過程中,充分展示了他狠的一面。在向北征討烏古部時,他作為先鋒都統,大破烏古部,俘獲牲口一萬四千二百頭,車乘、廬帳、器物二十餘萬,使烏古部全部投降了契丹。耶律倍又率經略燕地,一度打到定州(今屬河北),大大擴張了契丹的領地。

924年春,渤海國殺死了大契丹國的遼州刺史張秀實,阿保機決定進攻渤海國。阿保機頒佈詔書,定下聲東擊西之計,宣稱御駕西征。當時眾人不明其意,渤海國在契丹東面,只有耶律倍明白父皇的真實用意,並向父皇獻上了攻取渤海國的計策。契丹在攻克渤海重鎮扶余城(今吉林省農安縣)後,阿保機想清點城中的戶籍,耶律倍進諫道:“扶余城剛下,清點戶籍,會引民不安。我軍若趁此破竹之勢,直下忽汗城(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國的首都),一定能夠得手。”阿保機聽從了建議,讓耶律倍和耶律德光擔任前鋒,於夜間開始圍攻忽汗城。 3日之後,渤海國第十五代君主大諲撰見大勢已去,只好投降。

征服渤海國後,阿保機將其改名為“東丹國”,採用“天、地、人”三才之典故,阿保機自己的尊號是“天皇帝”,皇后述律平是“地皇后”,冊封皇太子耶律倍為“人皇王”,並賜予其天子的冠冕。這樣就確立了耶律倍“二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崇高地位。上諭寫道:“此地瀕海,非可久居,留汝撫治,以見朕愛民之心。”渤海國開始由東丹國向徹底契丹化過渡,從此,世上再無渤海國。

天顯元年(926年)七月,阿保機在班師返回契丹的途中,突然不幸病逝,沒有來的及交代自己的後事。耶律倍接到父皇駕崩噩耗後,馬上返遼,而母親述律平已奉梓宮西還,弟弟耶律德光也已先到“行在”。弟弟搶先一步,也就意味著耶律倍已失先機,述律平馬上讓他“總國事”,以掌控朝政。皇后述律平則奉行草原本位主義,主張維護契丹奴隸制度。她關注傳統的草原經濟,更關心契丹貴族的傳統利益。她對漢化程度很深的皇太子耶律倍,主張契丹全盤漢化的想法,是持否定意見的。

按照阿保機的天、地、人皇的順序,他對身後人事是做了妥善安排的,文武雙全的皇太子耶律倍更適合繼承皇位。皇位空缺達十六個月之久,圍繞著皇位繼承問題,契丹上層貴族集團展開了激烈的鬥爭。耶律迭裡曾經建言:“帝位宜先嫡長;今東丹王赴朝,當立。”由是忤了述律平的意思,詔下獄,炮烙,殺之,籍沒其家。皇后述律平親自來到大臣齊集的帳內,對文武百官說:“我的兩個兒子都很優秀,也都適合做皇帝,我不能決定由誰做皇帝,現在把選皇帝的權力交給你們,你們認為誰適合做皇帝就執誰的鞍轡。”文武百官見太后否決了皇太子,紛紛搶著執耶律德光的鞍轡,並歡呼“願事德光皇帝”。

耶律倍見事已如此,也洞悉了母親的心思,他只好“與群臣請於太后而讓位焉”。率領群臣向述律平請命:“大元帥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屬,宜主社稷。”主動要求讓出。天顯二年(927年)底,耶律德光即皇帝位,是為遼太宗。

耶律德光即位後,對耶律倍產生疑心,不斷想方設法削弱他的東丹國的實力,還派兵監視耶律倍,兄弟關係惡化,矛盾進一步加深。後唐明宗李嗣源知道了耶律倍的處境,出於政治目的,他派人持書密詔耶律倍。930年(天顯五年),耶律倍帶著妾室與珍藏的圖書從遼東渡海投奔了後唐。當他在金州(今大連市金州區)即將登船時,面對故國,悲憤滿腔,在海邊立了一塊小木牌,上刻《海上詩》:

小山壓大山,

大山全無力。

羞見故鄉人,

從此投外國。

耶律倍到達後唐後,後唐皇帝李嗣源以天子儀衛迎接他,耶律倍受到了熱情地接待。並賜姓東丹,名慕華。改瑞州(今江西高安)為懷化軍,拜懷化軍節度使、瑞慎等州觀察使。後又賜姓李,賜姓名為李贊華,遙領虔州(今江西贛州)節度使。耶律倍雖身在異國,但卻常思念故鄉和親人,向母親問安的信使不斷於途。耶律倍在後唐雖然官為節度使,但並“不預政事”,多數時間用來繪畫。

耶律倍從“忙人”變“閒人”,從高高在上的王成為失國之臣,性情轉而“刻急好殺”,嗜飲人血,每次想吸時都會用針扎身妻妾,然後再喝她們的血,如此殘忍的怪癖,使他身邊女人整日活在恐怖之中。奴婢侍妾稍犯小錯,他就用火燙她們,甚至挖出她們的眼睛。他到中原後,後唐明宗賜給他後唐莊宗的嬪妃夏氏,也因為恐懼他的這種惡行,吸點血無所謂,她真怕耶律倍殺死她,請求削髮出家為尼,這種怪異性格很可能與他在家鄉的不幸遭遇有關。

933年(天顯八年),後唐明宗李嗣源病死,子李從厚即位不到半年,就被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殺死了。耶律倍認為契丹的機會來了,派人密報遼太宗,希望他利用後唐內亂之際攻打後唐。遼太宗耶律德光對哥哥的好意置之不理。李從珂即位後,調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企圖以此消弱石敬瑭兵權。石敬瑭素有謀反之意,當然拒絕調任。於是,石敬瑭叛變,遣使向契丹求救,耶律光德親率大軍南下。

936年(天顯十一年)閏十一月二十六日,李從珂見大勢已去,於是帶著傳國玉璽與曹太后、劉皇后以及兒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樓,欲自焚,召耶律倍同焚,耶律倍不從,李從珂派壯士李彥紳殺害了耶律倍,耶律倍時年38歲。

耶律倍文武全才,有很高的文化修養。他曾經從中原買了萬卷書,收藏在他隱居的醫巫閭山絕頂之上的望海堂。他通曉陰陽、音律,精於醫藥、砭焫之術,工於契丹文和漢文的文章,曾經翻譯《陰符經》。他是藏書家、陰陽學家、醫學家、音樂家、文學家、翻譯家、漢學家和畫家,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儒者。

耶律倍作為北方草原民族的畫家,他擅畫水草放牧或遊騎射獵的情景,特別擅長於畫鞍馬,其畫作被宋代的黃復休評為“骨法勁快,不良不駑,自得窮荒之態”。傳世名作有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射鹿圖》、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番騎圖》、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騎射圖》等。

《騎射圖/射騎圖》,絹本設色,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在藝術技巧方面,顯示出典型的五代風貌。流暢勁挺的線條,準確洗練的造型,淡雅明快的設色,並達到了相當的水平。畫中武夫腰弓持箭,立於馬前,正在校正箭桿,似在做出獵前的準備。人馬刻畫最見功夫,活靈活現,血肉俱足。

盧秀輝有《嘆耶律倍》一首,詩云:

本為人至極,

失點陣圖太平。

遙想多少恨,

盡化在無聲。

懷國慟心哭,

戀土思舊城。

性情由是變,

令人嘆此生。

盧秀輝書法作品

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秦始皇重用的名將,在劉邦項羽滅秦時,為何沒有站出來幫助胡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