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時代兩千多年下來,皇帝很多,高壽的卻不多。高壽的不多,在位時間長還有所成就的就更少。可也正因為這種稀少,真正的"老皇帝"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離我們近些的康熙和乾隆帝是這樣,離我們已經很遠的漢武帝也是這樣。
一、聲名遠揚的千古一帝
毫無疑問,漢武帝是我們許多人最熟悉的封建帝王之一。無論是更加私人化的"金屋藏嬌"和"巫蠱之禍",還是深刻影響國家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重用霍去病、霍光,漢武帝的名字都因他的種種作為出現在古往今來的許許多多的書籍和談話之中。
孫中山曾將漢武帝與入選世界百大著名人物的秦始皇、讓整個亞洲和歐洲都為之顫抖的元太祖和左右十九世紀政治風雲的拿破崙相提並論,說漢武帝是:"不言武功,又有千年之志"。那麼漢武帝除了我們熟知的文化政策和軍事決策,還有什麼"非武功"的千古之策呢?
二、漢武帝留下的財政政策
我們常說漢武帝時期是大漢盛世,國家迎來了繁榮昌盛的巔峰。但堂堂漢武帝,其實也曾有過"口袋空空"的窘迫時期。
自辛苦推翻大秦之後,為避免重蹈亡秦覆轍,西漢推行了"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寬鬆國策。經過幾十年的恢復,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國家迎來了所謂"文景之治"的繁榮局面。這也被視作是武帝盛世的良好基礎。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好局勢,在傳到漢武帝手上時,被武帝發現情況好像並不是表面所展現的那樣。
雖然司馬遷在《史記》裡說,只要是在沒有天災的年份,大漢的國庫充盈得栓錢的繩子都會繃斷。但賈誼 、晁錯等也揭露,一旦發生水旱等天災,賣爵、賣田,甚至賣子的民眾自救舉措屢禁不止,"應接不暇"。而面對這樣的人間煉獄,漢武帝曾想開庫救災,卻發現國庫因為長期的輕徭薄賦而並無"幾兩"銀錢。
同時,漢武帝還發現,大漢雖然是以自己為帝,但國家並非全然處於自己的統治之中。雖然文景二帝已因七國之亂而對諸侯王採取了一定的限制手段,但在漢武帝繼位初期諸侯的勢力依然強大。一批富豪,也利用自身佔有的資源進一擴大自己的勢力。且在帝國的北方和南方,匈奴和百越也在威脅著大漢的統治……於是這一切問題彙總再彙總,漢武帝總結出的當務之急就還是解決國家財政危機。大漢從"無為"到"有為"的轉變,在現實的催促下終於提上日程。
漢武帝的財政改革主要有三方面:其一,統一貨幣,禁止私自鑄錢;其二,調整稅收,增加對商人的稅收;其三,執鹽鐵酒官營。且值得一提的是,在發生大規模災疫時,漢武帝還推行了"異地搬遷",向諸侯和富人徵收額外稅款等措施。
三、漢武帝留下的監察政策
除了真正支撐武帝盛世的財政政策,漢武帝還留下至今仍有借鑑意義的監察政策。為有效地加強中央統治,漢武帝對西漢初期的監察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建立起一套完整高效的監察體系。
漢武帝的監察體系包括四部分:中央監察、地方監察、軍隊監察和臨時性監察。前兩者,還分別細化為御史監察、丞相監察、中朝監察、司隸校尉監察和刺史監察、郡對屬縣的監察。
就監察機構而言,漢武帝時的機構無疑是較為多樣化和完善的。彼時從中央到地方,從常設到臨時,漢武帝都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監察機構。這既奠定了監察的常態化基礎,又留有餘地,為突發、偶發情況做好了準備。
就監察官員職權而言,武帝開創了監察官員位低權重的歷史。比如我們熟悉的刺史,在當時只是俸祿六百石的小官,但監督的卻是俸祿高達兩千石的太守。要知道,漢宣帝曾稱"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指太守)乎"。
就監察權和監察方式而言,武帝還實現了監察制衡和形式靈活多樣。前文提到,在中央監察中武帝進行了進一步劃分。而這些細分的監察單位,在同屬帝王領導的前提下又相互監督,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制衡。同時,除了常規監察,臨時監察還有官員代為監察和帝王親巡等形式。這進一步發揮出來監察的功用。
雖然漢武帝已是兩千多年前的人物,他推行政策的根本目的也是維護皇權統治,但這些政治舉措本身至今仍舊具有一定價值。尤其是武帝實行的自上而下的監察,是從內部對政治系統進行的自查和建設。這對於當下我國推進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無疑具有借鑑意義。
參考資料:
[1]邊步東.漢武帝時期監察制度研究[C].延安大學,2020.
[2]史衛.危機與轉型:漢武帝的財政改革[J].財政監督,2020,No.475,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