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前言

秦趙長平相持,這困難對於秦國來說只是常態,但是對於趙國來說就很難受,因為沒有經歷過,所以在這個階段,換將是一種必然,新將軍一定會主動進攻,失敗也就是必然。說用趙括有問題,因為趙括之前沒帶過兵沒經驗。

這麼說多少有點事後諸葛亮,趙王又沒開天眼能預知。韓信,之前不也沒帶過兵,沒經驗麼,劉邦不也一下子就提拔他做大將軍麼?韓信成了,劉邦就是慧眼識珠,會用人。趙括敗了就是趙王不會用人。同樣是年輕人,孫權不也是大膽啟用陸遜麼。

打仗嘛,其實就是這麼回事,贏了就是厲害的,輸了就是輸了,沒什麼的說。很多時候所謂的分析其實蠻有意思的,好多可以說是完全同樣的決策,有的贏了有的卻敗了,贏了的就是神來之筆,輸了的就是昏招,可是兩個決策本身並沒有區別。

其次,技術上戰國騎兵沒有馬蹬和高橋,無法固定自己。作用主要是偵察,說趙軍勝過,也沒錯。勝了幾次?既然趙軍平原地區就能教別人做人,那請問為啥不進關中平原呢?那豈不是能滅了秦?騎兵俯衝和步兵佯攻誰難度大?

一開始第一戰,看看地圖廉頗就是這麼想的,結果一戰失上黨,喪師近十萬,二戰失第一道壁壘,又死了副帥和四名將軍,喪師數萬。上黨可是非常非常利於趙國的戰略要地,是要死守的,而且居高臨下利於趙軍作戰,結果呢?

廉頗可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以善守著稱!怎麼在明顯地利情況下沒守住呢?按大多數人所說的騎兵優勢,居高臨下,不論是騎射還是衝鋒都有優勢,結果呢?

再者,趙軍雖然離大後方更近,但是後面有一道太行山,運糧難度也是高的驚人,趙軍的後勤並不佔多大優勢,廉頗將軍知道趙軍不善和秦軍強兵硬戰,選擇固守,沒什麼錯,但是畢竟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趙王當家知道柴米貴,趙國本來就不是農業強國,胡服騎射統一了趙國以代郡為核心的遊牧文化區和以邯鄲為核心的農業文化區,加強了趙國的軍力,但是沒有從根本上加上農業實力,和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有根本上的差距

加之趙國的人口本來只有秦國的一半,版圖遠不及秦國,而且有效產量土地更少。趙軍無糧,不可能徵兵,只能抽調部分募兵去打仗,能派出幾萬軍隊了不得了。

有確鑿證據證明,趙括的軍隊跟秦軍打了大半年,如果要按照史料較真,趙括的結局是失蹤,但後來又冒出個同齡的身份成疑的黃石公。如果有糧何必借,冒著聯盟崩潰的風險,糧食將盡無力支援的欲使廉頗出戰換得齊楚援助,廉頗遲遲不願出戰,糧食將盡,秦兵不退。

廉頗不願出戰,又無外援,不得已換上趙括,趙括出戰,齊楚就援助趙國,但趙王知道趙軍糧食將盡,不得不去借,最後聯盟崩潰,趙王放棄了救趙括。“長平之戰”最後的結果,不怪廉頗不怪趙括,是趙王的問題。接受上黨不是錯,反而是必然之舉,接受後卻準備不足,廉頗上任,副將被秦偵察兵斬了。

在求和的策略上,趙王決策失誤,接下來就是趙國出現糧食危機,與齊楚達成協議,但廉頗拒絕進行進攻秦軍,之後拖了半個月左右才換上趙括,使得秦國做好充分準備,一起正常進行,趙國本以為把齊國綁上戰車應該是肯借糧的,但齊王拒絕了。

趙王的思維明顯還停留在戰國早期,還視為只是上黨一地爭奪的區域性戰爭,因此從一開始國家戰爭機器就不是全力開動的。在這種情況下,趙國不可能做出一切服務於前線,後方緊衣縮食的支援前方。做個不太恰當的比喻,秦趙長平之戰的感覺,在意識形態上某種意義上很像中日甲午戰爭。

秦國的思維和舉國上下有點像當時的日本,後方再苦再累,這一仗一定要打贏,所以再怎麼拖,拖的再怎麼慘,秦國始終沒有表現出示弱的姿態。秦昭襄王就像明治天皇一樣,掃地為兵的將全國的資源輸送到前方。

趙王換廉頗,就是在各方運作求和不得的情況下,希望寄希望於打一場勝仗來逼迫秦國同意停戰,廉頗被換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他的求穩戰術是滿足不了趙王的後續需求的。所以我覺得秦國的反間計,趙王中的只是一半,那一半就是選趙括這一點上,至於換將,秦國不用反間計,趙王也會換,只不過可能換的就是樂乘李牧之類的了。

秦趙兩軍總體上實力相當,廉頗是個穩將,沒有足夠的勝算不會和秦軍打,但是秦趙兩國秦強趙弱體現的很明顯了,兩軍對峙了近三年,趙國國內已無餘糧已經到了要借糧的地步,秦國在如此情況下居然還有數月存糧,還能拖過一個季度。

長平之戰的關鍵問題,在於秦趙最高統治者對戰爭定位認識的不同,長平之戰時,廉頗初戰不利後選擇守勢絕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趙國最終的失敗既不是因為換了趙括,也不是因為拖不起,而是廟算的重大失誤。廉頗採取守勢,也不是單純的就是想只靠趙國就拖垮秦國,而是為了給趙王爭取從其他方式來運作的時間。因為真正完全想靠趙國拖垮秦國,大機率是隻能拖殘而拖不死,趙國自己會被拖死,這一點我想廉頗也應該是清楚的。

兩國之間的國力差距可見一斑,所以廉頗沒錯,趙王沒錯,趙括也沒錯,趙軍不能正面硬戰,不易久戰,只能出奇謀在前期打敗秦軍然後據上黨之地死守,廉頗打仗還是比較中規中矩的,而有可能做到這一點的馬服君趙奢已經去世,後期堪當中流砥柱的李牧此時仍在北部抵禦匈奴。

趙國面臨的本身就是一個很難打破的死局,國內幾乎沒有可以抗衡武安君白起的將領,沒有久戰的國力,不佔明顯優勢的後勤,不足以正面抗衡秦軍的趙軍。趙軍幾次大敗秦軍都不是靠強兵硬戰,都是名將出奇謀,說真的不搞合縱抗秦基本沒得玩,只是死法不同而已。

參考資料:

《戰國策》《史記》

1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遲來的重視:丟掉兩百萬土地後,才開始重視,標定三百萬邊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