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我們在看很多古代電視劇的時候,會聽到很多正直的大臣將宦官稱為“閹黨”,因此就會給人一種宦官就是太監的感覺,但是實際上,這兩者是存在很大區別的,並不是一個概念。

宦官和太監最大的區別就是:

宦官一詞由來已久,是所有在皇宮裡面為皇帝和皇族服務的官員總稱,宦官,又稱寺人、中官、中涓、內官、內侍、中貴人等,而這些充當宦官的並不是都是閹人,只不過到了東漢之後,才全部由閹人來代替的;

而太監,最開始出現應該是與北宋同處於一個時期的遼國,這個時候的太監,還不是閹人,而是政府機構的官員,到了元朝的時候,太監更是指國家的二級官吏,這個時候絕大部分的太監都不是閹人。

明代太監和官員有了固定的關係,即太監是宦官,但是宦官不一定是太監;

而到了滿族統一天下時,才將太監和宦官混為一談。

閹人,在中國古代別稱為寺人、奄人、閹官、宦者、宦官、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古代的一些奴隸主和君王、貴族,為了使自己的妻妾們對他保持貞節,不准她們和一般男子接觸,但後宮又需要男子服役,所以就大量地使用閹人。

閹人也並非是古代中國獨有的宮廷制度,在埃及、印度、衣索比亞等國家,也存在以閹人管理宮廷,保障帝王后妃貞潔的制度。

唐高宗在位時期,將殿中省改為中御府,設有少監、大監等官職,並無“太監”一職。

直到遼朝時期,才出現了“太監”一詞。

明朝時,內廷分為十二監,各部的主管被稱作太監,屬下由宦官充任。

清朝時,宦官和太監已經沒有區別了。

喜歡看宮廷劇的觀眾都知道,太監還有一個稱呼——公公。

為何有這麼一個怪怪的稱呼呢?

原來,地位較高的太監一般都是帝王身邊的紅人,因受寵而很有權勢,他們善於察言觀色,最能揣摩帝王的心思。

因為直呼“太監”是具有侮辱性的稱呼,能被稱作公公的太監,一般都是地位較高的大太監。

一些官員想討皇帝歡心,是離不開太監的,為了巴結太監接近皇帝,就想出了這麼一個尊稱——“公公”。

太監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別稱——“貂鐺”。

《後漢書》記載:“建武以後,乃悉用宦者……假貂當之飾,處常伯之任。”

這裡的“貂當”即“貂鐺”。

東漢時期,宦官常常用“貂”、“鐺”做為衣帽上的裝飾物,侍中、中常侍等宦官以赤黑色貂尾,加黃金蟬裝飾官帽,以此與其他官員相區別。

因此,太監又有了“貂鐺”、“貂當”、“貂珪輩”等稱呼。

清代詩人尤侗寫的《礦使出》,其中有一句:“君王為商賈,貂鐺皆盜賊。”

詩中以“貂鐺”代指宦官、太監。

太監除了上述這些比較中性的稱謂,還有一些蔑視性、歧視性的稱呼,如閹寺、內豎、貂寺、閹豎、閹狗等。

宦官都是來自鄉村的苦孩子,進入皇宮之前需要將其淨身,就算從皇宮出來也飽受世人的小看和冷眼想看,古代他們是歸於最蒼涼的一種人。

明朝後期,宦官掌握一個國家的大權,猶如魏忠賢,他乃是第一個最牛的宦官,但是前史上能夠出現這麼的宦官畢竟有幾個呢?古代皇宮中,宦官的位置是最低微的,就連宮女都不如,在皇宮日子的宦官天天需要乾重活,只需沒有伺候好主子將會被謾罵,皇宮日子隨時都可能會掉腦袋。

在皇帝當宦官是需要支付很沉重的代價的,古代很多宦官都會出現小便失禁,之所以會這麼首要是由於他們身體的缺點致使,聽說在淨身的時分需要拿東西堵住尿管,假設幾天的時分沒有出現失禁說明現已成功了,但是假設出現小便失禁那就完蛋了。

依據晚清宮女回想,這些宦官身上必備的兩樣物體,一個是護膝蓋,其他一個便是毛巾。

護膝由於宦官在皇宮需要常常下跪面見皇帝,其他一個毛巾有點讓人不解,聽說滿清的宦官常常會出現小便失禁,晚清的宦官都是有必定的年紀根柢就沒有年青的宦官,失禁是最嚴重的一個朝代,不管在啥時分宦官褲襠底下都必須要有一條毛巾,否則渾身的尿臊味會影響到主人的心境,也是現在的尿不溼吧。

不管再怎麼處理,宦官身上一直有一股味道,這便是為啥皇帝就餐都由宮女伺候,而宦官站在門外等待主子的調遣,根柢就不能夠站在主子身邊。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匈奴人兇狠好戰,抓到漢人卻不殺,還給娶媳婦,為啥這麼“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