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末漢初,有這麼一對難捨難分、相愛相殺的“好兄弟”——陳餘和張耳。不但我們後世人認為他們好,連《史記》、《漢書》都覺得他倆分不開,合在一起叫——《張耳陳餘列傳》、《張耳陳餘傳》。
可如果我們仔細翻看史書,張耳和陳餘的故事,就會令人不勝唏噓!
一、朝夕相處的“親”兄弟
張耳、陳餘雖然一個姓張一個姓陳,可倆人曾經的交情比親兄弟還親!
首先倆人是老鄉——都是今天的河南開封人。不光是老鄉,而且倆人都還很有才,他們互相看對方非常順眼——《史記·張耳陳餘列傳》:“(陳)餘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交”。
這倆人的刎頸之交可不是光說說而已:張耳曾經給魏國信陵君當過門客,後來秦國一統天下,張耳這個曾經的“反對黨”就成了危險分子,全國通緝。而因為和張耳關係好,陳餘也跟著上了黑名單:“購求有得張耳千金,陳餘五百金。”
既然成了通緝犯,倆人只好上演“生存大逃亡”,他們從開封民權一路逃亡到了周口淮陽(陳地),在這當了個基層辦事員——里正(大體相當於保安),混飯吃。
有一次,里長(保安隊長)看他倆不順眼,上來就是一頓臭揍!作為一代名士,陳餘哪受過這種氣,當場就要掀桌子,張耳一看不妙,趕緊踩著老兄弟的腳,示意陳餘忍著、主動領鞭子!
事後,張耳跟陳餘說:老弟啊,你掀桌子弄死這個里長太容易了,可這樣一來,咱倆不就暴露了嗎?要忍啊!
再後來,倆人一起加入了陳勝的反秦隊伍,又跟隨並輔佐陳勝的小弟——武臣到河北一帶開疆拓土,以三千人馬,建立了新趙國。在這新趙國集團,張耳為右丞相,陳餘是大將軍。這一年,他們的人生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張耳、陳餘年輕時這種同進同退、同甘共苦的關係,如果用一句話形容,那大概是:“穿一個開襠褲的親兄弟”!或者說“好基友一輩子”!
二、兄弟生隙
但是,張耳、陳餘的兄弟關係,很快就受到了挑戰:面對各路造反大軍,秦王朝派出了最後的軍神——章邯。
公元前207年,章邯率軍攻擊趙國,張耳、陳餘雖然厲害,但面對人多勢眾的秦軍,卻一點脾氣都沒有,被一頓臭揍,連集團總部邯鄲都被人給端了,張耳和趙王歇被困在了鉅鹿城,陳餘則收集殘兵敗將,駐紮在鉅鹿城以北。
這種情況下,陳餘還好一些——畢竟在包圍圈之外;可張耳和趙王歇卻被圍困在鉅鹿城裡,坐吃山空,眼瞅就要斷糧!無奈之下,張耳一方面向新生代霸主——楚軍求救,另一方面不斷催促好兄弟陳餘趕緊想辦法解救自己。可面對幾十萬戰力強悍的秦軍,陳餘說:兄弟,我也沒辦法啊,我出兵不過是送死而已!
實事求是的說,理性分析,陳餘說的沒問題,此前軍容整齊的趙軍都打不過秦軍,更何況現在自己手裡的幾萬殘兵敗將?
可對張耳來說不是這樣,急病亂投醫的張耳派遣張黶、陳澤去找陳餘:老弟,咱倆可是親兄弟,你咋能見死不救呢?你不拼一下,怎麼知道行不行呢?萬一有奇蹟呢?
一看連張耳都這麼說了,陳餘也很無奈,只好分出五千兵力給了張黶、陳澤,讓他們去解救鉅鹿,五千去硬拼人家的二十萬,更何況張黶、陳澤又不是超級名將,這去拼的結果就是——全軍覆沒!
之後,各路反秦大軍陸續開到,項羽上演天神下凡,破釜沉舟主演了鉅鹿之戰!而在整個過程中,不但各路反秦大軍作壁上觀、沒有行動,張耳的好兄弟陳餘也沒對秦軍採取行動。
在性命交關之際,張耳、陳餘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做出了不同選擇,兩人的兄弟情,已經開始塑膠化了!
戰爭結束,危機解除,張耳對陳餘非常失望:說好的,好兄弟一輩子呢?你怎麼在關鍵時刻掉鏈子?還有,我派去的張黶、陳澤在哪呢?
陳餘回答:張黶、陳澤他們倆率領五千人出擊,結果被秦軍包了餃子,全軍覆沒!
陳餘自以為實話實話,可張耳壓根兒不信:肯定是你把他倆殺了!
一聽這話,陳餘脾氣也上來了:你要這麼說,大將軍印在這兒,我不幹了!而在這關鍵時刻,陳餘突然給氣尿了——我去上個廁所,大印在這兒,你看著辦!
怎麼說倆人都是一起成長、一起奮鬥的好兄弟,生氣歸生氣,張耳本來也沒想過真對兄弟捅刀,可在這關鍵時刻,有人卻出來吹邪風了:誒,我說,你不如就趁這天賜良機,把將軍印給收了,以後趙國的軍政大權不就都在你手裡了嗎?聽到這話,張耳居然豬油蒙了心,真把陳餘的大將軍印給收了。等到陳餘尿完,回來發現:將軍印還真沒了!無奈的陳餘只好“揮一揮衣袖”,走了。
陳餘這可真是“辛苦奮鬥半輩子,一尿回到解放前”!在利益紛爭前,張耳、陳餘的兄弟情,已經徹底塑膠化!
咱實事求是的說,陳餘不出兵固然是不夠勇敢,但張耳的兒子張敖也就在鉅鹿城外,也沒出兵,張耳卻只一味地指責陳餘掉鏈子,這有點不公平!此外,張耳更不該趁機收了陳餘的兵權,這做法實在不地道!
三、徹底決裂
如果事情只到這裡,張耳、陳餘還能是朋友,可後面劇情的發展,卻讓兩個曾經的好兄弟不斷走向對立。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大封諸侯,人緣更好的張耳裂土封王——成了常山王,而人緣差一點的陳餘只封了個侯爵(封地在南皮附近)。
訊息傳來,這讓陳餘更難接受:憑什麼?這一路走來,我陳餘的付出不比張耳小啊?
試想一下:同時進入公司奮鬥拼搏的兩個人,提拔幹部的時候,一個成了大區經理,一個還是個科室負責人。這種待遇反差,一般人都接受不了,作為名士的陳餘更接受不了。
如果張耳、陳餘的紛爭只到這一步,那也還好,這頂多算是觀念不合、分贓不均。可是,極度不平衡的陳餘卻乾脆聯合齊王田榮,襲擊了老兄弟張耳,把張耳的勢力從趙國徹底拔除!
從當年的刎頸之交,到今天的兵戎相見,張耳、陳餘鬧到這份上,可就算是徹底決裂了!
四、反目成仇
被攆跑的張耳去哪了呢?他投奔了劉邦,成了漢王的座上賓。
趙國,陳餘提了一個要求:只要殺掉張耳,趙國就出兵!無奈之下,劉邦殺了一個長得很像張耳的人,陳餘這才出兵!
不得不說,陳餘這個要求可就太過分了——以前縱然兵戎相見,那也只是意氣之爭、利益之爭,沒到不死不休的地步,而這個要求可就讓兩人完全的反目成仇了,雙方再無回頭的可能!
彭城戰敗之後,陳餘發現張耳詐死,就和劉邦斷交,趙國重新加入了反劉大營。
公元前204年,韓信、張耳出兵趙國,打破井陘,在泜水河畔擊敗並殺死了陳餘。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張耳親手送了陳餘最後一程!
結語
讀這段歷史,令人不勝唏噓,到底是什麼讓一對好兄弟反目成仇呢?其實不過是利益!
兩人在處理利益關係時,都沒做到坦誠以待!而這導致曾經的至交好友,最終只能以悲劇落幕!而歷史上,又有多少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呢?於今而言,認真反思張耳、陳餘的故事,或許能讓我們更妥善地處理人際關係。
參考資料:《史記》、百度百科
拓展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