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個小小的公案,那就是關羽之死,到底是誰殺的?
為此,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演義第77回關羽之死的大略情況:
關羽兵圍樊城,前順後阻,遭遇到曹操派遣來的大批援軍之後,尤其徐晃來到後,關羽被曹仁徐晃裡外合擊,最終無力再戰。同時,荊州諸城向東吳投降。關羽無力進攻,也無路可退,更無兵可求援,比如上庸守將就拒絕了關羽的求援信。無奈,關羽只得一路敗逃,從麥城作短暫停留後,再繼續北逃,遭遇東吳將領馬忠的埋伏,關羽的赤兔馬被絆倒,關羽被俘虜捆綁。
馬忠將關羽押送回來後,孫權非常高興,召集全部將領來到大帳,親自勸降,說了一番仰慕之言和渴求之語,可是遭到了關羽的大罵。
原本,孫權和關羽就有過節,那就是之前孫權準備和關羽聯姻,但是遭到了關羽的“虎女焉能嫁犬子”之羞辱。
現在孫權為了大局,不計前嫌,按說還是比較有風度的。可是關羽作為劉備的結義兄弟兼第一重臣,他罵孫權拒降也是預料之中。
因此,孫權勸降關羽這齣戲,彼此是都心裡有底的。孫權如此做,倒更像找到一個殺掉關羽的藉口。因為事情的發展,也果然如他們心中的之前預料:孫權不計前嫌勸降,關羽則誓死不降。
孫權最後選擇了將關羽父子推出斬首。
如此說來,關羽之死直接凶手當是孫權。
可是關羽死後,卻沒有找孫權要人頭。
他找誰呢?
他找了兩個人,第一個是呂蒙。
他找呂蒙,倒也可以理解,是呂蒙帶兵偷襲了他的荊州大本營,導致他無家可歸走投無路,落得被殺之結局。問題是,呂蒙並未直接殺他。但他卻陰魂附身呂蒙,只是大罵了一頓殺自己的凶手孫權,而直接卻索了間接害死自己之人呂蒙之命。此事,說起來,也沒道理。
第二個人是玉泉山的高僧普淨。
俗話說冤有頭債有主,誰殺了你,你找誰。
那麼關羽之死是因呂蒙和孫權造成的,甚至跟那個小馬忠也有關係。
所以關羽找呂蒙和孫權的麻煩,倒是情理之中,可以理解。
然關羽死後,其魂不散,卻找到了玉泉山高僧普淨這裡,說:“還我頭來!”但為何和尚只用1句話就把關羽頂了回去?其中原因盡在此4個字之中:因果報應。
那麼何為因果報應?
佛家經典《涅槃經》有言:業有三報,一是現報,就是今生之罪今生報;二是生報,就是今生之罪來生報;三是速報,就是現在之罪現在報。
也正因此,當關羽對普淨高僧說“還我頭來”的時候,普淨高僧說了一句話就讓關羽啞口無言了。普淨高僧說:
“後果前因,彼此不爽……然則顏良、文丑、五關六將等眾人之頭,又將向誰索耶?”
普淨高僧一言對關羽生平的情況,基本做了一個概括。
按照《涅槃經》業有三報之細則,關羽人生的因果關係當屬“現報”,即今生之惡今生報。
關羽的今生之惡,普淨高僧已經指出,即在官渡之戰時以偷襲的方式殺了顏良,又斬了顏良的首級。後還是在官渡之戰,關羽憑藉著赤兔馬之快,從背後不太光明的殺掉了文丑。此後,更有過五關斬六將,然則此五關六將皆是忠於職守之將領。他們的性命難道不是性命?他們死了,找誰討要自己的頭顱呢?
倘若以“因果”為根基,每個人都要討要頭顱的權力,然則人人都找關羽討要,關羽不過一顆首級,夠給誰呢?
故此,高僧一言,點破了因果關係之癥結所在。同時,實則帶有一定的指責之意,令關羽在頓悟的時候,也深感羞愧。
而孫權和呂蒙不過是關羽“現世報”的執行者而已。
所謂“因果報應”,從來都是環環相扣,不曾漏放過一個人。
比如孫權殺關羽,但孫權在稱帝之後,尤其晚年,忽然性情大變,其死後,子孫為了爭奪帝位,更是互相殘殺。可謂是“生報”,今生殺了關羽的惡果,到了來生在子孫身上得到了報應。
呂蒙則是速報,前面剛致關羽於死地,緊跟著報應就來了,七竅流血而死。
反之跟關羽有關的曹操,則略有不同。早年曹操待關羽恩重如山,甚至在關羽掛印而去斬殺自己多位守關將領的情況下,曹操依然心懷寬宥,放關羽而去。此行,即積德之舉。後到華容道時,關羽不惜違反軍令狀丟了自己的性命,也要放曹操離開。這是一種最為明顯的因果關係。
總的來說,因果報應在某種程度上是遵從自然變化的規律,並非一成不變。而且佛家所說“業有三報”其實貫穿了人的生前和死後,並非單一的某一種。因為人生而為人,難免犯錯,區別無非是錯誤的大小不同而已。犯了小錯,則會速報,只是這種速報有的能感覺到,有的甚至自己都感覺不到。而犯了大錯,甚至是大罪孽,那麼後果就比較嚴重了。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涅槃經》等。
-
1 #
-
2 #
我從來不拜關羽,也從不承認關羽是什麼財神,我只敬拜真正護佑眾生平安的佛菩薩和一切善神善仙善鬼,南無阿彌陀佛
關羽:和尚為了出名居然拿我開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