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鄉投奔曾國藩 吃飯時做一小動作 曾國藩看後說:此人不可用
書生帶兵打仗,乍聽起來總讓人覺得不太靠譜。在晚清時期,面對太平天國如火如荼的戰事,若不是八旗兵和綠營兵腐朽墮落、不堪一戰,也輪不到曾國藩這個只會拿筆的人來提刀上戰場。
一開始,大家都不相信曾國藩這個文弱書生能搞出什麼大名堂,就連曾國藩自己,都不看好自己,最後還是在好友郭嵩燾的苦勸之下,他才決定在老家開辦團練的。
不過,在誰都不看好的情況下,由曾國藩訓練起來的一支湘軍,卻意外地成為了地方武裝中,唯一能與太平軍正面對抗的一支軍隊,並最終力挽狂瀾,拯救了危如累卵大清王朝。
湘軍能夠如此成功,彷彿就像一個奇蹟。但事後回過頭來看,這雖是大家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湘軍從艱難籌備、發展壯大再到後來成為清軍的中流砥柱,與統帥曾國藩的個人能力有很大關係。
第一,曾國藩的治軍能力很強。雖說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但曾國藩是翰林學士,面對家鄉招募來的,文化程度不太高的鄉勇,他不但能把道理說得清,還能把道理講得透。曾國藩寫了一首《愛民歌》,讓士兵們天天傳唱,進行思想教育,用理論武裝他們的頭腦,把湘軍打造成了一支敢打硬仗的軍隊。
第二,曾國藩深諳用人之道。只要是來投靠曾國藩的人,他在很短時間之內,就能辨別此人才器大小,是否忠心,專長如何,並把他們安排到最適合的崗位。因此湘軍麾下人才濟濟,曾國藩的門生也是人才輩出。
曾國藩之所以會用人,是由於他會辨才。而曾國藩會辨才,還因為他很會給人看相。
曾國藩精通相術,並不是什麼祕密。他自己就寫了相書《冰鑑》,介紹了他多年來總結的觀人、識人之法,從神骨、剛柔、容貌、情態、鬚眉、聲音、氣色這七個方面,來推測一個人的性格和命運。
當然,除了上面提到的外貌以外,一個人的行為習慣,也是曾國藩用於辨別人才的重要依據。這就要求用人者具備細緻入微的觀察能力。
曾國藩在駐紮安慶之時,曾有一名湖南老鄉前來投靠。此人的外表十分忠厚純樸,曾國藩見後也認為是可用之人。在準備給這個老鄉委以差事前,曾國藩請他吃了一頓飯。席間,這位老鄉做了一個小動作,被曾國藩看見。飯後,曾國藩便給了他一些錢,讓他回去了。
本來已說好能在軍中謀個差事,現在卻突然被趕走,讓這位老鄉大惑不解,於是便找到曾國藩的表弟,向曾國藩詢問到底是怎麼回事。
曾國藩聽聞後,回答說,“某家赤貧,且初作客,去秕而食,寧其素耶!吾恐其見異思遷,故遣之。”
原來,當時軍中供應的糧食,是不像我們平常吃的大米那樣加工過的。在米飯之中,會摻雜一些秕穀外殼,雖然也能吃,但口感不是很好。而曾國藩這個老鄉,他家裡本來十分貧寒,又是第一次作客,卻把碗裡的秕穀挑出來再吃。
從這個小動作之中,曾國藩便看出此人雖然表面純樸,但內心並不是一個老實人。若這人以後見異思遷,甚至投靠太平軍,不知道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因此不如現在就讓他回家。這位老鄉聽說後,便慚愧地離去了。也正因曾國藩如此防微杜漸,所以他湘軍經營十餘年,始終都沒有發生過被從內部攻破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