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第十三章 劉邦稱帝第二節 登基

劉邦的建國比以後的開國朝代要簡單一些。劉邦過去已是漢王,他已經有了國號“漢”,而不是我們後人說的漢朝。當然,“西漢”、“東漢”說法也是後人說的,它是因首都建在長安和洛陽,這一西東的區別而來。

當皇帝和做漢王真不一樣,麻煩事多了,雖然國名有了,但首都地點、登基大典以及國家體制、律法等好多事情都需要確定。好在劉邦手下有蕭何、張良以及過去就在秦朝時當過大臣的一些幹才。

劉邦從年輕時就一直仰慕堯帝,而定陶這個地方又是是堯帝的發祥地,因此,登基地點選在定陶。

劉邦都城選在洛陽,除了洛陽地理位置四通八達外,其中最重要原因是劉邦大部將領來自中原一帶,帶著家鄉觀念,離老家近。

到了商定登基禮儀時候,劉邦和手下大部分官員和將領雖然出身秦朝小吏或泥腿子,不過大家不用擔心,劉邦長處是聚攏和使用人才,他手下

就有一位精通禮制的專家。

這個人我們在前面說過,他就是秦二世朝堂上的博士叔孫通。

自叔孫通離開秦二世朝堂,從咸陽逃回了到老家薛縣(今山東滕州南)。當時薛縣已被反秦義軍項梁軍隊佔領,叔孫通便投靠了項梁。項梁戰死定陶後,叔孫通侍奉項羽。

漢二年(前205),劉邦率領諸侯軍隊攻取彭城(今江蘇徐州),叔孫通轉投漢軍。劉邦大敗西逃時,叔孫通也跟著劉邦到漢營。叔孫通雖然是儒生,但他不迂腐,他知道劉邦討厭身穿博士服的人,他立即改穿短衣楚人打扮,並且還專門在江湖中尋找打仗厲害的人推薦給劉邦。對此,叔孫通很得劉邦喜歡。然而,跟著叔孫通的一百多門客,卻是在背後罵他說:“跟了他這麼多年,可他不向漢王推薦咱們,而專門去推薦那些大壞蛋,真不知道這是什麼道理!”叔孫通聽說後,就對他們說:“漢王現在需要的是能打仗的人,你們能行嗎?等打完仗,會有你們機會”。

漢五年(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在定陶氾水之陽(古稱河水北為陽,也就是濟水之流北面)—堌堆上(現在人們稱此為官堌堆,又名受命壇或即位壇)舉行登基大典,各位侯王及太尉長安侯盧綰等三百人按著叔孫通精簡後禮制,跪拜稱劉邦“皇帝”,也有人喊劉邦萬歲。當然,漢朝時候“萬歲”一詞還不專屬皇帝,那時的“萬歲”就是民間一個祝福詞,誰高興了都可以喊萬歲。

成了西漢皇帝的劉邦下詔封呂雉為皇后,劉盈為皇太子,追贈已去世的母親為昭靈夫人。但由於中國皇帝歷史太短,秦始皇、胡亥稱帝后又趕上他們的老爹都死了,他們沒封過在世的老爹,因此,到了劉邦這,他也不不知封劉太公啥職稱,先等等吧。

為了穩定南部邊陲,防止福建自行獨立。劉邦又封亡(音:無)諸為閩粵王,閩中郡歸其統轄。” 修養生息 恢復生產

多年的戰亂,使得初建的西漢國家千瘡百孔、民不聊生。有資料說,三年的反秦、五年的楚漢戰爭,使得西漢建國時的人口數量由秦朝時的約2700萬左右減少到1500萬至1800萬,在剩餘的人中大部分輕壯男人被徵兵服役,還有一部分人因戰亂逃離在山野湖泊中,農田荒蕪,餓殍遍野。杜甫《兵車行》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野生灌木)。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這正是當時的寫照。劉邦稱帝之初,西漢國家經濟完全處於極其困難境地,當時有個說法很貼切,皇帝出行的馬車共有四匹馬,想找同一毛色馬都沒有配齊。連丞相蕭何出行也只能坐牛車。

劉邦稱帝之初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恢復生產。劉邦出身農家,自己雖然不愛種田,但他知道糧食是國家執政的基礎,百姓的命根子,他把所有的熱情都放在了農民兄弟的身上,鼓勵開荒。為了鼓勵農民開荒,劉邦規定,只要你開的荒地,這塊地就是你的。

為了解決農村勞動力短缺問題,劉邦想了好多辦法。

1)、裁撤軍隊

漢五年(前202)五月,劉邦在洛陽頒佈《罷兵賜復詔》。這道裁撤軍隊的命令可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在和平時期,既減少國家養兵的負擔,又能彌補農村勞動力不足。同時劉邦為解決遣散回鄉的軍功人員待遇問題,在法令中規定,凡復員的軍吏卒,可按軍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賦徭。爵位在第七等公大夫以上的,皆令食邑,優先分配田宅;爵位在第七等以下的,免除本人及全家的徭賦。

2)、釋放刑犯

為了鼓勵種田,劉邦下令流民返鄉,恢復原有房屋土地。釋放罪犯,只要不是死刑犯,一律放回家從事農業生產。

3)、解放奴隸

根據馬克思五大社會形態理論,中國奴隸社會是夏商周三個朝代,戰國到1949年為封建社會。然而,中國到了漢代才有“奴隸”一詞,而且,奴隸存在於夏朝到新中國成立之前長期存在。當然。千萬不要和現在的“房奴”、“卡奴”先聯絡。

回到劉邦解放奴隸這事情,其實劉邦也不是真的想徹底解放奴隸,並非強制,他沒有那麼高思想境界,國家窮,無非是想多收點稅,大戶要是願意放了奴隸呢,農村多了個勞力;大戶要是不願意釋放奴隸呢,也不犯法,就是多向國家交點稅,多交多少,我們下面還要說到。

(待續)

13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