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業楊老令公的夫人佘太君,在楊家眾兒郎戰死後,率領楊門女將接過鋼槍,巾幗不讓鬚眉,打敗蕭太后指揮的遼國大軍,報效國家,為楊家贏得萬世美名。這個故事很精彩,但這是小說和演義,現實裡並無佘太君和楊門女將。
在真實的歷史上,佘太君應該確有其人,雖然沒有親自領兵殺敵,她的家族卻是大宋最忠誠的武將世家,保衛大宋上百年,立下無數戰功。最後與北宋共存亡。她們家族的故事比楊家將更加精彩。
楊業的夫人姓折,大概是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被誤當作是佘。折家是個不折不扣的藩鎮,統管府州一地,有兵有權,而且是世襲的,朝廷從來不干涉。
熟悉北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把藩鎮的兵權都給奪了,防止他們學自己的樣,來個黃袍加身。那怎麼還會有折家這樣的藩鎮呢?
原因也不復雜,折家原本不是宋朝部將,而是北漢的將領。折家鎮守的府州是西北邊鎮,就是一支純粹的邊防軍,當然對趙匡胤不會有威脅。
更重要的是,折家的兵馬雖然久經沙場、戰鬥力強,但總共只有幾千人。府州又是荒涼貧瘠之地,養不起多少兵。因此,宋朝不用擔心他們造反。
折家的先祖據說是鮮卑人,跟北魏皇帝是同族。唐朝末年,折從阮奉命鎮守府州,抵禦契丹的進攻。由於戰功卓著,被唐朝封為節度使,永鎮府州,由此開創了折家的事業。
唐朝滅亡後,折家與楊家一同歸順北漢,折從阮的孫女嫁給了楊業,也就是演義中的佘太君,將門聯姻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楊業的這位折夫人沒準還真會些拳腳,畢竟是將門之女,想學的話,教練都是現成的。更何況邊塞地區,文風不盛,誰都要練幾手,至少能防個身。
楊業原本也有自家的地盤和軍隊,北漢滅亡時,楊業投靠宋朝,知道趙匡胤忌憚藩鎮,便放棄了家業,成為宋軍編制內的武將。而折家沒有這樣做,一邊向宋朝表忠心,一邊不肯放棄府州這塊地盤。出於前面的幾點原因,宋朝允許折家保留府州和軍隊,世代為大宋戍邊。
西夏崛起後,折家成為抗擊西夏的最前線,從此名聲大振,在宋朝享有很高的威名。每次西夏入侵,或宋朝攻夏,折家都首當其衝,為國征戰,有好幾位折家的家主戰死疆場,報效國家。
最出名的折家大將是折可適,曾以6000人馬大破西夏軍數萬,斬首1萬級,威震西北邊陲,使西夏十數年內不敢來犯。折家子弟可以說是大宋最忠誠的守邊將士,每戰必定全力以赴。
折家用自己的血戰贏得了國家的信任,子弟們開始入朝為官,有的還參加科舉,考上了進士,成為文官。其中級別最高的是折彥質,在南宋當上了宰相。
北宋末年,宋朝的禁軍已經腐朽不堪,只有西北前線的西軍還保持著戰鬥力。折家的另一位大將折可存,隨童貫東征西戰,平滅了很多叛亂。
據說,宋江起義就是被折可存平息的,宋江本人也被折可存部下抓獲。別說歷史上的宋江這夥人,並無小說裡描寫的那樣強悍,就算有,恐怕也不會有折家等西軍的對手。面對鐵甲騎兵,綠林好漢根本不可能抵擋得住。
只要折家在府州一天,西夏始終無法渡過黃河,雙方較量了上百年,西夏都佔不到便宜。但是,女真人從白山黑水間崛起,把外強中乾的北宋王朝衝得七零八落。
北宋一亡,府州的折家便成了孤軍。府州人少地貧,支撐不起大規模戰事。以往朝廷都會接濟折家糧草軍器,現在這些都沒有了,更沒有援軍,折家再也無力回力,府州終於在1039年淪陷於西夏,折家子弟兵為大宋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此後,倖存的折家子弟隨宋廷南下,折彥質就是在這時候成為兵部尚書和宰相的。但折家元氣已盡,再也沒有能夠叱吒風雲。像折家這樣,世代為國守邊百餘年,戰死子弟無數的將門,在大宋還真是個異數。他們的故事比演義更忠烈,比小說更有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