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薛仁貴,想必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唐初名將,英勇善戰,一門忠烈,僅此而已!但是歷史上有很多典故出自其身:"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歷史上往往典故來自兩種人,一種是流芳百世之人,一種是遺臭萬年之人,而薛仁貴就屬於前者。
薛仁貴,公元614年生於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名禮,字仁貴。薛仁貴算是名門之後,是北魏時期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出身可謂不錯,但是他少年時父母雙亡,家道中落。在最落魄時遇到貴人相助,得以謀生。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從幼年開始便師從李靖,學文習武,深得其傳授。薛仁貴從小便天資聰慧,力大無窮,食量也驚人,從小便有一副俠骨心腸。可以說是一根好苗子。
在薛仁貴最落魄時,曾經向自己的叔父求助,但無奈叔父無情拒絕,幸好薛仁貴平時為人不錯,有一個叫王茂生的人,對薛仁貴不錯。王茂生夫婦雖然不是什麼權貴,但是樂於幫助薛,也視其為兄弟一樣。在王茂生的引薦下,薛仁貴到當地富豪柳員外家做家丁。恰巧劉家千金柳銀環被薛仁貴深深吸引,對其暗生愛慕,在柳員外極力反對之下,兩人依然私定終身,逃離柳家。可見有魅力就是不一樣,不愁討不到老婆。
歷史總是在各種冥冥之中註定了走向,話說薛仁貴帶著柳銀環,過著打獵耕種的生活。太宗李世民,做了一個夢,夢見渤遼王反叛,在平叛過程中李世民遇險,幸得一白袍小將救下。於是李世民便找到了徐茂公幫他解夢,徐茂公早想推介薛仁貴,但是苦於沒有突破口,這正好給徐茂公一個藉口,於是解夢的結果是:西北有一“應夢賢臣”,可助李世民成事。恰巧此時,渤遼王渤建王受兵馬大元帥鐵世文的挑唆,興兵作亂,自立為王。這也應了李世民的夢,於是派張士貴到山西一帶招兵尋找這個“應夢賢臣”
被唐朝冊封為渤遼王的渤建王,受兵馬大元帥鐵世文的挑撥和威逼,不甘守居在渤遼(今遼寧渤海灣一帶),欲擺脫朝廷,興兵作亂,自立為王,稱霸中原。為剿賊平叛,李世民決定御駕親征,並舉國招兵,命總先鋒張士貴到山西以招兵方式尋找“應夢賢臣”薛仁貴。張士貴何許人也,他是李道宗的愛妃張美人的父親,也就是李世民皇爺的岳父。眾所周知李世民跟瓦崗軍老功臣多有嫌隙,保守派擔心這個“應夢賢臣”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於是就命張士貴從中作梗,阻擾徐茂公找到薛仁貴,後來在魯國公程咬金的幫助下,薛仁貴才得以實現他的從軍夢,但是剛開始時也是受到張士貴的打壓,被安排在火頭軍(伙房)。
真正讓薛仁貴得以翻身之仗是在李世民平叛時,被鐵世文圍困鳳凰山。當時隨駕二十六路總兵全部被鐵世文的“九葉飛刀”所害。薛仁貴智取鳳凰山,救出遇難李世民,設龍門陣打敗鐵世文,三箭定天山,勇破摩天嶺,巧取白玉關。薛仁貴最終徹底剿滅鐵世文。
自此在徐茂公和張士貴的博弈中,徐茂公得勝,李世民才得以見到這個應夢賢臣,否則薛仁貴也是能屈居張士貴安排的火頭軍中。可見歷史總是冥冥之中的註定,張士貴因謀反被誅,薛仁貴得以出人頭地,至於李道宗陷害薛仁貴那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