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說過。我有一個最會打仗的戰友叫粟裕。三野殲敵245萬證明了主席中肯的評價,同時“淮海戰役"進入了西方的軍事教科書。粟裕為什麼就沒有評帥呢?
這個問題爭論很久。要麼是官樣文章,要麼是作者善意的推斷,不足為證。真正的原因如下。
1,1950年9月,朱總司令提出。評銜計劃於1951年實行。此時,粟裕是排第15位的軍事委員會委員(其中有6位黨政人員),元帥名單中,粟裕是第7位(林彪第5)。後來因故推遲,從此錯過。
2,1954年發生‘高饒事件’。批饒時,突然鄧、陳說起戰爭年代饒漱石提出的“以粟代陳”,“趕走”陳毅一事,說饒粟關係“密切”,並“嚴厲”地予以批判。因為有劉伯承的不同意見,主席對粟裕十分器重,粟裕才僥倖“過關”。但1954年9月28日新成立的中央軍委,上屆中央軍委排名居鄧之前的粟裕“落榜”。
3,1955年再議評銜時,劉支援粟裕,周說,粟裕已辭帥,還是支援陳毅。
4,最重要的原因是評銜太難。不評,無法對將士的革命貢獻作出肯定。評,簡單的軍街等級,拉開了官兵之間的距離,對各個時期入伍將士的貢獻,很難作出完全客觀公正的評價。不利於隊伍穩定和團結,而最難是大將的評定。
夠評大將的人遠超十個,上將排名30位的劉亞樓,都可以評大將。怎麼辦?讓粟裕當第一大將,蕭克當第一上將,其他人就算受委屈,也無話可說了。
5,按慣例,大將是可以升元帥的。許多人認為,只要粟裕在總參謀長的位置幹下去,必升元帥。但1958年粟裕就受到了錯誤批判,而且之後停止了軍銜升級,並在1965年全部取消。
評不評元帥,粟裕不在乎,但直到1984年逝世時,他所受到錯誤批判仍未平反,這不能不說是將軍的一大遺憾。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