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早在1376年,就有漁民向當時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請願,要求他禁止使用一種破壞力驚人的新型捕魚網具。這種網具有5.5米長,10個男人的腳寬,網口由橫杆撐開,下端墜有鉛塊和石頭來增加重量,網袋就在海底拖行,受到驚嚇的魚兒就會被網進網袋裡。

這是世界上留存下來最早的關於底拖網的文字記錄,雖然因為條件和技術的限制,初代拖網的尺寸不大,但當時已經在沿岸河口和港灣被廣泛使用,對當時的沿海漁業資源帶來了有史以來最劇烈的衝擊:海(河)底的生態被摧毀,大量的甲殼類動物被摧殘,漁民因為捕撈的小魚數量實在太多,無法處理,只能用來餵豬。

現在一般認為,是歐洲人在14世紀,發明了拖網,這個比第一次工業革命早了幾百年的漁業革命,目的跟歐洲的工業革命如出一轍——為了儘可能快速有效地奪取資源。歐洲這塊土地歷來都不太平,特別是西歐,面積大小跟現在中國的版圖差不多,但國家卻像碎了一地的玻璃,多達幾百個,為了資源、宗教、殖民地等等,打來打去,樂此不疲。

打仗為生存,雖然歐洲其他自然資源相對匱乏,但他們唯一不缺的就是海洋,所以他們一直在想辦法尋找一種有效的工具,能夠讓他們在大海里,像在土地上一樣耕種,收穫那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洋漁業資源。

發明拖網這事兒,其實用不了太多的想象力,因為歐洲的生存壓力實在是太大了。歐洲大部分國家土地都不富餘,而且歐洲人也不像東方人精於耕種,所以他們更傾向於尋找現成的資源。容易開發的淡水漁業資源,早在1000年前,就在過度捕撈下面臨枯竭,歐洲人只能被逼著出海了。一般來說,歐洲的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是被尋找新大陸激發的,其實對漁業資源的渴求也是一個重要的促進因素,因為海里的資源,在當時的人看來,真的是多到讓人髮指的程度。

著名的英國學者托馬斯•亨利•赫胥黎,就曾斷言,靠人力是無法把海里的魚給打完的。著名的小說家大仲馬也說過,如果所有的鱈魚卵都能正常孵化並長大,人們就能踩在鱈魚背上走過大西洋。打臉是後話了,但當時海洋裡的漁業資源豐富異常是大家的共識,唯一的問題是如何高效地把它們捕撈上來。

海里的魚再多,想要輕輕鬆鬆打到還是得費一番工夫的。海里的大風大浪就不用說了,打漁效率不高更是個非常大的問題,用魚鉤釣魚只能算是小打小鬧,只夠溫飽,大家拼著老命出海就是奔著發財去的,肯動腦筋,敢冒險的人才是最後的贏家。於是,拖網技術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一代又一代漁民的攻關下被完善,並很快在歐洲各國之間流傳開來。

第一次拖網革命

拖網在歐洲的出現,被稱為是第一次拖網革命。但革命政權始終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雖然第一代拖網是低配版的拖網,卻也不是一般人能夠玩得起的。除去船隻,最貴的就是拖網裝置,但因為當時缺乏探查裝置,海底情況不明,非常容易碰上網拖著拖著就拖沒了,或者拖著拖著,就拖不上來,或者拖上了就殘破不堪的情況。在蒸汽船隻還沒出來前,漁船的動力只來自風力和人力,拖網遇到稍微尷尬一點的海底地形,甚至有時候漁獲太多,都有可能帶來災難。

漁船因為載重原因(大部分空間得留給漁獲),一般只會攜帶一副網具,如果損毀,就只能提前回家了。而且一副拖網網具一般都價值不菲,所以,就算沒有海難,拖網作業也是個高風險行業,有人拖著拖著暴富,也有人拖著拖著就破產了。但就是在這樣一條“瘸腿牛”的幫助下,歐洲近海海域,在之後的幾百年裡,愣是被犁了一遍又一遍。

雖然各國政府也慢慢知道拖網它不是個好東西,沿海漁業資源的衰退大家有目共睹,但陸地上的事兒還操心不過來,更別說海里的破事兒了。隨著拖網的傷害開始顯現,歐洲沿海區域開始慢慢面臨無魚可打的局面。歐洲各國其實在拖網出來後沒多久,就制定了很多限制拖網的政策和法規,但卻怎麼也阻擋不了慾望對大海的收割。

拖網自從被髮明出來之後,就一直是歐洲海域最主要的捕魚作業方式,並且隨後成了全球最重要的捕魚方式。近海沒魚了也不是啥大問題,漁船還可以往遠海走。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歐洲的海上漁業探險就已經興起。雞賊的西班牙巴斯克人其實早就發現了紐芬蘭漁場,直到五百年前著名的探險家卡博特發現了西班牙人的秘密,全歐洲才知道紐芬蘭漁場的存在。

漁場除了紐芬蘭,當然還有北海漁場、冰島和北極海域。漁場有了,接下來,就等第二次拖網革命登場了。

第二次拖網革命

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給歐洲漁業帶來了蒸汽漁船,也給拖網作業帶來了第二次革命。鋼鐵船身讓漁船更加堅固,安全性更強;蒸汽動力,讓船隻的機動效能更強,作業範圍也更廣;因為漁船效能的提升,傳統的拖網也配合著進行了升級,搭配強勁的蒸汽動力後,拖網更加暴力和霸道。

以前漁民們都會口口相傳,哪些海域海底有礁石或者有大型海底珊瑚,不適合拖網作業,現在,新的拖網漁船一出場,就讓很多“魔鬼海域”立馬成為了香饃饃。因為逃過了第一次拖網革命的洗禮,那些原來對拖網作業來說的高危地區,漁業資源還是相當豐富的,可在第二次拖網革命面前,馬上就被革了命。有了升級版的拖網漁船,漁民們就能去更遠的地方打漁。幹光北海漁場,就乾冰島和紐芬蘭的。

紐芬蘭有點遠,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各國,還是喜歡圍著冰島捕魚。可是好景不長,二戰以後,冰島從丹麥人手裡獨立了。冰島地兒小,人不多,新成立的國家卻非常狠,對自己周邊的漁業資源保護得不行,上來就在1954年設立4海里領海,也就是如今專屬經濟海域的前身,用來保護自己安身立命的漁業資源。

英國人不同意,冰島人就放出專門的船隻,在英國拖網漁船作業的時候剪他們的拖網,讓英國人氣得不行,卻也沒啥辦法,史稱鱈魚戰爭。冰島的保護舉措很快就在1958年升級到12海里,之後在1972年和1975年又各升級了一次,但那是後話了。冰島的保護舉措,很快引領了全球漁業保護新風尚,各國紛紛效仿,連紐芬蘭漁場後來也被加拿大和美國給瓜分了,讓原本就處境尷尬的第二代遠洋拖網漁船更加無處可去,無魚可捕。

雖然有一戰和二戰這樣的小插曲,讓海洋有過短暫的喘息機會,但每次喘息之後,都會面臨更加兇猛的反撲。二戰期間,歐洲海域基本沐浴在炮火的洗禮中,大量的拖網漁船不是被軍隊徵用,就是被炮火摧毀。海面佈滿水雷,都是漁業禁區,戰爭對全球漁業造成了致命的打擊。可戰爭結束後,人口的快速膨脹,讓魚類需求愈發高漲,再加上戰爭促進了造船業的發展,都在召喚第三次拖網革命。

第三次拖網革命

第二拖網革命的時候,俄羅斯人抄襲英國人的拖網漁船。經歷過二戰的洗禮後,蘇聯工業蓬勃發展,在造船業,特別是漁船建造方面,更是在隨後獨領風騷幾十年。蘇聯在二戰後,國內迎來了全面的大發展,人口快速膨脹,水產品的需求也隨之飆漲。在美國人忙著登月的時候,蘇聯人則在尚未有人類涉足的,深度超過1000米的深海做起來捕魚先鋒。

因為淺海的漁場,大部分都像紐芬蘭漁場一樣,被各國劃入了經濟專屬海域,別國無法染指,就算沒主的漁場,也早就在各國拖網漁船的炮轟下被搜刮得乾乾淨淨。唯一的辦法只能向更深的海域進發。蘇聯的第一艘新一代拖網漁船更大的絞盤和更長更牢固的纜繩,可以在深度超過1000米的深海進行拖網作業,而且為了應對複雜的海底環境,將第二代拖網上較小的滾筒和拖底鏈條,換成了用沉重的鋼材和橡膠製成的滾輪和鏈條,使得新一代的拖網能夠在遇到崎嶇的海底障礙物時“跳躍”躲避。

在1960年代,蘇聯和波蘭、東德的漁業調查船,系統性地探查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人們透過迴聲探測儀加拖網的組合,發現了很多深海中的漁場。像馬舌鰈和圓吻突吻鱈這樣的陌生魚種進入了人們的漁網,而且數量龐大,每個小時就能捕撈到15-30噸的漁獲,讓漁民們重新找回了在曾經豐沛的淺海漁場捕魚時的快感。而且這些全新的魚種,讓共產主義的消費者們耐心排隊購買。

蘇聯人還發現了海底山附近的漁場。何謂海底山?其實就是海底的山脈。把海底比作陸地,從海底突起的山脈就成了海底山,這些海底山的深度正好在1000米左右的範圍,而且因為山脈正好觸及洋流,水流的擾動帶動了海底無機物的迴圈,漁場也就因此產生,這類漁場中最著名的魚種就要屬紐西蘭海域的長壽魚(橘棘鯛)。這種顏色華麗的深海魚,在蘇聯解體後,就留給了紐西蘭人。雖然長壽魚至今仍有產出,但跟高峰時期的產量,根本不能同日而語。

為了滿足遠洋作業,第三代拖網漁船體型更加龐大,不但有加工廠,還有冷凍室,捕上來的魚第一時間會被處理完丟進冷庫。為了讓捕魚更有效率,遠洋捕魚作業往往是以船隊的形式進行。在一個標準的遠洋拖網船隊裡,有一艘負責加工和倉儲的大型母船,再加數艘深海拖網作業船。憑藉高階的探魚裝置和暴力的拖網,隨著那些深海海域的漁場被漸漸被清空,人類也在1980年代迎來了漁獲的高峰,然後?再也沒有然後了!

雖然如今,造船業又有了更加十足的發展,拖網技術也進行了升級革新,但傳統漁業的繁榮一去不返。紐芬蘭漁場只剩下了龍蝦,鯷魚成了秘魯漁場的頂樑柱,西非漁場成了很多拖網漁船的墳場,各國紛紛把目標對準了南極的磷蝦。如果悲觀不出意外的話,養殖的水產,將會是我們大部分人最後的口糧。(完)

4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三國 | 袁紹的檄文和曹操的自白:從《為袁紹檄豫州文》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