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1004年9月,大漠草原戰馬嘶鳴,二十萬契丹大軍直指中原的大宋王朝,此時,契丹已經立國88年,遼國從太祖耶律阿保機,歷經五代到了遼聖宗耶律隆緒時代,此刻帶領這支大軍的正是遼國第六位皇帝耶律隆緒,但實際指揮者就是赫赫有名的蕭太后,這位太后在30歲時奉遺詔攝政,雄才大略的蕭太后穩定了遼國內部之後,開始轉向南方的宋朝。蕭後明白,與北宋長期對抗,只會加強遼國那些掌握軍權的契丹貴族的地位,那皇權必然會受到威脅,於是她就想以戰迫和,解決北宋的軍事威脅,於是就有了舉全國之兵討伐宋朝的一幕。

蕭太后影視形象

此時北宋執政的是宋真宗,北宋傳到他是第三位皇帝,前兩位北宋皇帝制定的國策是先定南方,隨後解決北方問題,而此前由於幽雲十六州被石敬塘割讓給契丹,宋朝北方是沒有屏障防禦遊牧民族,可以說是相當的被動。在宋朝初期,像楊家將楊業之類都是在收復幽雲十六州的相關戰役中遇難,經過兩次大的北伐失敗後,宋太宗等產生了遼軍不可戰勝的想法,從而放棄了主動北伐,而改為防禦。

到了真宗可想而知了,他繼續執行父輩的邊境政策,他不像伯父父親身經百戰,自幼長在深宮,一看遼軍陣勢,說實話他內心是很虛的,一籌莫展,而遼軍的兵鋒已然到了開封最後一道屏障,澶洲城下,距離開封僅僅100多公里,朝野震動。

有人主張皇帝往南躲避戰火,就在真宗猶豫不決的時候,宰相寇準力主皇帝親征,怎麼說呢,畢竟才到第三代,還沒有行將就木,真宗也算是做了最壞的打算,親往前線激勵士氣。宋朝的澶州分南北兩城,河流隔開南北兩城,中間有浮橋相連,而遼軍此刻在澶州北城外和宋軍對峙,在寇準的陪伴下,真宗鼓起莫大的勇氣向北城進發。

而此時卻在前線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可以說改變了整個戰爭的程序。遼軍雖也是皇帝親征,手下統帥卻是遼名將生擒楊業的蕭噠凜,是遼軍的精神支柱,面對宋軍非常傲慢,沒有把宋軍放在眼裡,他在澶州城下觀察作戰地形的時候,宋軍此時有一種極強的狙擊武器,床子弩,簡單來說,運用機械化操作,射程可達1500米左右,威力極大的一直類似箭的發射器,就在他指手畫腳的時候,運氣加上技術,宋軍的狙擊手射中了蕭的額頭,可想而知,凡人的身軀肯定經不起這樣的威力巨大的武器,當晚就死了,陣前失帥使遼軍士氣一落千丈,蕭後悲痛不已,憂心忡忡。

而此刻真宗登上了澶州北城的臺階,當黃色華蓋和黃龍旗出現在城樓上時,宋軍群情激昂,高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極大鼓舞了宋軍士氣,擊殺遼軍數十里,但真宗無心戀戰,並沒有抓住這有利時機一舉殲敵。

此時,蕭太后覺得進攻宋朝很難再有進展,又怕孤軍深入被宋軍圍殲,於是她在力主獲取必要的經濟利益的條件下,決定議和。宋朝方面,雖然親征澶州,但是真宗始終克服不了懼怕遼國的心裡,沒有決戰的勇氣,因此也希望抓住機會和談結束戰爭。

在和談問題上,遼國記載是宋朝先提出的,而真實情況蕭後派遣宋朝降將王繼忠首先發出和談信件的。經過幾番交涉,最終簽訂了澶州淵之盟,內容大致如下,作為碎幣,給遼朝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遼為兄弟之國,宋為南朝,遼為北朝,於是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長,兩國以白溝為國界,互不侵犯。

盟約簽訂過後,大喜過望的宋真宗起駕回了開封,他下詔,將河北沿邊有戎虜字樣的地名改為和諧的地名,哈哈,那時候也講和諧,靜戎改為安肅,平戎改為保定,平虜改為肅寧,有的至今還在使用。

澶淵之盟簽訂後的100多年間,宋遼之間再也沒有發生戰爭。但這個城下之盟一直爭議不斷,很多人認為是個屈辱之約,歲幣也給北宋帶來沉重負擔,但是根據史學家考證,按照當時的宋朝經濟能力,這些付出不足以構成負擔,且盟約建立以後,雙方開通邊境城市經商,遼國購買大量宋朝的物品,歲幣可以迴流十之五六,與戰爭的軍費比起來那這些銀兩更是微不足道了。

但是盟約給宋朝帶來了消極的影響,朝廷過分依賴議和,輕視武備建設,從而使宋朝長期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人人懷安,不復有徵戰之議”,因此,盟約的失敗之處,不在其平等與否,屈辱與否,而在於它讓宋人丟掉了血性,淪為苟安之國,造成兩宋之積弱,使宋代國運江河日下。當一旦遇到像後來的金,一潰千里,兩帝被擄,發端也在此啊!和平不能忘備戰啊!放到今天一樣有深刻的歷史意義。

宋朝的歲幣使遼國國庫充裕,遼國放下武備,開始國內建設,仿效東都洛陽修建了遼中京。此後的100多年間,北宋的歐陽修,沈括,蘇頌,蘇轍,王安石,包拯等著名人物都出使過契丹 ,到達遼國的使者往往要參加很多的典禮和宴會,賦詩對對子,成了不可缺少的內容,遼國的一些官員想用對聯難倒對方,但是,你看宋朝使者的級別,都是大家一級的,基本上是對答如流,應付自如,一次,契丹出上句,“早登雞子之峰,危如累卵”,宋對下句,“夜宿丈人之館,安如泰山”。感覺契丹人很實在,應該和這些人比騎馬啊。

24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環肥燕瘦之趙飛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