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歷史煙雲,撲朔迷離。忠奸善惡,是非難辨。

今天說說自秦始皇一統中國後,中原王朝跟大草原的關係攻略。在很多人記憶裡,中原王朝跟草原雙方的關係,要麼就是我們把別人打得跪在地上,要麼就是我們跪在地上磕頭。可事實哪有那麼簡單,且聽我慢慢道來。

秦漢:硬剛灰飛煙滅

秦朝跟遊牧帝國的互動策略就是沒有策略,反正我大秦帝國很強,一力破十巧。可沒有策略的代價是巨大的,秦朝為了防備匈奴常年在北方駐紮三十萬正規軍還要徵發上百萬民眾去修長城,導致國力大規模消耗,為日後的陳勝吳廣起義埋下隱患。光靠打只能贏一時不能贏一世,甚至自己會先走一步。

秦與匈奴

到了漢朝建立的時候,由於漢高祖劉邦在白登之圍被冒頓單于打敗,秦朝的老路子勁走不通了,這時候新生的大漢帝國開始摸索與匈奴人的相處之道,剛開始的時候漢朝採取的策略是以己度人,覺得可以透過和親政策對後代的匈奴大單于進行文化滲透。

但是中原的儒家文化是不可能在大草原紮根的,因為大草原的生存環境決定,當一個家庭的人口基數達到一個數量值的時候,就必須進行分家,而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一個孝字,這是一切仁義道德,忠信恭儉的核心,失去了孝道作為核心的儒家文化根本是無從談起的,一但分家,母親和兒子天各一方,你讓他孝順誰去啊?所以想要對草原進行文化輸出那是痴人說夢。

既然文化輸出任何道路已經走不通了,那就等到大漢帝國經過七十多年的休養生息之後,重新走上了大秦帝國的老路,漢武帝,經過四十多年的對匈奴作戰把整個大漢帝國搞的天下疲弊。到了漢武帝統治末期,天下已經到處爆發農民起義。

直到漢武帝的曾孫子漢宣帝時期,大漢帝國才算是對匈奴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這時候草原民族的一個隱患開始爆發出來,被漢朝人看在眼裡,是什麼隱患呢?繼承人危機,草原上選擇大可汗的第一條件就是你必須能打,繼承皇位的只能是成年人,草原人均年齡又很短,小孩子連刀都拿不動,拿什麼帶領大家去搶劫了,所以草原的繼承邏輯,大多都是兄終弟及,等到兄弟這一輩的人都已經死去之後,麻煩就來了,下一代人的父親,基本上都當過大單于,又都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那你說應該把汗位傳給誰呢?

到了漢宣帝時期,草原上爆發了皇位爭奪,史稱五單于並立。漢朝人,緊緊地把握住這次機會,在草原上玩起了打地鼠的遊戲,誰強就打誰,誰弱就幫誰。在此之後的數百年時間,草原上居然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個統一政權。

和親

隋唐:兼職草原大可汗

到了隋唐時期,中原王朝對待草原的態度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因為建立隋唐王朝的關隴貴族集團,基本上都是漢化的鮮卑人或者鮮卑化的漢人。往上數三代都是在草原上放羊的,所以這一群人跟草原有著很深的血脈聯絡,對於怎樣統治草原也有很深的心得,他們採取的辦法是既當中原的皇帝又當草原的大可汗。

比如隋文帝隋煬帝都被草原人尊稱為聖人可汗,唐太宗唐高宗都會被尊稱為天可汗,一方面他們獲得了草原民族的精神認同,另一方面他們又藉助中原的財富,使得草原民族不會再擔心被一場暴風雪給消滅掉,這樣草原上的普通牧民就不會有造反的動力。

聖人可汗

光是拿下底層的老百姓還是不夠的,畢竟直接管理老百姓的是草原上的那些貴族。隋唐兩朝透過,對待草原上的貴族一視同仁,讓他們到中原做官,做將軍,甚至連皇帝的安全都讓他們保護,感動的呀!唐太宗曾經說過:自古皆貴中華而賤夷狄,朕獨視之如一。這話在當時可是相當大逆不道的。

天可汗

所以隋唐帝國,既擁有中原的財富,又兼具著草原的武力,大唐帝國的疆域才能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可是隨著時間變久,後來的唐朝皇帝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對於草原的理解根本不可能與他們的先輩相提並論,也就開始逐漸的失去了草原人的認同。

比如到了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唐玄宗居然公開承認自己是繼承中原王朝西晉的法統,而不是繼承來自草原的鮮卑人的法統。這麼一來,草原人對唐朝皇帝就徹底失去了精神認同,這也難怪他們為什麼會跟著安祿山造反。

唐玄宗

北宋:相親相愛一家人

如果說,秦漢兩朝對於匈奴人是敵對關係,隋唐兩朝對於草原人是上下級關係,那麼宋朝,對於契丹人那就是平等關係了,宋朝建立的時候,北方的燕雲十六州已經被契丹拿走,使得宋朝從一生下來對於契丹人就處於弱勢地位,契丹得到了燕雲十六州的農耕區之後也就不像其草原民族那樣具有侵略性,這樣子的大宋和契丹之間開闢一種新型的民族關係提供了前提條件,是什麼關係呢?是家人。

這種關係,最初的開創者就是後來的兒皇帝石敬瑭,當時他為了奪取皇位,跟契丹人約為父子,這種父子關係沒有想象的那麼屈辱,在當時當兒皇帝比稱臣是要高很多的。而且這也為兩個民族的關係披上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總比血淋淋的真刀真槍對幹好吧。

兒皇帝

後來到了北漢時期,北漢為獲取契丹人的支援,跟契丹人建立了叔侄關係,到了北宋初年澶淵之盟雙方約為兄弟,這是一個由不平等逐漸發展到平等的過程,這意味著,此時的中原跟草原,達到了一種勢均力敵的局面。

後來的歷史證明,這種關係,比起隋唐秦漢,確實要優秀很多,因為在這之後120多年,雙方沒有爆發一場戰爭,雙方高層文化交流,詩詞互動,禮尚往來,這關係真的不比一家人差到哪裡去。

約為兄弟

大清:既當領導又當菩薩

至於明朝我們就不說他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聽起來熱血沸騰的話,實際上就是一種極度愚蠢的對外政策。甚至都還不如秦朝呢。

喇嘛廟

到了大清,中原與其他少數民族的關係發展到了最為成熟的階段,清朝皇帝採取的跟隋唐一樣的政策,兼任草人大可汗,並且與草原的蒙古人聯姻雙方共同統治中原,在隋唐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清朝皇帝利用藏傳佛教極大消耗草原貴族的財富,依靠寺廟鎖定遊牧者的遊牧半徑,又讓西藏的達賴班禪宣佈自己是文殊菩薩轉世,不但要當大可汗還要做宗教領袖。真是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

1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年輕人不講武德之李靖夜襲陰山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