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秦國憑藉著從秦孝公商鞅變法,發奮圖強,經過了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一直到秦始皇一統六國。
有無數的歷史學家和中國文學家在探究為什麼六個不同國家最終能被秦國一統天下,什麼問題原因?
在歷史學裡邊有一種理論類似於我們平常說的性格決定命運,這個國家的人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決定了它未來的走向。
秦國為什麼要統一六國?是因為秦國人有狼的性格,有狼性,秦國的軍隊被稱為虎狼之師。
秦國一個國君有狼王的風範,目標進行明確,頭腦保持冷靜。秦的臣子有狼的氣質,無畏而頑強。秦國的軍隊有狼群的野性,所到地方之處進行無人能敵。
狼這個動物和其他動物不一樣,紀律性性很強。為了捕捉獵物,他們有戰術,有很強的執行能力。
超乎尋常的執行力和決心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其實最重要的是秦孝公。商鞅變法要有執行力的推到底這要看秦孝公的決心。
對於原來的既得利益者一成不變對他有好處,只要一有變化,必然是觸及到這個既得利益者。
這些人有權有勢,他會激烈的反彈。
因此,當秦孝公首次任命商鞅修改法律時,秦國老貴族的利益受到觸動。這些人不幹了。
如果秦孝公這時候稍微一放鬆,商鞅變法發展必將前功盡棄。秦孝公這時候堅定的執行商鞅變法,不管誰觸法都施加懲罰。
商鞅雕像
所以秦孝公就是這種虎狼之心,絕對堅強果敢,不為所動,。
到秦惠文王,他堅強忍耐。因為他剛剛站穩腳跟,如果舊貴族反對他推進像商鞅這樣的法令呢?所以他殺了商鞅,但是商鞅之法仍然不遺餘力的推行。
再往下就到了秦昭襄王,秦昭襄王有勇有謀,重用范雎,遠交近攻國力進一步加強。
再往後傳,再往後到秦始皇了,不要以為秦王嬴政一統六國,那是因為秦始皇英明。從秦孝公開始,一輩一輩的執行併吞六國的國家的戰略,中間絕對不會打斷,執行能力極強。
這些都是狼群執行戰術。秦國的國王他的能力就像狼群裡邊領頭。所以才使秦國的政策一脈相承,自始至終經過了幾十年,終於把六國合一。
秦國臣民的狼性張儀詐楚把楚王給騙了,拆散了楚齊聯盟。 張儀執行的連橫的思想,他得罪的很多國家,他還要在六國之間來回遊說。
張儀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最後安然無恙,這就很有一種孤狼的氣派。
武將更不用說了,白起身上狼性確實是在戰國裡頭,他要說第二,沒人一個敢說自己第一。據考證戰國時期打仗有一百多萬是白起在戰場上擊敗而殺的。
白起影視劇形象
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四十萬趙國降兵就是讓白起坑殺了。兩國作戰容不得半點慈悲,這四十萬兵投降過來,吃喝拉撒得要多少糧草?而且收回了之後,這些人如果有二心要造反那就特別可怕。所以白起是用狼的問題解決這事,短、平、快高效率的解決這些問題。
我們今天看起來很殘忍,但在當時看是一種高效的兩軍對壘這種方式。
這白起當時的很多戰術,其實在現在看就是狼的兇狠殘忍,但是效率極高。其他的文臣武將包括都是狼性十足。
別國難以效仿楚國齊國國力也挺強,怎麼做不到呢?這跟它的地理環境有關,秦國國都在現在的陝西。再往西邊北邊都是遊牧民族。
由於遊牧民族的總跟秦國打仗,所以弄得秦國時時刻刻緊張,處在備戰狀態,常年這種打仗就把秦國人這種好勇鬥狠給練出來了。
有人說那打啥仗啊,不行就和親唄,這招兒不管用,為啥呢?義渠國在當時就是個遊牧民族,他們的概念裡有那麼幾個字叫逐水草而居。壓根就沒有固定的城市概念,走哪兒算哪兒,而且也不存糧食,沒有糧食就搶。這是當時少數民族矇昧落後的一個層面,沒有真正的進入就是封建時期的文明。所以總騷擾秦國,那秦國就得時刻備戰。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所以這是秦國在跟少數民族長期犬牙交錯,互相之間鬥來鬥去。養成了遊牧民族那種狼性。
秦國為什麼能併吞六國,狼性是其中最重要一個原因。狼性使其效率空前提高,六國在他面前變得有點兒不堪一擊。
現代有很多企業強調狼性,狼性是什麼呢?首先講究紀律,講究團隊作戰,高度配合強調整體。在單個人來講要對市場的反應敏銳,充滿著積極性,精力充沛,敢於競爭,這都是現在市場經濟裡邊在競爭過程當中比較有效的品質。但是有一點的我們現在企業提倡狼性是在和事業較力,不是把狼身上的殘忍,多疑,陰謀詭計用到競爭對手身上。因為市場經濟同時也是法治社會下的市場經濟,所有的舉動都以法律為一個基準線,以超越法律採用不正當競爭的方式,這樣的狼性是現代市場經濟不提倡的,而且一個人一直殘忍,多疑,陰謀詭計,它會毀壞整個人的一種精神狀態,有時候容易讓人變得鐵石心腸,是非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