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最後一講介紹清陵中的妃園寢。作為皇帝,他們的後宮妃嬪成群,而且還是合法的,被列為制度。在康熙朝,康熙帝對後宮進行了規範,對後宮中妃嬪的數目進行了確定:“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當然,對這個規定,皇帝並不一定遵守,他們往往會根據需要突破制度。那麼,這些妃嬪去世後,皇帝會怎樣安排她們的去處呢?皇帝會根據自己的好惡,分門別類地安排這些女人的最終歸宿。那我們看看這些皇帝金屋中的金絲雀,最終的命運結局會是怎麼樣的吧。
一、與皇帝合葬般來講,只有中宮皇后才有資格與皇帝合葬。因為皇后高貴的身份才與皇帝身份相匹配,明代就是這樣的,清代早期也是一樣,皇太極和順治帝都是這麼做的,主要是一種禮制上的規定,不能突破。可是,到康熙朝,他的景陵卻破了先例,一個妃子被葬進景陵地宮。我們知道,康熙帝是一位非常講究禮法的皇帝,所以他生前就在景陵地宮之中安排了孝誠、孝昭、孝懿三位皇后。此外,康熙帝對其他的女人,再沒有葬入景陵地宮的打算。那麼,究竟是誰把一個妃子葬進來的呢?
這個人就是雍正帝。讓人沒想到的是,雍正帝繼位之後,做了一件越俎代庖的事情—雍正帝即位後,做出了一個特殊的安排,將一個神祕的女人,安排在了景陵地宮之中,這個女人就是敏妃章佳氏。實際上,這個女人根本沒有資格葬進帝陵之中。首先是她身份低。章佳氏雖然為康熙帝生育了三個子女,據《清列朝後妃傳稿》記載,直到去世,也沒有任何名分,還是康熙帝可憐她,才被追晉為妃的:“今以病逝,深用軫懷, 可諡為敏妃。”就是妃子這樣一個位號,還是看面子賞給的呢,很是勉強。這種身份的人,康熙帝怎麼可能與之合葬在同一地宮之中呢?
其次是早已下葬。敏妃在康熙三十八年去世之後,理所當然被葬進景妃園寢。即使是在妃園寢裡面,她的位置也是非常靠後的,已經是第五排了。《陵寢事宜易知》中有詩云:“五層尹貴合謹嬪,相接空券十分準。”詩中的空券,就是敏妃最初的葬地。據《清皇室四譜》記載,雍正帝即位後,為了把她與康熙帝合葬,做了兩件事:“追晉為皇考敬敏皇貴妃。九月,拊葬景陵。”雍正帝先把已經葬進地宮20多年的敏妃棺材從地下挖出來,重新漆飾;接著給她升職稱,由敏妃直接封為“敬敏皇貴妃”。這樣,皇貴妃就可以和康熙帝合葬了。
就是這樣一個女人,怎麼會引起雍正帝的極大關注呢?實際上敏妃是母以子貴,是沾了她的兒子十三王允祥的光。在雍正繼位之初,兄弟之中就允祥支援他做皇帝,因此允祥在雍正一朝深得帝寵,為雍正帝所倚重。雍正八年五月初四,允祥病逝。為了報答允祥,據《清皇室四譜》記載,雍正帝特旨:“詔復其名上一字為胤’,配享太廟。”大家看,不僅賞還了胤祥的原名,還配享太廟,這在雍正帝的兄弟中僅此一例。而且他的母親敏妃,也得到了雍正帝的特別照顧,被葬進景陵地宮之中。雍正帝這一做法,開了皇貴妃與皇帝合葬同一地宮的先河,之後,還出現過兩次這樣的例項。
一次是雍正帝本人的泰陵,裡面陪葬了一位皇貴妃,那就是年羹堯的妹妹年妃。年妃在雍正帝的後宮之中,是最受寵愛的。這個女人溫柔小心,一切均合雍正帝的意。她與雍正帝共同生育了四個子女,這在雍正後宮中是生育冠軍了。所以,當年妃病重之際,據《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帝面冊封她為皇貴妃,一面自責:“凡方藥之事,悉付醫家,以致耽延日久。”雍正帝對年妃的這種關照,就為以後她入葬泰陵地宮奠定了基礎。
另一次則是乾隆帝的裕陵了。乾隆帝的裕陵地宮中,是清帝陵中葬入妃子最多的陵寢。乾隆帝親自將四位妃子送進了自己的地宮之中。一是令懿皇貴妃,魏佳氏,是乾隆帝最愛的女人,她給乾隆帝生育了六個子女,尤其生育了嘉慶帝,因而最為得寵,乾隆三十年,在宮廷鬥爭中她打敗了中宮皇后烏拉那拉皇后,被封為皇貴妃。乾隆四十年病逝,以皇貴妃禮葬進裕陵地宮。對此,乾隆帝深情地說:“舊日玉成侶,依然身旁陪。”這還沒完呢,據《清列朝後妃傳稿》記載,乾隆六十年,她的兒子嘉慶帝即位,太上皇乾隆下敕旨:“皇太子生母令懿皇貴妃,著贈為孝儀皇后。”二是乾隆帝后宮中最漂亮的慧賢皇貴妃高氏。三是最動心的貼身侍女,被追贈為哲憫皇貴妃的富察氏。四是生育了四個皇子的北韓族女子淑嘉皇貴妃金氏所以,裕陵地宮中,共有四位女子是以皇貴妃之禮入葬帝陵地宮的,為清陵之最。
裕陵以後,清代帝陵中再也沒有妃子陪葬帝陵地宮之中的。所以,妃子身份能夠和皇帝陪葬的帝陵只有三座,即康熙帝景陵,雍正帝泰陵,乾隆帝裕陵。也就是隻有康、雍、乾盛世時期的三座帝陵,才有妃子與皇帝合葬的現象存在,乾隆之後,停止了這種做法。
二、陪葬皇后清代後宮的妃嬪,死後能夠和皇后葬在一起,那自然也是非常榮幸的。因為,皇帝會來到皇后陵,而絕對不會去妃園寢;另外,皇后陵的規制也要比妃園寢高很多。所以,妃嬪們自然都很願意和皇后葬在一起。清朝共有兩個帝王的妃嬪有此殊榮,一個是順治帝的妃嬪,一個就是道光帝的妃嬪。
順治帝的妃嬪怎麼會和皇后葬在一起了呢?那個皇后是誰?那個皇后就是順治帝的孝惠章皇后,那些妃嬪跟隨孝惠章皇后一起葬進了皇后的陵寢孝東陵。之所以把妃嬪與皇后葬在了一起,有兩個原因:
第一,妃園寢被廢。
順治十五年,順治帝曾經在東陵西邊的黃花山為自己的妃嬪修建了一座妃園寢,該園寢與榮親王園寢相近,坐東朝西,後靠大杏山,前朝朱耳峪,左為鞍子嶺,右為黃花山,風水俱佳。園寢建成後,曾先後葬進過幾個妃嬪,比如順治帝的表妹,被封為悼妃的一個小女孩,年齡很小就去世了;再比如為順治帝殉葬而死的貞妃,去世之後,被葬在這裡;還有一個石姓漢女恪妃,唐山人,死後被葬在這裡等。這些女人都曾經被葬進黃花山的這個園寢。因為順治帝的悼妃是最早進入這一園寢的墓主,所以園寢就被稱為“悼妃園寢”。但由於這個妃園寢在東陵風水牆之外,離孝陵太遠,難以與孝陵形成合葬的格局,所以康熙帝即位後,不得不考慮將其拆掉,遷葬其中的妃嬪,達到與順治帝合葬的完美結局。
第二,清初典制未備。
順治入關,雖然形成大一統局面,但許多制度根本沒有形成。如後宮制度,皇后之下界限不明、妃嬪等級不分,稱謂混亂,后妃之中還有“格格”之名,比如賽寶格格、明珠格格等。我們知道,格格那是滿族貴族之家對小姐的稱呼,與皇帝的妃子有什麼關係呢?所以,在陵寢上也是一樣,根本沒形成妃園寢與皇后陵的嚴格界限,皇后與妃子葬在一起,被認為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基於上述原因,康熙帝在為孝惠章皇后營建皇后陵即孝東陵的時候,也同時在皇后寶頂的兩側修建了妃嬪的寶頂,決定把順治帝的那些妃嬪也葬進皇后陵,實現與皇后合葬的目的。這樣,孝東陵裡面共埋葬了順治帝的七位妃子、四位福晉、十七位格格,共計二十八位女子。相關史料中這樣記載:“從葬妃七位、福晉四位、格格十七位”,由她們陪伴在孝惠章皇后的寶頂兩邊。
所以,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妃嬪就比較幸運,得以和皇后葬到一塊兒,接受著歷代帝王后妃的祭奠。如果她們被葬在了妃園寢的話,會非常冷寂,因為歷代皇帝都不會到妃園寢去,如果不是特別指派,也不會有官員前往。同時,同在一座陵寢裡面,享受著巍峨的殿宇,黃色的琉璃瓦,那是她們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
另外一群與皇后葬在一起的是道光帝的那些妃嬪,她們被葬進了道光帝的皇后陵,就是慕東陵。
其實,慕東陵原來就是一座妃園寢,是道光帝給他的那些妃嬪們修建的一座妃子墓地。早在道光十五年,早年去世的平貴人就已經葬進了這裡,此後,又陸續有很多妃嬪被葬進來。但讓這些妃嬪沒有想到的是,忽然有一天這座冷落的妃園寢受人關注起來,原來這座妃園寢要升格為皇后陵了。之所以要升格為皇后陵,是因為要將一位皇太后葬進來,這位皇太后就是曾經撫育過咸豐帝的孝靜皇后。咸豐帝經過簡單裝飾,增添了一些建築,又把綠瓦換成了黃瓦,改頭換面,就成了皇后陵。但這裡面早就葬進了至少十六位妃嬪,妃嬪與皇太后混葬在一起,也太不成體統了。怎麼辦呢?據《清文宗實錄》記載,咸豐帝想了個好辦法,即在“寶城之後,必須築牆一道,以崇禮制。至圍牆亦須有路可通”。用一道牆將皇后與妃子們隔開,就這麼簡單。所以我們看出,在慕東陵,與其說是妃嬪和皇后葬在起,倒不如說是皇后葬進了妃園寢。因為這個皇太后實在沒有辦法,咸豐帝不給她單建陵寢,只答應將這個妃子墓改造改造。孝靜皇后雖然覺得這座陵寢委屈了自己,而那些妃子們倒是覺得不錯,不僅享受著只有帝、後才可以使用的黃色琉璃瓦,還增加了石五供、東西配殿,最重要的是,為這座陵寢單建了一座神廚庫,專門製作供品;要是沒有這位皇太后的進入,是不可能實現的。妃嬪們沾了光,覺得挺美。
三、安葬妃園寢毫無疑問,皇帝的大多數妃嬪是不能與帝、後合葬的,這就要單獨修建園寢。於是就產生了清代陵寢的第三個等級,妃園寢。第一等是帝陵,第二等是皇后陵,第三等就是妃園寢了。清代妃園寢的修建很有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簡單。
清代妃嬪的園寢很簡單。首先是佈局簡單。妃園寢的佈局,也是前朝和後寢的形式,不過前朝僅有一座大殿而已,簡單得很;後寢就是後院,在一個半圓形的圍牆之內,有無數個墳頭;至於墳頭的多少,那就要看皇帝妃嬪的多少了。所以,這個後寢部分,看上去很像是一處公墓。
妃園寢就這麼簡單,沒有多餘的建築。什麼配殿啊、方城啊、明樓啊、神廚庫等等統統沒有,就連神道也沒有,只有一段磚鋪的甬道而已,總之,就是很簡單。這就是等級制度造成的吧。
第二,規範。
清代妃園寢雖然佈局簡單,但在設計和建築上卻是非常規範,帝王們謹小慎微地堅持著這些制度,不敢越雷池一步。
1.位置。妃園寢的位置,一定在帝陵旁邊,或左邊或右邊,傍依在帝陵的身邊,真有點兒小鳥依人的感覺。但是,雖然位在左右,卻不給她們設定神道,不像皇后陵那樣,可以和帝陵相連。
2.營建時間。一般來講,妃園寢的營建時間是與帝陵同步的。主要是實際需要,因為那些後宮的妃嬪隨時都有去世的,去世就可以葬進妃園寢。
3.顏色。妃園寢建築所用的顏色,主要是琉璃瓦的顏色。主要建築比如宮門和大殿,均用綠色,這與使用黃色琉璃瓦的帝、後陵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4.稱謂。妃園寢的稱謂前後有變化,在關外不太規範,努爾哈赤的福陵妃園寢稱為“壽康妃園寢”,因為裡面的墓主人是努爾哈赤的壽康太妃博爾濟吉特氏。皇太極的昭陵妃園寢則稱之為“宸妃、懿靖大貴妃園寢”,因為墓主人是這兩位。人關以後,從景陵開始,清廷規範了妃園寢的稱謂,在帝陵名字確定之後,就叫“某陵妃園寢”;帝陵名字沒有確定之前,則沿襲關外做法,還是以墓主人的名字冠名,所以,《昌瑞山萬年統志》中就有了這樣的記載:“妃園寢在景陵東里許,康熙二十年建,稱妃衙門’,雍正五年尊為“妃園寢”,實際上它的全稱是“景陵妃園寢”。
四、妃園寢裡故事多清代先後營建了10座妃園寢,即:關外2座一福陵妃園寢和昭陵妃園寢。入關之後8座:東陵5座—景陵妃園寢、景陵皇貴妃園寢、裕陵妃園寢、定陵妃園寢和惠陵妃園寢;西陵3座—一泰陵妃園寢、昌陵妃園寢和崇陵妃園寢。這些妃園寢,由不同的皇帝修建。由於這些皇帝的性格各不相同,條件也有很大差異,所以這些妃園寢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狀態。
第一,秩序井然的妃園寢。
妃園寢裡面埋葬的是等級分明的妃嬪,因而秩序非常重要。這類妃園寢的典型代表,是泰陵妃園寢和定陵妃園寢。妃園寢的秩序,是康熙帝開創的,由於是草創,當然就需要後世皇帝予以完善。經雍正帝的發展,妃園寢制度日臻成熟。在雍正帝泰陵妃園寢和咸豐帝定陵妃園寢中,秩序井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明確園寢主角
泰陵妃園寢的主角就是純懿皇貴妃耿氏。耿氏和乾隆帝生母鈕祜祿氏的經歷很相似,出身都不高,入宮起步很低,均被封為“格格”另外,生育也是一樣,都只生育一次,耿氏生育了一個皇子,而且都是在康熙五十年生的孩子,乾隆比耿氏所生孩子大三個月。還有一點也非常相似,就是這兩個女人都很有福氣。耿氏的福氣是從丈夫雍正帝去世開始的,主要是她和乾隆的母親關係很好,自然沾光了。據《清列朝後妃傳稿》記載,乾隆一即位,就下詔:“朕欽奉皇太后懿旨,裕妃侍大行皇帝多年,誕育皇五子。已蒙聖恩封為親王。今裕妃應封貴妃”,馬上晉封耿氏位號。這種待遇是其他妃嬪沒有的,純粹是沾了乾隆帝生母的光。乾隆四十三年,耿氏有幸再被晉封位號:“以裕貴妃母妃九十壽,晉封裕皇貴妃。”封號已經到頂,無法再晉封了,再往上就是中宮皇后了。而且,這個耿氏非常長壽,她一直活到乾隆四十九年才去世,終年九十六歲,真是難得的老壽星。據《清皇室四譜》記載,耿氏去世後,乾隆給她的諡號是“純懿皇貴妃”,“葬妃園寢,位列諸妃之上”,被確定為泰陵妃園寢的墓主人。
定陵妃園寢的主角,是咸豐帝著名的麗妃,他他拉氏。在影視劇中,麗妃被塑造成慈禧的情敵和對手,並被慈禧所害。實際上,麗妃的福氣恰恰在咸豐帝去世之後。慈禧主政期間,慈禧給予了她很大的關照。咸豐帝去世時,她的封號僅是麗妃而已。咸豐去世,慈禧就晉封麗妃為麗皇貴太妃,據《清皇室四譜》記載:“十一年十月,穆宗晉尊為皇考麗皇貴妃。”跨越了貴妃等級,屬於幸運的躐等晉級。不僅如此,麗妃所生公主,也被慈禧破格晉封為榮安固倫公主。要知道,在清代只有皇后所生之女才能封為固倫公主,這算是格外照顧了。同時,慈禧還為公主指婚,安排她的婚姻生活。麗妃身體不好,體弱多病,於光緒十六年去世,終年五十四歲。麗妃去世後,慈禧把她安排在定陵妃園寢中,成為該園寢的主角。
(二)確定園寢核心位置,規範園寢秩序。
在泰陵妃園寢,確定了該園寢最核心的位置,也就是中心位置,在第排的正中間,安葬本園寢主角純懿皇貴妃。然後把園寢的寶頂也就是墳頭,分成了三排,地位高的在前排,比如妃嬪等;地位稍低的在第二排,比如貴人等;地位最低的在第三排,比如答應和格格等,秩序井然,有條不紊。在定陵妃園寢也是一樣,第一排正中是麗皇貴妃,兩邊是貴妃;第二排是妃嬪;第三排是常在,秩序也非常明確,有條不素。同時,為了區分等級,還要在地宮結構和寶頂大小上做文章。兩位墓主人的地宮,要比普通妃子的墓道長,地宮券堂也大,顯得很寬敞。而地面上的寶頂則明顯比左右和後面的寶頂大,讓人一眼就看出她是這裡的主角。
第二,講排場的妃園寢。
這種型別的妃園寢,在清朝只有兩座,即景陵雙妃園寢和裕陵妃園寢。這兩座妃園寢,一個是康熙帝的,一個是乾隆帝的。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兩座妃園寢,都是乾隆帝修建的。乾隆帝仰仗乾隆盛世、國家富裕有錢,便大興土木,不僅給自己的妃嬪修建了講氣派的妃園寢,還給爺爺康熙帝的兩個妃子修建了超規格的妃園寢。這兩座妃園寢,雙妃園寢於乾隆二年選址籌建;裕陵妃園寢則於乾隆十年開始修建,乾隆二十五年又進行過一次改建。這兩座妃園寢,各有特色,但有兩個共同點:
1.很超越。據《清高宗實錄》記載,雙妃園寢在營建之初,乾隆帝就對朝臣再三叮囑,要用心修建,並提出了園寢的規制問題:“其規制稍加展拓,以昭朕敬禮之意。”所以,雙妃園寢修建的就格外引人注目比普通妃園寢增加了東西配殿、方城、明樓這些只有帝、後陵才有的建築。更為顯眼的是,在裡面豎起了兩通石碑,上面分別鐫刻墓主人的諡號,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一個妃子,賞給諡號已經是格外施恩了,還要堂而皇之地將其刻在大石碑之上,一般人可不敢做。還有,就是在大殿之前,居然還修建了丹陛石,上面很新穎地雕刻了一隻漂亮的丹風,美其名曰“丹鳳朝陽”。所有這一切,都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極大超越,不僅需要有錢,更為重要的是要有膽略,才能夠實現這樣的突破。
裕陵妃園寢是乾隆帝自己的妃園寢。開始修建於乾隆十年,正是配合他的裕陵工程開工建設的,到乾隆十七年,同裕陵一起完工。本來,乾隆帝囿於家法,沒敢大肆鋪張,妃園寢修建得比較低調。但到了乾隆二十五年,由於他安排了自己的寵妃純惠皇貴妃葬入園寢,遂肆意增添了妃園寢的規制,增加了東西配殿、方城、明樓,還把純惠皇貴妃的諡號鐫刻在了明樓碑上。
這兩座妃園寢,由於修建了明樓,併為妃子立碑鐫刻名號,就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祖制,甚至突破了中國封建社會“女子不立碑”的約束,顯得極為特殊而且超越。
2.為了情。大家一定很想知道,乾隆為什麼要這麼做?難道他不懂得這是一種叛逆和超越的行為嗎?查閱史料發現,乾隆帝的這些做法,都是源於一個“情”字,他有著太多的情,需要通過園寢建築來表達、來宣洩。
首先,為了“恩情”而修建雙妃園寢。雙妃園寢裡面埋葬的兩位墓主人愨惠皇貴妃和惇怡皇貴妃,本是康熙帝的兩個妃子,她們怎麼和乾隆扯上關係了呢?原來,康熙六十一年,乾隆被康熙帝看中,接進宮中撫養,可是由於孩子小需要照顧,便選中了上述二位。這二位帶孩子有經驗,又非常用心,給小乾隆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所以乾隆即位後,據《清高宗實錄》記載:他“感念不忘,意欲為兩太妃千秋之後,另建園寢”,也就是說總想找機會報答。這就是乾隆帝修建雙妃園寢的目的,他自己說的再明白不過了,那就是感恩、報恩。
其次,為兩個女人的“情愫”,乾隆帝擴大裕陵妃園寢規制。這兩個女人,一個是他的愛妃純惠皇貴妃蘇氏,另外一個是他的寵妃香妃和卓氏。
蘇氏是一個漢家女子,而且入宮較早,是乾隆為皇子時候的侍妾。風流倜儻的乾隆帝,有很濃重的漢文化情結,而蘇氏的骨子裡面一定不時流露出這種情愫,吸引乾隆帝。所以,蘇氏很受寵愛,為乾隆生育了三個子女。這三個子女中,以皇六子永溶最為優秀:
一是才情契合他的心理。永溶生於乾隆八年,在以後的發展中,永溶脫穎而出,才情大展。據《清史稿》記載,永瑢詩、書、文、畫無所不精,尤其擅長填詞作賦,詩作有九思堂詩鈔》傳世;也有史料記載,永溶曾畫過一幅《歲朝圖》獻給祖母孝聖皇太后,奶奶很高興,誇他有才華。他還畫過一幅《平安如意圖》,敬獻給父皇,乾隆帝非常高興,併為之題詩:“恰合歲朝呈吉語,水綿奕載奉慈娛。”同時,永珞還擅長天文曆法。所以蘇氏所生的這個皇子很討奶奶和父皇的喜愛,乾隆帝對這個孩子也寄予厚望,令其出任《四庫全書》正Quattroporte。因此,是這個孩子為蘇氏掙得了資本。
二是政治作為得體。永溶不僅才華突出,而且是一個很得體的皇子。乾隆帝對他很信賴委以重任,管理過內務府,也管理過欽天監事務。尤其在乾隆四十四年,父皇七十大壽前夕,六世班禪額爾德尼前來朝覲,乾隆帝選中才華橫溢又做事得體的皇六子永溶和章嘉國師前往多倫諾爾迎接,永不辱使命。故而,乾隆很可能從這個皇子身上,找到了自已當年才華橫溢的影子,因而非常喜愛。於是,乾隆帝封他為質親王,期待他有更大的作為。愛屋及烏,也使得乾隆帝更加寵愛這個皇子的生母。《清列朝後妃傳稿》記載,乾隆二十五年,乾隆帝意外地給予蘇氏以最高的封號:“今皇子及公主俱已吉禮慶成,應晉封為皇貴妃。”很可惜,晉封皇貴妃的當月,蘇氏就去世了,年僅四十八歲,蘇氏去世後乾隆帝沒有把她安排在陵地宮中,而是把她安排在裕妃園寢中,讓她做了那裡的領頭人。正因為乾隆帝愛這個女子,給予了她極高的封號;愛她的子女,給他們以最好的生活安排。那麼,當他把這個愛妃安排在妃園寢中作為該園寢墓主人的時候,能不做特別的安排嗎?
不僅如此,在裕陵妃園寢中,還有乾隆帝一位非常牽掛的女子,那就是他的“香妃”。我們看電視劇《還珠格格》中,對她印象很深。電視劇中,乾隆帝對香妃一往情深。清史大家孟森這樣評價乾隆與香妃的感情:“此又見高宗之用情,而兼露英主本色……然不能已,則自問亦不知其何情,可知其牽於愛矣。”(孟森《香妃考實》)這個香妃真的是乾隆的段難以割捨的情愫。我們看相關史料,也確實看到乾隆帝對香妃寵愛有加,香妃經常跟隨乾隆帝出巡。乾隆帝對她特別關照,尊重她的民族信仰,允許她穿本民族的朝服,給她準備清真廚師,還向她學習維吾爾語。乾隆很高的維語水平,就是跟香妃學的。
對香妃,大家一定有很多疑問,諸如:香妃究竟是誰?她身體真能夠釋放出香味嗎?她究竟埋葬在了哪裡?等等,關於香妃的謎團包括入宮之謎、體香之謎、得寵之謎、死亡之謎、葬地之謎、畫像之謎……一個接一個地被提出來。1979年,清東陵對裕陵妃園寢的容妃墓進行了清理,經過考古發掘,得出了一系列結論:香妃就是乾隆帝的容妃,她的宮中封號為“容妃”,維吾爾族;她的葬地並不在新疆的喀什,也不在北京陶然亭,而是在清東陵的裕陵妃園寢裡面;她不是被皇太后賜死的,而屬於自然死亡,終年五十五歲;她的身體不能釋放出香味來,是文藝家們虛構的;她的很多畫像基本上都不靠譜。總之,香妃的各種傳言以及畫像、熒屏形象等等,都是人們賦予的美好期盼,並不符合歷史的真實面日。
總之,乾隆帝源於一個“情”字,出於對這些寵愛女子的情愫,便決定拓展妃園寢規制,“中建寶城,奉安純惠皇貴妃”(《昌瑞山萬年統志》)。即增建了方城、明樓,碑刻名號“純惠皇貴妃園寢”。
第三,不講究的妃園寢。
清代妃園寢中,有一座最不講究的妃園寢,那就是嘉慶帝的昌陵妃園寢,裡面埋葬著嘉慶帝的17位妃嬪,主角是嘉慶帝的和裕皇貴妃劉佳氏。這座妃園寢,是清朝入關以後修建的8座妃園寢中最不講究的一座。
首先,不講究風水。修建陵寢,最重視的就是風水,這在那個時代是沒有爭議的。昌陵妃園寢位於昌陵以西約兩華里的地方,這裡的土質中含有大量砂石。這種地質條件,不宜於修建陵寢:一是地基不堅固,可能出現塌方;二是地宮容易出現滲水,淹了棺材,對墓主人不利。後來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嘉慶、道光年間,這座妃園寢內曾發生兩次施工坍塌事故,造成了人員傷亡,其中死亡6人。這其實是很犯忌諱的事情。
其次,規模最小。清入關後修建的8座妃園寢中,要數昌妃陵園寢規模最小了。昌陵妃園寢的大殿為面闊三間,這在清朝的所有妃園寢中是最小的,就連清末修建的崇陵妃園寢大殿,面闊都是五間。昌陵妃園寢的這種做法很奇怪,令人難以琢磨。首先,當時朝廷有錢。它與昌陵同時修建於嘉慶初年,國家應該是很有錢,至少不至於缺錢建設妃園寢。其次,嘉慶帝非常重視建築陵寢。對自己的昌陵,嘉慶帝是頗費一番腦筋的,甚至於要親自設計建築方案,還故作聰明地提出了“外照泰陵,內照裕陵”的設計思路,地宮中就花了很多銀子,做了和裕陵一樣的雕刻,可謂煞費苦心。再次,妃園寢中葬進了和裕皇貴妃和恭順皇貴妃兩位皇貴妃,還有四位妃子、六位嬪,這些人在宮中的地位都不低,屬於堂堂的小主了,嘉慶帝怎麼對妃園寢的建築就如此漠不關心,如此不重視她們呢?還有,旁邊還有標本在那裡,那就是西陵的第一座園寢泰陵妃園寢就在旁邊,可以參照,照它的規模建設就不會有問題。可是,嘉慶帝沒有,別出心裁地修建了這座最不講究的妃園寢。嘉慶帝究竟是怎麼想的呢?
第四,虛幻的妃園寢。
這座妃園寢就是惠陵妃園寢,這裡面的墓主人是同治帝的慧妃。為什麼說這是一座虛幻的妃園寢呢?因為這裡面有兩個虛幻的夢想:
1.一個患有妄想症的墓主人。這裡面的墓主人慧妃,曾經幻想,遲早有一天會取代中宮皇后阿魯特氏成為皇后,因為有婆婆慈禧皇太后的大力支援。慈禧確實給慧妃,也給人們一個錯覺:據《清皇室四譜》記載,慧妃入宮後,雖只被冊封為妃位,但至同治十三年,慈禧就不顧一切地為她大加封贈:“十一月,詔晉皇貴妃。”而這時,皇后阿魯特氏還健在,慈禧的這種做法犯了宮廷大忌,給阿魯特氏以極大的心理壓力,最終導致皇后抑鬱寡歡。但是,慈禧的這種做法卻給慧妃以極大的希望,據《清稗類鈔》的相關記載,慈禧甚至直接告訴同治帝:“慧妃賢明,宜加眷遇。”要多關照慧妃。這就使慧妃產生了非分之想,幻想著有一天,取代阿魯特氏,入主中宮。但這一切,到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去世,便成了泡影,她的封號水遠定格在了皇貴妃的等級上。
2.一座虛幻的妃園寢。妃園寢營建之初,處在設計圖紙的關鍵時期,慈禧又要關注慧妃,又給了她一個新的幻想空間。慈禧想給這個自己中意的兒媳建一座最體面、壯觀、豪華的妃園寢。於是,慈禧找來恭親王、醇親王,授意他們要高規格修建惠陵妃園寢。並親自指示、親自規劃,要在普通妃園寢的基礎上,增加東西配殿、方城、明樓、臺石五供。如果這一方案實施,那麼這座妃園寢將大大突破祖制,成為清代最高規制的妃園寢。但是,此方案一出爐,就遭到極大抵制。據《惠陵工程備要》記載,設計方案僅僅存在了幾個月的時間,慈禧就不得不收回成命:“所有現修妃園寢,前經諭令添修寶城、方城、明樓暨石臺五供、梓羅圈牆均著撤去。”就這樣,這一最高規制的惠陵妃園寢,最終只定格在了設計圖紙上。而妃園寢的最終建築,無論從選材、體量,還是規模,都只能稱得上是一座普通規制的妃園寢了。所以,我們說這是一座虛幻的妃園寢,指的就是當初的設計方案。
然而,並不是皇帝的所有女人都能夠入葬妃園寢,能夠入葬的是那些有封號、最好是有過生育的女人。關於這一點兒,據《清列朝後妃傳稿》記載,雍正帝曾經專門下過諭旨:“陵內關係風水之地,如曾奉御皇考之貴人尚可,若隨常加封者則不可。”就是說,並不是所有的皇帝的女人都可以入葬妃園寢,那還有條件呢,由此可見皇家的冷漠無情。雍正帝自己的一位老貴人就遭此不幸,據《陵寢事宜易知》記載,這位老貴人死後就沒能進入泰陵妃園寢,於“乾隆元年七月十一日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奉安”,最終葬進了東陵風水牆外的蘇麻喇姑墓旁,成了一個遠遊的孤魂。
這就是清宮妃嬪的幾種歸宿,有和皇帝葬在一起的,也有和皇后葬在一起的,大多數妃嬪則是和皇帝的寵妃葬在一起,單建妃園寢。這就是等級社會之中,那些深宮女子死後的不同命運。
這樣算來,入關前後,清朝總共建有帝、後、妃陵寢29座:從努爾哈赤的福陵到光緒帝的崇陵,共營建了12座帝陵,其中關外3座、東陵5座、西陵4座。皇后陵7座,其中東陵4座、西陵3座。妃園寢10座,其中東陵5座、西陵3座、關外2座。這些帝、後、妃的陵寢,或氣勢恢巨集,或精緻典雅,或等級有別,是清朝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這些遺產,體現著時代背景,見證了王朝興衰,詮釋著帝王性格與成就,同時,也蘊含了諸多鮮為人知的宮鬧祕辛,給人以知識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