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臺,亦稱招賢臺,趙國時期燕昭王所築,助力燕國躋身戰國七雄的人才,大都與這座黃金臺有關,譬如:郭隗、 樂毅、劇辛、鄒衍等等。
築臺之初,並無“黃金”二字,之所以被後世稱為黃金臺,乃是因為南宋文學家鮑照的一句詩,“豈伊白壁賜,將起黃金臺”。
那麼燕昭王為何要築造這座招賢臺呢?這背後其實有一段國仇家恨。
子之之亂子之是戰國燕國的國相,他為何能當上燕國的國相呢?那要多虧了一個人,蘇秦。
燕後文王去世,燕易王(燕王噲之父)即位,齊宣王田闢疆趁燕國舉國發喪之際,發兵奪取燕地十座城池。燕易王正為國事一籌莫展,苦惱不已的時候,蘇秦來到了燕國。蘇秦替燕易王出使齊國,對齊宣王曉以利弊,使得燕國不費一兵一卒就收回了被奪去的城池。
燕易王萬分驚喜,遂拜蘇秦為國相。然而,福來禍也來,燕易王之母,文公夫人,一向愛慕蘇秦儀表,喜聞其辭令,傾心其才幹,崇敬其爵位,欽佩其功名。自從後文王薨逝後,她便深感溫存缺失、深宮寂寞。於是命親信將蘇秦召入宮,傾訴衷腸。
這件事傳到燕易王耳中,燕易王不僅沒有處罰蘇秦,甚至對他更加厚待,這讓蘇秦既羞愧感激又畏懼非常。文公夫人多次召見蘇秦,難免引來流言蜚語,甚至惡意中傷,蘇秦愈發畏懼,漸漸地就不敢再去。
為了自保,他推薦子之擔任國相,還與之結為兒女親家,為了以策萬全,又使弟弟蘇代、蘇厲與之結為兄弟,然後向易王請願,反間於齊,一走了之。
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其子燕王噲(燕昭王之父)繼位。燕王噲即位後,拜子之為國相,子只辦事果斷,善於監督考核臣屬,燕王噲對他十分賞識且倚重。
當時蘇秦在齊國為間,燕國度過了一段相對和平的時期,燕王噲以為國家安寧,沒有內憂外患,便只顧貪圖安逸,沉溺於酒色之中,待到年事已高,就更不肯臨朝聽政,事事都交由子之決斷。
子之身為國相,位高權重,又久執國柄,愈發地專橫跋扈,燕國朝臣皆懼怕他,為其馬首是瞻。而子之見燕王愈來愈老,也遂逐漸萌生出篡燕之意。
加之,燕王噲是個理想主義者,對堯虞舜禪讓的賢德,仰慕非常,於是在之子一黨的遊說下,心一橫,便將王位禪讓給了子之,自己反北面稱臣,出居別宮,並還把俸祿在300石以上的官印收回,以便讓子之重新任命各級官員,從而真正行使國君的權力。
將軍市強烈不滿,於是率領軍士去攻打子之,連戰十餘日,死傷數萬人,卻慘遭失敗,市被終不勝為子之所殺,拋屍示眾。子之的親信鹿毛壽告訴子之,將軍市之所以造反,乃是因為太子平在的緣故,於是子之便想除掉太子平。
為了保命,燕太子平喬莊成百姓逃往無終山避難。而他的庶弟公子職(也就是後來的燕昭王,乃是秦惠王之女所生),則出奔流亡韓國。燕國因此大亂,百官離心離德,國人無不怨憤。
齊宣王聽聞燕國內政動盪,覺得這是討伐燕國的大好機會,於是派人去忽悠燕太子平,假意幫他奪回王位,燕太子平應允。齊宣王遂命十萬齊兵討伐燕國,齊軍長驅直入,直達燕都,燕人恨子之入骨,士兵不戰而降,百姓簞食壺漿,城門大開以迎齊師。
最後,子之被活捉,齊宣王親數其罪,將其凌遲處死,以其肉為醢,遍賜群臣,而燕王噲亦被殺。
然而,齊兵卻視燕為敵國,仍然燒殺掠搶無惡不作。燕國臣民雖然痛恨子之,但見國土淪喪生靈塗炭,無不怨及姬平,同仇齊寇一般。
燕趙相臨,但當時趙武靈王想吞併中山國,所以並不希望燕國被滅,於是他派人把流亡在韓國的公子職請到趙國,立為燕王,派將軍樂池送回燕國。這一舉動,遭到了燕太子姬平的反對,姬平遂發動了對公子職的的進攻,公子職勢弱,處於不利地位。
燕王后為了幫助自己的兒子姬職為王,向父親秦惠文王贏駟求援。在秦國和魏國聯軍的進攻下,姬平戰敗被殺,姬職成功回到燕國,在有易城就任燕國的第三十九任國君,也就是燕昭王。
燕國各邑已降齊者,一時皆叛齊為燕。齊將不能禁止,遂班師回齊。
燕國本就是偏僻弱小的國家,又遭逢此內憂外患,國力衰微,已然是到了生死存亡之際。
郭隗獻計燕昭王即位後,立志伐齊復仇,他勵精圖治,一心想招攬賢才,可是時人大多以為他是葉公好龍,並非是真的求賢若渴。為了尋覓不到治國安邦的良才,燕昭王前去向智者郭隗請教,郭隗便給他講了個古人千金買骨的故事。
故事大約是說,古時候,有個人奉國君之命,攜帶千金去買千里馬,可是他花費了重金,卻只買回了千里馬的骨頭,因此遭到嚴厲地訓斥。那人辯解說,“此奇事,人將竟傳,必曰:“死馬且得重價,況活馬乎?”果然,沒多久,那國君就買到了三匹千里馬。
燕昭王恍然大悟,並聽從郭隗的建議,尊其為師,為其建造奢華的宮殿,並將其恭恭敬敬地請進去居住,日日聆聽教誨。然後,又在易水之畔,築起高臺,積黃金於臺上,以奉四方賢士,名曰招賢臺,後來也稱其為黃金臺。
此事,一時間震動天下,許多德才兼備的文武賢才來到燕國,燕昭王禮賢下士,將其悉拜為客卿,與謀國事。
依靠這些賢才的輔助,燕昭王在位期間,上將軍樂毅聯合五國伐齊,奪得七十多座城池,燕將秦開襲破東胡,使燕國領土向東北擴充套件到遼東一帶。除此之外,燕還向南進軍,攻佔了中山國許多地方,使得使燕國躋身於列強之列,步入黃金時代。
後世君王亦多有效仿燕昭王修建黃金臺,招攬人才的舉措,而文人墨客,更是對此稱頌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