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這個人不少人應當耳熟,他是國軍的高階將領,如果單看他的人生履歷,以農家子的出身考入黃埔軍校成為了黃埔軍校一期生,之後20歲當團長,24歲任旅長,27歲當師長,34歲當軍長,44歲任兵團司令,期間還被送出德國留學,參加過的戰役也全都是響噹噹的,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還在守護滇緬公路上做出過貢獻。
如果生活是本小說,那黃維一定是拿了逆襲劇本的男主角,但生活就是生活。黃維這人有一個特別難搞的特質,那就是固執,說難聽點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他骨子裡遵從儒家思想中的那套墨守成規、愚忠守舊的書呆子氣,這種特質的確讓他足夠正直剛毅,但也讓他在大是大非上容易鑽牛角尖。
淮海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之一,此役過後國軍南線精銳全部潰散,並有不少國軍高層在此役中被俘虜,我們熟悉的杜聿明是之一,黃維也是之一。
其實黃維壓根不想打內戰,但老蔣對其的栽培又是實打實的,送他去德國學習,將他步步提拔,最後挾恩圖報,黃維那股子"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思想一被拿捏住,那是不想打仗也得打仗。
但既然選擇幫老蔣,黃維自然就不會再退縮,那個時候其實很多國軍將領本身並不想打,自己人打自己人算什麼事?因此成為戰犯後倒也配合,積極改造,唯獨黃維油鹽不進。
他被俘虜後連自己的身份都不願意承認,因為他覺得這是一件很"丟臉",給國軍"抹黑"的事,因此在罪狀面前他直接表示自己無罪,並說:"如果我真的有罪,那就是打了敗仗。"固執的特徵不用多言依然躍於紙上。
在功德林戰犯管理所中,黃維是固執而又孤獨的,他看不起任何一個願意接受改造的同胞,有人去勸他他還要對其破口大罵,認為他們這種行為是"背叛"與"屈服"。跟管理所格格不入的黃維還是得找點事情做來打發這漫漫光陰,於是他開始研製永動機。
關於永動機的研究,其實西方社會已經進行了上千年,但早在1775年,法國科學院就已經宣佈"本科學院以後不再審查有關永動機的一切設計",而在更早之前,"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達·芬奇就已經提出過"永動機不存在"這一觀點。
永動機是什麼?字面意思上去理解,就是一個會永遠實行自我運動的機器,黃維之所以要鑽研永動機,除開死鴨子嘴硬不願改造外,其實他內心害藏著一個隱秘的想法,那就是研製出這種永動機,為自己當初打內戰犯下的錯進行彌補。
但永動機是違揹物質守恆規律的,縱使一開始管理所的人員願意為他的研究提供書籍跟零件,但他的這項研究註定得不到回報。
由於黃維的不配合,他是第七批,也是最後一批得到特赦的戰犯,從44歲一直被關到71歲,整整27年。但黃維在看守所裡至少吃穿不愁,真正受苦的反而是在外一直等候著他的妻子,蔡若曙。
蔡若曙跟黃維是自由戀愛,因此當他們這些國軍將領被關起來後,很多其他將領的妻子都選擇從頭開始,唯有蔡若曙一直放不下黃維,本來人都去臺省了,又強行返回大陸,然後在上海住了下來,獨自撫養孩子,還要攢前去探望黃維的路費。
但就因為黃維的固執,他在看守所內能研究自己有興趣的永動機,疾病得到了治療,蔡若曙卻從比女明星還要漂亮的官太太,成為了白髮蒼蒼被生活蹉跎的老太婆。
面對妻子的守候,黃維有自豪,卻沒有尊重。在國軍時他是高高在上的將領,被關押後也受到了厚待,這使得他依舊擺著自己的"將軍架子",埋頭研究永動機,妻子跟他說那些生活中的柴米油鹽他全都不屑一顧。
這個時候蔡若曙其實精神已經不太好,或者說自從第一批特赦名單中沒有看到黃維的名字後,蔡若曙的精神就開始崩潰,每一次期待落空,精神就多崩潰一層,等黃維被放出來後這位精神恍惚的婦人好不容易恢復了點,卻又因黃維的態度再度受到重創。
蔡若曙等了黃維整整27年,卻在團聚的一年後選擇獨自一人從護城河躍下。
黃維對蔡若曙有愛嗎?有的,不然他也不會在得知妻子投河後也果斷跳了下去,要知道他可不會游泳;但他太固執了,也不願表露自己的心跡,最終換來的只有妻子的死亡。
黃維從此後肉眼可見的消沉了下去,他還在研製自己的永動機,或許這麼久的研究生涯,已經讓他無法面對自己研究的課題不存在這一現實,這證明著他的所有付出,包括妻子的犧牲都成了笑話。
1989年,黃維獲得特赦後的14年,他因心臟病去世,卒年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