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晉獻公向虞國借路伐虢國,虞國一位大臣向國君勸諫說:虞、虢兩國,就像是嘴脣和牙齒的關係,如脣亡,齒必寒。但虞國國君並未聽從勸告,最終晉國在滅了虢國以後,也把虞國給滅了。
假途滅虢
在後來的歷史上,“脣亡齒寒”的故事,又不止一次的發生過。僅在宋朝時期,就發生過至少兩次:一次是北宋的“聯金滅遼”,導致北宋也在隨後被金所滅;另外一次則是南宋的“聯蒙滅金”,結果金亡後,南宋也重蹈了北宋的覆轍。
但是,如果我們還原宋金戰爭最後20年的歷史就會發現:南宋的選擇其實與北宋有本質區別,看似違背“脣亡齒寒”的道理,但實際上卻是十分明智的。
一、宋朝歷史上的兩次“脣亡齒寒”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開封被金軍攻破,徽欽二帝被俘,一個曾經錦繡繁華的王朝就此終結,史稱“靖康之變”。
北宋之所以被金國輕鬆所滅,除了其自身腐朽沒落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外部原因,那就是宋徽宗不顧“脣亡齒寒”的道理,選擇了“聯金滅遼” 的昏招。
宋遼對峙時期
在此以前,宋遼之間已近百年無戰事,維持著和平友好關係,然而宋徽宗好大喜功,竟想通過金國的力量消滅遼國,以重金買收中原故土——“燕雲十六州”。
對金國來說,一個外強中乾的遼國倒下了,暴露在他們眼前的卻是更加臃腫無力的宋國。
叢林法則講究弱肉強食,此時金國不撕毀合約南下攻宋,更待何時?
宋徽宗
而反之,如果宋徽宗當年明白“脣亡齒寒”的道理,支援遼國抵禦金國,或許不一定能阻止兩國相繼覆滅的悲劇發生,但起碼能延緩整個歷史程序。
歷史沒有假如,但卻可以重演。在將近一百年後,作為北宋延續的南宋,一樣面臨著這樣一個生死抉擇:
鐵木真統一了蒙古以後,開始了南下滅金戰爭,並且如當年的女真人一樣摧枯拉朽、勢如破竹。
蒙金宋對峙時期
南宋既可以選擇“聯蒙滅金”,也可以選擇“聯金抗蒙”。
對於第一種選擇,有“聯金滅遼”的前車之鑑擺在那裡,金國一旦滅亡,蒙古的下一步動作肯定是滅宋;如果“聯金抗蒙”,或許兩國還有生存的可能。
而南宋的最終選擇,仍然是“聯蒙滅金”。歷史的走向也與上次幾乎完全一樣,在金國滅亡後,蒙古撕毀合約,南侵攻滅南宋。
雖然從結果上看,北宋和南宋的選擇,都造成了“脣亡齒寒”的局面,也最終演變出相似的歷史結局。但從過程中看,北宋和南宋的選擇,又是大不相同的。與北宋的昏招迭出相比,南宋的選擇是明智的。為什麼這麼說呢?讓我們回溯宋金戰爭的最後20年,並詳細分析之。
金滅北宋前夕
二、金國的“國土補償”戰略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以後,就開始磨刀霍霍,準備發起南下滅金的戰爭了。
而此時的中原,宋金之間也剛剛經歷了一番血戰的洗禮。
公元1206年,南宋發起了“開禧北伐”,從四川、荊襄和江淮三路對金國發起了全面進攻。
結果,金國採取避其鋒芒、後發制人的戰略,在宋軍進攻不利之時,發起了全線反攻。
最終,“開禧北伐”以南宋的失敗而告終,宋金之間簽訂和議:
“南宋皇帝稱金國皇帝為伯父,歲幣銀絹各三十萬 ,又以三百萬緡錢贖回淮、陝兩地。”
應該說,這個時期的金國佔據中原已近百年,女真族漢化程度也非常之高,他們的鐵騎早已不復當年之勇。但在戰力方面,金軍依然能保持對宋軍的優勢。
金與南宋對峙時期
但這也造成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金國人一直將南宋視為自己的大敵,而對蒙軍掉以輕心、疏於防範,導致了“後院起火”。
當蒙古人真正大舉南下後,女真人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一路潰敗。
公元1211年,蒙古人在野狐嶺、會河川大敗金軍,數十萬女真精銳部隊付之一炬,金國因此喪失了與蒙軍野戰爭鋒的能力。
懾於蒙古人的強大戰力,金宣宗不得不遷都開封,放棄了金中都以及北方大片土地。
而隨著蒙軍進一步南下,原來金國佔據的兩河、山東等地也相繼丟失。
到了1216年,金國皇帝的實際控制區僅剩下了河南一隅之地。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南宋也趁金國勢微,中斷了“歲幣”,金國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
此時,金國內部就如何處理與南宋的關係,進行了激烈的交鋒。
結果,主戰派一方戰勝了主和派,而他們的主張是:被蒙古人奪走的土地,要從南宋身上搶回來,以此來增加金國的戰略縱深。
金國不思抵禦蒙古人,收復失地,反而整軍備武,南下侵宋。不得不說,正因為幾十年以來南宋備受金國欺負,金國人才會有這種“神邏輯”。
公元1217年,金國以南宋斷絕了歲幣為由,大舉進攻南宋荊襄地區。
他們的用意也非常明顯:攻取荊襄,一方面可以化解南宋對開封的威脅,另一方面則割裂南宋川蜀、兩淮戰區之間的聯絡,方便下一步逐個擊破。
可是,自認為南宋軟弱可欺的金國人,這回碰到了一個硬釘子,他就是負責荊襄戰區防務的京湖制置使趙方。
趙方一方面根據荊襄地區的地理特點,依山恃水,打造了具有戰略縱深的立體防禦體系;另一方面,他還提拔重用了扈再興、孟宗政、孟珙等將領,他們在隨後的抗金戰爭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孟珙,這位被譽為13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機動防禦大師”的軍事家,其功績可與岳飛比肩,不僅親手攻滅金國,還在後來以一己之力獨抗蒙古,是為南宋續命幾十年的擎天一柱。
在趙方等人的積極防禦下,金軍兩次侵宋均告失敗。而與此同時,蒙軍也在多路南下,開封岌岌可危。
在此情況下,金國決定與南宋議和,專心於蒙古的戰事。
然而,南宋在經歷了兩次勝利後,決定與金國鬥爭到底,史載:“開封治中呂子羽等以國書議和於宋,宋人不受。”(《金史》)
一直將南宋視為附庸的金宣宗大怒,於是再次下詔攻宋。公元1219年,20萬金軍再次南下,進攻荊襄地區。而南宋憑藉著趙方、扈再興、孟宗政等人出色發揮,再次戰而勝之。
眼看荊襄這塊“硬骨頭”實在難以下嚥,公元1220年,金軍又進攻淮西,結果在多路宋軍的圍攻下,又以敗北收場。
金國本來想把被蒙古人奪走的土地,從南宋人手裡搶回來,沒想到卻多次損兵折將,一無所得。
蒙古滅金路線
三、金國的“借道入蜀”戰略金軍不斷在南宋折戟沉沙的同時,蒙古人也在北方不斷深入金國腹地,金宣宗採取的策略是:將所有精銳主力集中於河南地區,依靠著一些關隘、天險作為屏障,做困獸之鬥。
這個時期的蒙軍,雖然野戰水平一流,卻缺乏攻堅能力。於是,鐵木真在去世以前,就制定出了從南宋“借道”,迂迴包抄開封的策略:
“若假道於宋,宋金世讎,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徵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千里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元史》)
鐵木真想利用宋金之間的世仇,從南宋借道,攻取唐州、鄧州等地,然後直搗開封。如此,金國就會從潼關撤離主力去防守開封,因而顧此失彼,人馬疲憊,則金軍可破。
鐵木真
不過,鐵木真顯然是低估了南宋的氣節,南宋對此提議斷然拒絕。然而,這並不能阻止蒙軍強行借道,他們攻佔南宋在川北的重鎮沔州,順利東進,成功繞過了金軍重兵把手的潼關,進入河南地區。
在隨後的“三峰山之戰”中,蒙軍將前來迎戰的金軍主力全殲。
眼看大勢已去的金哀宗,不得不遣使向南宋求救:
“大元滅國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於我,我亡必及於宋。脣亡齒寒,自然之理。”(《金史》)
金哀宗這段話說得十分清楚:蒙古滅國40,攻滅西夏以後再攻金國,而如果金國亡了,下一個就是宋了,脣亡齒寒的道理,你們南宋還不明白?
宋理宗
然而,這個時候的情勢,與北宋末年已大不相同:
第一,宋金乃世仇,南宋皇帝面臨國仇家恨,很難背離天理民意,與金國合作;第二,此時金軍已經喪失了全部主力和絕大部分國土,已是大勢已去,南宋與之合作已無必要;第三,在面臨蒙古南侵的情況下,金國不思全力防禦,反而進攻南宋,這也讓南宋再無可能與金國聯合。於是,南宋斷然拒絕了金哀宗的請求。
公元1232年,蒙軍圍攻開封。第二年,金哀宗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棄城逃往最後的根據地蔡州。
蔡州乃四戰之地無險可守,為了不坐以待斃,金哀宗又想出了另一個版本的“國土補償”戰略,即攻取南宋的川蜀地區,依託當地的天險,繼續抵抗蒙古。
因為目標在川蜀,這也叫“借道入蜀”戰略,而金哀宗所倚重的,是金將武仙七拼八揍起來的十餘萬殘兵敗將。
宋蒙滅金
結果,孟珙率軍將武仙擊潰,金軍還沒踏入川蜀就已經全軍覆沒。
金哀宗“借道入蜀”戰略的失敗,不僅標誌著金國再也無法組織起像樣的野戰力量,只能選擇在蔡州坐以待斃,而且,宋蒙兩家也開始聯手,合力攻擊金國最後的據點蔡州。
公元1233年十月,孟珙率兵兩萬,與蒙軍合圍蔡州。公元1234年正月,在宋蒙聯軍圍城三個月之後,蔡州陷落。金哀宗自盡,其遺骨被宋蒙兩家平分,金國滅亡。
南宋參與了滅金最後一戰,洗刷了百年“靖康之恥”,也實現了南宋歷代君王滅金的夙願。
然而,取代金國的,是更具威脅的蒙古人。宋蒙之戰,也就此拉開了帷幕。
結語:南宋選擇拒絕“聯金抗蒙”,是在金國首先發動不義戰爭的情況下做出的正義選擇。
而且,當時金國滅亡已成定局,南宋選擇“聯蒙滅金”,還能瓜分一部分勝利果實,為接下來的宋蒙之戰拓寬戰略縱深。
另外,從情感上講,南宋堅決選擇滅金,也是抱國恥家仇,提升國內士氣的需要。
所以說,在當時的條件下,南宋這個不顧“脣亡齒寒”而做出的選擇,是明智的。
參考資料:《宋史》、《金史》、《元史》